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何柳穎
界面新聞編輯 | 王姝
多家銀行年報出爐,信用卡規模變化與機制轉型顯現其中。
在2024年,建設銀行信用卡業績亮眼,一舉成為全國首家信用卡貸款規模破萬億的銀行。不過,著眼全行業,流通卡規模收縮,交易額下降,不良上升等問題依然明顯。
從個貸結構看,不同銀行信用卡貸款在個貸中占比有升有降。與此同時,多家銀行消費貸占比正奮力向上。
貸款規模:建行破萬億,平安銀行收縮791億
從信用卡余額規模看,建設銀行排名第一。
2024年,建行境內信用卡貸款余額1.07萬億元,成為全國首家信用卡貸款規模破萬億的銀行。與2023年末相比,該行信用卡貸款規模增長了688億元,在個貸中的占比也從原來的11.41%增長至11.91%。
建行在年報中表示,信用卡貸款業務把握國家“以舊換新”與“促進消費高質量發展”等政策契機,積極聯合熱門行業頭部商戶,承接補貼、消費券發放等政策措施,服務百姓日常消費及分期需求。
同時,信用卡業務全面發力購車、裝修、分期通等分期產品,強化支付環節精準營銷,推動信用卡消費信貸業務發展。新能源購車方面,該行與16家新能源汽車廠商開展總總合作,覆蓋主流品牌超80個。2024年,信用卡新能源購車分期貸款投放突破700億元,同比增長翻一番以上。
根據已有數據,招行、農行、工行等緊隨建行之后,信用卡貸款余額分別達到9478億、8588億、7753億元。
從增長規模看,農行增量最明顯,信用卡貸款余額同比增長了1587億元,在個貸中的占比也從2023年的8.67%上升為9.73%。平安銀行收縮額較大,2024年信用卡貸款余額4350億元,同比減少791億元,在個貸中的占比也從25.99%下降至24.62%。
資產質量方面,普遍出現惡化趨勢。其中,常熟銀行信用卡不良率從2023年末的1.40%驟然上升至4.14%,重慶銀行也從2023年末的1.99%上升至3.04%。
工商銀行、交通銀行、農業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等不良率均有所上升。招商銀行與去年持平,為1.75%。平安銀行、郵儲銀行、興業銀行不良率出現好轉,均較2023年末下降了20多個基點。

整體上,信用卡逾期情況仍較嚴峻。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達到1239.64億元,同比增長26.32%,占信用卡應償信貸余額的1.43%,較上年末增加0.3個百分點。
長城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毅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信用卡不良率上升,一方面是收入承壓下借款人償付能力下降,分子上升;另一方面目前環境下部分銀行壓縮信用卡余額,分母下降。
經營現狀:新戶獲取難,交行推進屬地經營轉型
面臨市場飽和,各式消費信貸產品興起的挑戰,信用卡業務整體承壓。
在六大行以及兩大股份行中(農行數據暫缺),累計信用卡多數出現縮減。尤其是交通銀行,截至2024年末,境內銀行機構信用卡在冊卡量6300.94萬張,較2023年末的7132.42萬張大幅減少了831萬張。
即便是在貸款規模破萬億的建設銀行,流通卡數量同樣出現收縮。至2024年末,建行信用卡累計客戶1.03億戶,累計卡量1.29億張。而在2023年末,該行累計發卡1.32億張,信用卡客戶1.05億戶。工行、郵儲銀行等信用卡數量均同比減少,僅中國銀行從2023年末的1.44億張增長至1.48億張。
平安銀行在年報中提及,順應市場環境變化,強化品質客戶選擇,新戶獲取規模有所下降。
這與整體的信用卡規模收縮同步。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我國近年來的信用卡數量高峰出現在2022年,截至2022年6月末,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達到8.07億張,但到2024年末,這一數字急劇下降至7.27億張,大幅縮減8000萬張。
年內消費額同樣萎縮,尤其是兩大股份行。招商銀行2024年信用卡消費額4.42萬億元,較2023年減少了約3900億元;平安銀行2024年信用卡消費額2.32萬億元,較2023年減少了約4600億元。
交易收縮對銀行非息收入產生直接影響。招商銀行表示,銀行卡手續費收入167.61億元,同比下降14.16%,主要是信用卡線下交易手續費收入下降。平安銀行表示,2024年銀行卡手續費收入131.74億元,同比下降18.3%,主要是信用卡業務手續費收入下降。
這將繼續對銀行凈息差形成壓力。在招行業績會上,招商銀行副行長彭家文表示,貸款結構的變化,比如原來收益相對較好的信用卡、住房按揭貸款需求如果進一步下降,在整體貸款中的占比也會相應下降,對凈息差形成壓力。
中信銀行副行長謝志斌在業績會上表示,信用卡面臨的行業特點有周期性,總體較難的局面是挑戰也是對業務的鞭策和啟發。
困境之下,部分銀行積極推進信用卡中心回歸分行。
