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詐騙分子利用人工智能概念,包裝出看似智能化、高收益的投資平臺,實則暗藏陷阱。為此,河北金融監管局發布2025年第3期金融消費者風險提示:警惕虛假AI應用投資陷阱,守護財產安全。
一、案情簡介
近日,張女士在瀏覽網頁時,發現了一款所謂“AI智能投資助手”的應用,聲稱運用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能精準分析市場趨勢,為用戶推薦高收益投資項目。她被宣傳內容吸引,便下載了應用,按照要求注冊后,填寫了銀行賬戶、身份證號等敏感信息。
次日,張女士收到了該應用通知消息,稱其賬戶已成功匹配到一個高收益投資項目,需轉賬10萬元參與。她對此深信不疑,由于轉賬金額超過賬戶限額,便前往銀行辦理額度調整業務。銀行工作人員在核實匯款用途時,懷疑她遭遇了電信詐騙,并建議客戶停止轉賬,立即聯系警方報警。
二、案例解析
本案中,張女士被“AI智能投資助手”智能化、高收益宣傳所吸引,缺乏足夠的風險意識。實際上,任何投資都存在風險,AI技術雖然能提高投資分析的效率,但并不能保證高收益。此外,張女士輕易地將銀行賬號、身份證號等敏感信息填寫在不明來源的應用中,為詐騙分子后續實施詐騙提供了關鍵信息,這暴露了其個人信息保護意識薄弱。在金融活動中,保護個人信息的安全至關重要。一旦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獲取,可能會導致財產損失,甚至被用于其他違法犯罪活動。
三、風險提示
(一)提高投資風險意識。不法分子常常利用“智能算法”“大數據分析”“AI智能”等前沿技術把自己包裝成“專業機構”“專家”,借機實施詐騙。消費者對于新事物新技術應有必要的警惕,特別是在做投資決策之時,要提高風險意識,通過權威渠道充分核實投資平臺的資質和合法性,了解投資項目的真實性和合規性。
(二)注意保護個人信息。不要隨意向不明應用或平臺提供身份證號、銀行卡號、驗證碼等敏感信息,對于要求輸入個人生物信息(如面部識別、指紋等)的應用,要格外謹慎,避免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
(三)發現問題及時報警。一旦發現可能遭遇詐騙,應立即停止相關操作,第一時間尋求警方幫助。同時,保存好交易記錄、聊天記錄等證明資料,以便公安機關進行調查。
來源: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