文 | 一刻商業 燕辭格
編輯 | 以安
阿里巴巴,終究沒啃下社區團購的“硬骨頭”。
3月25日晚,淘寶買菜全國用戶收到平臺通知,稱因業務調整,將次日達業務轉為快遞到家模式,用戶仍可通過"淘寶買菜-農場直發頻道"瀏覽商品并下單,訂單將通過快遞配送到家。
淘寶買菜平臺通知,圖/淘寶買菜app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去年12月,南昌等地便傳出淘寶買菜全面關停自提點的消息。此次通知下發后,日前,武漢、鄭州、成都等多地都傳出運營模式調整的消息。
不難看出,淘寶買菜在全國范圍內陸續停止次日達業務,撤出社區團購戰場,計劃時間至少達到半年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3年5月,阿里便完成過一次結構調整,將“淘菜菜”與“淘鮮達”合并為“淘寶買菜”。如今回望,將O2O模式的“淘鮮達”與聚焦社區團購的“淘菜菜”整合,更像是阿里主動尋求業務范圍的收縮。
作為電商領域最后的壁壘,生鮮電商是電商平臺們的必爭之地,如今,從社區團購撤退,僅僅握著手中盒馬鮮生這塊“底牌”,阿里生鮮電商未來的路在哪?
1、淘寶買菜轉向,社區團購為何難做?
社區團購,為何讓電商巨頭魂牽夢繞?
據QuestMobile數據,截止2024年3月,下沉市場的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達6.47億,占據整個移動互聯網規模的52.6%。當移動互聯網在一二線城市見頂,下沉市場代表著新增量。
另一方面,線下市場是互聯網大廠拓寬業務場景、盈利空間的重要渠道,每個行業的革新都代表著巨大的增長空間,而“生鮮”則是最后的一關。
從兩方面來說,注重在下沉市場的爭奪,涉及“買菜”基本生活需求,發揮社交電商優勢的社團團購,便成為互聯網大廠的必爭之地。
對于電商起家的阿里來說,社區團購也曾被視為解決生鮮電商難題的重要手段。
以往傳統的生鮮品類在電商購物中,存在產地不集中、運輸要求高、產品難以標準化、運輸時間長等眾多問題,導致生鮮品類做電商“不劃算”,遲遲難以完成線上購物的革新。
而依托社區、團長的社交關系,憑借供應商、物流商、平行倉、網格站、團長等細分的供應鏈環節,社區團購有效地突破了傳統生鮮電商的難題,將成本均攤給各方,縮短運輸時間,并對產品完成更精準的把控。
淘菜菜小程序提示沒有自提點,圖/淘菜菜小程序
背負著厚重期望,社區團購自2016年興起,“興盛優選”等初創玩家吸引著眾多資本涌入,隨后在2019年逐漸洗牌。2020年,疫情的催化使得戰局迅速進入高峰期,互聯網大廠悉數入局。
2020年,彼時擔任阿里B2C零售事業群負責人的戴珊曾稱,對社區團購的投入“不設上限”。
然而,社區團購模式盈利難的問題也浮出水面。
這一方面是因為生鮮品類產品的特殊性,消費者往往對價格敏感,不太能接受高溢價,但較高的運輸成本卻決定著低價商品難以保證質量;另一方面,激烈的市場競爭與不斷持續的價格戰,使得平臺方不斷需要支付補貼成本。
最終,壓力傳導到供應鏈的各個環節。例如社區團購團長的流失,在社區團購最火熱的幾年,各平臺團長的傭金普遍能達到10%以上,如今則普遍下滑,甚至不到5%。團長數量的下降也導致社區用戶購買頻次下降,使狀況雪上加霜。
2023年5月,阿里宣布,將“淘菜菜”與“淘鮮達”合并為“淘寶買菜”,集中資源在社區團購領域。但相比互聯網大廠當前僅存的全國性社區團購巨頭美團和拼多多,淘寶買菜在用戶規模和覆蓋率上均有不及之處。
其中,多多買菜借助拼多多在農產品供應鏈上的多年扎根,實現更高的利潤空間;美團優選則憑借本地生活服務的運營經驗,在本地化上優勢突出。據公開數據,2023年,美團優選、多多買菜市場份額分別為35%~40%以及30%~35%。
當競爭對手統一走向盈利的關口,淘寶買菜仍然掙扎在增長緩慢的規模上,選擇放棄也就不難理解。
2、轉向“淘寶買菜-農場直發”,是一門好生意嗎?