交行在年報中明確,“推進信用卡屬地經營轉型”。4月1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官網披露,同意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信用卡中心哈爾濱分中心終止營業,這成為交行2025年以來關閉的第13家信用卡分中心。根據批復文件,部分業務并進當地分行,如深圳分中心業務并入交行深圳分行;南昌分中心業務和人員全部移交至交行江西省分行管理。
交行高管在2024年度業績發布會上對此進行了回應。交通銀行副行長周萬阜表示,過去交通銀行信用卡業務采用的是信用卡中心集中、垂直經營模式,此模式在過去信用卡業務快速發展的階段有獨特優勢。
“出于更好滿足客戶一體化綜合金融服務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更好適應信用卡業務發展的新階段要求,我行對信用卡業務模式進行了改革。由過去的集中直接經營,改為分行屬地經營,即由分行為屬地客戶提供一站式的綜合化金融服務。同時我們將信用卡業務納入到手機零售業務,進行統一經營。”周萬阜續稱。
貸款結構:信用卡占比有升有降,消費貸多數上行
對于大型銀行而言,信用卡在個貸中仍占據重要位置。
整理已有數據可以發現,2024年末,民生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重慶銀行、中信銀行的信用卡應收賬款在個人貸款中的占比仍高達20%以上。
同比而言,信用卡在個貸中的占比有升有降。目前升幅最明顯的是農業銀行,上漲了1.06%。渝農商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鄭州銀行等銀行占比亦有所上升。
另一方面,光大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交通銀行、重慶銀行等十余家銀行的信用卡貸款在個貸中的占比有所下滑。其中光大銀行降幅較大,達3.32%,從原來的28.66%下降至25.35%,仍屬高位。
在行業周期壓力之下,銀行對于信用卡業務有哪些新考慮?
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信用卡是金融機構服務零售客戶的重要途徑之一,但不同銀行信用卡發展策略不同。
“有些銀行比較重視信用卡,設立了信用卡部,但也有些中小銀行發行不了信用卡,也不需要發行信用卡。所以信用卡業務發展規模的大小,要根據銀行自身定位進行發展,并不是所有銀行都需要發展信用卡業務。”董希淼認為。
董希淼表示,對于一些大中型銀行來說,信用卡業務確實是它發展零售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信用卡業務能夠帶來多樣化的綜合收入,既有借貸利息收入,也有信貸利差收入,再比如通過信用卡透支消費的過程中還有手續費,這些對于銀行拓寬收入來源、優化收入結構來說都比較重要。當然發展信用卡業務要量力而行,因為信用卡業務前期投入比較大。
值得一提的是,信用卡收縮之際,消費貸在個人貸款中的占比整體則在上升。數據顯示,在2024年,重慶銀行、鄭州銀行、瑞豐銀行、江陰銀行、郵儲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等多家銀行消費貸款占比均較去年有所增長。其中重慶銀行從2023年10.29%增長至2024年的15.08%;鄭州銀行也從原來的14.66%增長至2024年的18.84%。
部分銀行消費貸增長動力不足,比如浙商銀行、張家港行消費貸占比出現較明顯下滑,2024年兩家銀行的消費貸在個貸中的占比分別為24.53%、13.72%,分別同比下降6.25%、6.26%。
從規模看,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平安銀行、工商銀行、招商銀行等大型銀行仍占據主要優勢。2024年,建設銀行在5000億元規模,上述其他銀行則在4000億元規模左右。
在國家大力促消費的背景下,銀行消費貸有望迎來“春天”?
董希淼認為,在大力提振消費的政策之下,各地紛紛采取鼓勵消費的措施。通過發展消費貸款,既是銀行支持提振消費的重要舉措,也是銀行獲取客戶、擴大份額的難得機會。
此前掀起了一輪消費貸利率“內卷潮”。近日,有消息稱,自4月1日起,信用消費貸款產品的年化利率上調至不得低于3%。董希淼強調,金融機構應平衡好價格、規模、風險,將個人消費貸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優化結構之外,銀行正加快出清不良資產以優化個貸業務。在銀登中心,多個信用卡透支項目、個人消費貸項目掛牌轉讓。

建行在年報中表示,發揮資產證券化在盤活存量信貸資產、促進信貸結構優化方面的積極作用,持續提高不良資產證券化處置效率。
個貸方面,該行發行5單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發行規模67.90億元,入池本金規模170.14億元。發行3單信用卡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發行規模11.84億元,入池本金規模89.18億元。發行2單個人消費類貸款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發行規模2.61億元,入池本金規模20.0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