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拾鹽士
隨著2024年公募基金年報的集中披露,各大基金公司整體業(yè)績表現亮眼,行業(yè)規(guī)模和盈利能力創(chuàng)下新高。從整體看,24年公募基金行業(yè)實現了約1.28萬億元的利潤,同比扭虧為盈。這一成績得益于下半年股市的回暖以及債券市場的穩(wěn)健表現。
2025年,公募基金行業(yè)迎來關鍵性突破。中國基金業(yè)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月底,我國公募基金總規(guī)模達32.23萬億元,單月激增近3000億元,再度收復32萬億“高地”。這一躍升既凸顯了資本市場的復蘇動能——以人工智能、機器人為主導的科技行情催動權益類資產價值重估,又印證了資管行業(yè)在股債市場劇烈波動中展現出的抗壓能力。
這些數據的背后,是中國公募基金行業(yè)從規(guī)模擴張到質量提升的深刻變革。當被動投資與主動管理形成互補,當成長股與價值股回歸基本面驅動,中國資本市場正在走向更成熟的投資時代。
但與此同時,基金市場“冰與火”的交織從未改變,機遇與挑戰(zhàn)永遠并存。未來市場風格將會如何變化?新的機會點在哪里?從中歐基金、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等頭部基金公司基金經理的最新觀點中,似乎可以找到參考答案。
從宏觀視角來看,中歐基金價值派基金經理藍小康認為,本輪宏觀經濟的動能由中央政府啟動,目標指向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居民財富、房地產新循環(huán)問題,過去居民財富增長主要由房市和股市來支撐,這對于拉動就業(yè)、穩(wěn)定消費預期都非常重要,是本輪經濟中變革最大的部分。
從細分領域視角看,多名基金經理對科技板塊青睞有加。例如中歐藍小康和易方達張坤等一致認為,AI、半導體等科技領域將進入“第二階段”,即從概念炒作轉向技術落地與業(yè)績兌現。邵蘊奇與鵬華價值團隊則強調,低估值、高分紅的紅利資產仍是防御性配置首選,尤其看好公用事業(yè)、銀行等板塊。
中歐基金藍小康:中長期看好新質生產力和消費升級
藍小康在中歐紅利優(yōu)享靈活配置混合的年報中重點闡述了他對宏觀經濟的思考。他借鑒橋水創(chuàng)始人、經濟學家達里奧的框架表示:中國要努力構建新型的國際秩序和國內秩序。國內秩序,即努力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因為更好的分配結構才是未來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更有利于經濟循環(huán)和總蛋糕的做大;新型國際秩序,即在未來的多極化世界中,努力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和主導性,從而獲得更高的經濟附加值。回望2024年以來,中國六代機一飛沖天,DeepSeek橫空出世,資本市場的投資者逐漸從過去三年的低迷中恢復信心和風險偏好,開始對未來產生更多期待。
藍小康認為,本輪宏觀經濟的動能由中央政府啟動,目標指向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居民財富、房地產新循環(huán)問題,過去居民財富增長主要由房市和股市來支撐,這對于拉動就業(yè)、穩(wěn)定消費預期都非常重要,是本輪經濟中變革最大的部分。展望未來,中長期來講,新質生產力、消費是成長方向。
具體到行業(yè),藍小康表示仍配置于非銀、銀行、房地產、一帶一路(工程機械、重卡)、化債(建筑建材)、有色(貴金屬)、原油、餐飲旅游等,對于2024年四季度報告中看好的計算機、消費電子則回歸中性。
華夏基金榮膺:成長方向關注人工智能應用領域
華夏上證科創(chuàng)板50ETF基金經理榮膺認為,2025年國內經濟困擾投資者的幾個關鍵點正逐個被解決,信用風險釋放對M1的傷害基本結束。國內經濟向上的彈性也許有待時日,但是更需要強調的是向下風險非常有限。
在這個狀態(tài)下,配置權益資產有一定看漲期權的屬性,可以積極看多權益資產。在風格方面,價值方向關注自由現金流因子而非絕對的低估值,資本開支減少帶來企業(yè)自由現金流的改善,會提升股東回報,同時關注內需何時改善;成長方向關注人工智能應用,如云計算、電子、傳媒、智能駕駛。風險方面,來自海外的擾動如果帶來市場階段性的回調應視作機會,而非趨勢性下跌的風險。
易方達基金余海燕:政策是未來影響市場的關鍵性因素
在余海燕看來,2025年中國經濟有望在政策支持下逐漸回穩(wěn),消費回暖和房地產止跌將改善市場對企業(yè)盈利的預期。盡管外部環(huán)境挑戰(zhàn)仍存,但國內一系列逆周期調節(jié)政策能有效對沖外部的不確定性,政策托底和流動性充裕對A股市場仍將起到關鍵性支撐作用。
在余海燕認為,政策仍將是未來影響股市較為關鍵性的因素。A股市場的制度性紅利也在逐漸顯現,資本市場高質量發(fā)展內涵正在發(fā)生重大變化。余海燕強調,當前A股市場估值仍處于歷史底部區(qū)域,與全球市場比較處于明顯偏低水平,縱向及橫向對比均具備較好的投資吸引力。
鵬華基金閆思倩:科技成長仍是長期景氣賽道
鵬華基金經理閆思倩認為,新能源為代表的制造業(yè),主產業(yè)鏈經歷過供給側出清,需求仍持續(xù)增長,股價和基本面都在歷史底部,具備長期機會,可以長期選股。新能源相關制造業(yè)涉及成長方向較多,包括智能駕駛,人形機器人,AI能源相關等。
其中,具備下面幾個方面優(yōu)勢的個股,未來投資機會更加顯著:一是需求持續(xù)超越行業(yè)增速的景氣機會,二是供給側改革產能出清的機會,三是出口鏈機會,四是技術升級,或新興產業(yè)機會。
結語:
2024年公募基金行業(yè)的亮眼表現不僅反映了市場的回暖,也預示著未來發(fā)展的潛力。在多位明星基金經理看來,科技與內需將成為中長期主線,而ETF市場的崛起和降費常態(tài)化將重塑行業(yè)格局。
與此同時,過于單一策略難以穿越周期,唯有“深度價值+產業(yè)趨勢”的雙重視角才能捕獲超額收益。無論是中歐的科技突圍、華夏的指數化浪潮,還是易方達的消費科技再平衡,頭部機構正以更精細化的運營應對行業(yè)洗牌。對投資者而言,2025年需警惕估值泡沫化風險,在AI、高端制造與紅利資產中動態(tài)平衡,方能在結構性行情中行穩(wěn)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