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田鶴琪
近日,國內氫燃料電池領域的上市企業陸續公布2024年業績報告,整體表現不容樂觀。
四家公司年報顯示,億華通(688339.SH/02402.HK)去年營收3.67億元,同比下降54.21%,凈虧損4.56億元,虧損額擴大87.68%;重塑能源(02570.HK)去年營收6.49億元,同比下降27.5%,凈虧損7.37億元,虧損額擴大39.25%。
國富氫能(02582.HK)去年營收4.59億元,同比下降12.2%,凈虧損2.1億元,虧損額擴大186.86%;國鴻氫能(09663.HK)去年營收4.42億元,同比下降36.9%,凈虧損4.07億元,虧損額擴大0.67%。

這是重塑能源和國富氫能自去年上市后交出的首份年報。整體看,四家公司的營收較上一年均有所下滑,凈虧損進一步擴大,2024年合計凈虧損約18.1億元。
四家公司均表示,氫燃料電池行業仍處于早期商業化階段,行業競爭加劇,市場需求不穩定,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因素影響收益。
以國富氫能為例,其大部分收益產生自車載高壓供氫系統,以及加氫站設備及相關產品。前者收益占比約60.9%,后者收益占比約32.3%。
由于客戶需求減少令售價下降、液氫設備并無錄得收入及缺乏規模經濟,該公司2024年的毛利同比出現減少。
國鴻氫能的收入主要來自向燃料電池系統制造商銷售氫燃料電池電堆,以及向下游制造商銷售氫燃料電池系統。
2024年,國鴻氫能電堆銷量增加,但系統銷量下滑,且產品平均售價下降,影響整體收入和毛利。
該公司氫燃料電池電堆的平均售價,由2023年的1557.5元/千瓦下降至2024年的1469.1元/千瓦;氫燃料電池系統的平均售價由2023年的4583.3元/千瓦,下降至2024年的4392.1元/千瓦。
其氫燃料電池系統銷量由2023年的148640千瓦下降至2024年的79775千瓦,同比下跌約46%。國鴻氫能稱這主要是行業發展過程中階段性的多種因素影響,延緩了市場推廣及項目落地節奏。
同時,氫燃料電池企業也存在應收賬款風險。客戶回款周期延長,應收賬款賬齡增長,壞賬準備增加,影響公司利潤。
例如,億華通2024年應收賬款壞賬損失為1.94億元,同比增加了122.6%,且兩年以上的應收賬款由2023年的5.79億元上升至10.53億元,占應收賬款余額的比重也由約28%提升至約48%。
重塑能源貿易應收款項及應收票據以及合約資產(扣除減值)約為24億元,同比增近19%。
億華通于今年2月在投資者互動平臺回應稱,受燃料電池補貼政策發放影響,燃料電池汽車生產企業在銷售產品時按照扣減補助后的價格與消費者進行結算,中央或地方財政部門再按程序將企業墊付的補助資金再撥付給生產企業,導致燃料電池企業普遍存在應收賬款較大且回款周期較長的情況。
界面新聞注意到,氫燃料電池企業的政府補助及補貼也在減少。重塑能源去年該方面減少840萬元,國鴻氫能減少30萬元。
國富氫能的其他收入由2023年約2530萬元減少約36.9%至2024年約1590萬元。公司表示有關減少主要是由于政府補貼減少。
此外,為保持技術競爭力,氫燃料企業們持續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研發,短期內研發成果未充分轉化為經濟效益,進一步推高了成本。
億華通2024年研發費用為9701萬元左右,約占總營業成本的14%。重塑能源的研發開支為1.44億元,國鴻氫能研發投入超過1.3億元;國富氫能的研發開支為4380萬元,同比上漲12%。
實際上,作為氫燃料電池行業龍頭,億華通、國鴻氫能、重塑能源近年來的業績都不樂觀,國富氫能亦如此,過去幾年均為虧損狀態。
2020-2024年,億華通分別凈虧損0.23億元、1.62億元、1.66億元、2.43億元、4.56億元,合計虧損10.5億元。
國鴻氫能2020-2024年分別凈虧損2.15億元、7.03億元、2.73億元、4.04億元、4.07億元,五年累計虧損18.07億元。
重塑能源2021年-2024年則分別凈虧損6.54億元、5.46億元、5.78億元、7.37億元,四年累計虧損25.15億元。
國富氫能2021年-2024年分別凈虧損0.71億元、0.94億元、0.73億元、2.1億元,四年累計虧損4.48億元。
2025年是氫能中長期規劃的結算時點。在行業發展的關鍵節點,上述氫燃料電池企業仍在探尋破局之策的路上。拓展海外市場,加強國際合作,加速產業鏈整合,是普遍的做法。
以重塑能源為例,其去年海外業務表現亮眼,圍繞歐洲、北美及東南亞市場持續拓展海外業務營銷,海外市場收入為5840萬元,同比增長約151.7%。
拓展燃料電池產品的應用場景,擴大氫能在不同產業中的應用,也是企業當前進行自救的舉措之一。
去年,重塑能源在非車用場景的氫燃料電池系統銷售收入為5410萬元,同比增加約132.6%。
國鴻氫能在優勢的交通運輸、軌道、發電等領域拓展外,拓展了氫能船舶、制氫裝備、氫能無人機、氫能兩輪車等新場景。
去年,該公司自主研發了240kW級大功率鴻瀚C240船用燃料電池系統,搭載鴻瀚C240船用燃料電池系統的全國首艘內河64標箱氫燃料電池動力集裝箱船舶“東方氫港”號成功下水。其還與中石化香港、中建香港聯合打造香港首個氫能發電項目。
氫燃料電池企業也在向上中游發力。
例如,3月中旬,中國旭陽集團有限公司(01907.HK,下稱旭陽集團)和億華通(688339.SH)雙雙發布公告,雙方簽署了框架協議,旭陽集團擬以定州旭陽氫能(下稱旭陽氫能)的全部股權換取億華通A股股份,同時,旭陽集團擬出資不超過5.5億元認購億華通A股股份。
億華通表示,重組將帶動其產業發展“延鏈補鏈”,向產業鏈上游延伸,切入“制-儲-運-加-研-用”產業端,預計旭陽氫能可為其提供具有成本優勢的大規模氫氣供應。
國富氫能在年報中也提及,將致力于氫氣液化及液氫儲運設備,以及水電解制氫設備的核心技術的研發及迭代,提升上游氫能制、儲、運設備的推廣及銷售。
2024年,國富氫能水電解制氫設備及相關產品的收益為3157.5萬元,同比上漲102.9%。
盡管目前氫燃料電池企業普遍虧損,但在市場拓展、技術進步、政策支持下,該行業仍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未來有望迎來轉機。
近日,國金證券發文指出,燃料電池汽車進入放量提速期,行業已具備商業化潛力。政策方針與補貼已推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先行,年末沖刺可提振銷量,當前加氫站覆蓋率(當前約500座)與氫車全生命成本仍是未來持續放量的核心制約,全生命周期成本平價與針對性補貼將成為下一階段重點。
兩會期間,發改委提出推動設立“航母級”國家創投基金投向氫能儲能等領域,通過“資本+政策”雙輪驅動,有利于制氫、儲運、應用全產業鏈環節的整合發展,打通商業模式并形成區域協同效應。隨著相關補貼政策的延續、氫能高速走廊的打造、基礎設施的逐步鋪開以及設備的降本等,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將不斷提速。
根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預計,至2035年,中國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將超過100萬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