調轉槍頭,實屬阿里的無奈之舉。
當前,淘寶買菜采用產地直發,通過快遞觸及消費者的直發模式,省去原本社區團購中的平行倉、網格倉以及團長等環節。
表面上看,這為平臺省去倉儲的固定成本,為消費者省去團長的傭金費用,使用第三方快遞也節省了本地物流成本,但實在很難稱得上一門“好生意”。由于運輸時間的增長,以及中間環節的簡化,生鮮品類電商的傳統問題再次回到案前:效率低下、運輸成本高以及品類質量難以把控。
一位遼寧的淘寶買菜團長便向媒體反映:“只有快遞業務的淘寶買菜一次要等三四天,單量少的可憐,一個月就三五單。”
淘寶買菜公眾號宣傳“農場直發”,圖/淘寶買菜公眾號
如今,“農場直發”模式的轉變,更像是利用盒馬鮮生已經建立的產地優勢,努力留存一些淘寶買菜的用戶,不讓淘寶買菜多年的經營直接付諸東流,企圖復制“1688淘工廠模式”式的成功。據公開資料,當前阿里有180多個盒馬村、7780個淘寶村、2429個淘寶鎮可以發揮“直發”的優勢。
伴隨轉型,是阿里社區團購團隊必經的陣痛。
3月24日,網上傳出一位孕婦在廣州阿里巴巴公司頂樓維權的照片,橫幅上寫著“強烈抗議阿里惡意非法解雇臨產孕婦”,引發社會關注。
對上述事件,淘寶買菜回應稱,當事員工是處在待產期外包員工,因淘寶買菜廣州區域業務調整,崗位發生變化,并非辭退,目前照常發放工資。
據《IT時報》報道,淘寶買菜員工已收到裁員通知,補償的辦法除去法定N+1外,還加上月工資的80%。一位員工透露,2024年年中就已經有部分地區計劃叫停業務,但直到今年3月中上旬,員工才陸續收到通知。
3、生鮮電商,阿里暫時熄火
隨著淘寶買菜退出社區團購,阿里的生鮮電商之路再次走到一個關鍵節點。
2018年,阿里推出“盒馬鮮生”,作為生鮮電商領域的一次試水,彼時正值社區團購的火熱時期。2020年,在疫情催化下,社區團購全面爆發,阿里推出“淘菜菜”品牌,全力進軍社區團購。
針對過于激烈的價格戰,監管部門還曾在2021年叫停社區團購的過度補貼行為,終止“0.01元”秒殺等促銷。
但時至如今,生鮮電商仍然未被歸于單一的答案。市場上有著以京東到家、美團閃送為代表的“O2O模式”,以叮咚買菜、美團買菜為代表的“前置倉模式”,盒馬鮮生、家樂福為代表的“倉店一體化”,以美團優選、多多買菜為代表的“社區團購”,以及一些B2B生鮮電商。
據網經社數據,自2014年至2023年,阿里共投資5家生鮮電商及2家社區團購企業,包括盒馬鮮生、好食期、十薈團、T11、菜劃算、閃電購、易果生鮮,累計投資金額超百億元,覆蓋的領域包括前置倉、倉店一體、社區團購、B2B等眾多模式。
2022年,十薈團關停所有業務,易果生鮮曝出破產重組,2023年,阿里退股菜劃算,合并淘菜菜、淘鮮達,直至如今的淘寶買菜放棄社區團購,更像是阿里在不斷調轉槍頭,將前期的“大網”收回,固守已有的優勢。
據艾瑞咨詢,2023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為1.2萬億元,同比增長18%,前五名企業市占率從2020年的32%提升到2023年的57%,行業集中度在不斷提升,而盒馬以12%份額位居第二。但增速從80%落回25%。
從行業集中度來看,生鮮電商遠未至終局,但玩家們已經開始不再僅僅關注增長。另一方面,社區團購同樣有這樣的趨勢。
2024年春節期間,多多買菜、美團優選均出現10%~20%的單量下滑。
據《晚點LatePost》報道,2023年底,拼多多日均單量維持在4000 萬 - 4500 萬單,而美團優選維持在3500 萬 - 4000 萬單,均無明顯增長。2024年,兩家從單量競爭轉向毛利率競爭,其中美團優選計劃2024年將虧損控制在100億~120億元,減虧80億~100 億元,而多多買菜計劃將人力成本從40億元削減到20億元。
敗走社區團購,暴露出阿里在農業供應鏈積累、履約服務上劣勢,但同時也反映出阿里聚焦電商主業及AI戰略的戰略轉變。2024年底,阿里出售大潤發、銀泰,陸續減少實體零售投入。日前,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宣布,未來三年阿里將投入超3800億元建設云和AI硬件基礎設施,總額超過去十年總和。
生鮮電商的重心被放在盒馬身上。日前,媒體報道稱,盒馬正試圖重新啟用已拋棄的前置倉模式,探索“1店+N倉”的新零售店型,計劃率先在天津、唐山落地,以達到門店流量的引流,以及訂單量的提高,平衡前置倉的成本。
以更為成熟的盒馬為陣地,阿里對生鮮電商的探索仍未結束。不過,這個過程顯然不會一蹴而就,面對生鮮電商的激烈戰局,阿里的時間相當緊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