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覃思悅
界面新聞編輯 | 任雪松
Keep在港股上市后的第二份年報難以讓投資界滿意。
運動科技公司Keep近日公布的2024年度業績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Keep實現營收20.66億元,較上一年度下降3.4%;經調整凈虧損(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4.69億元,同比擴大59%;錄得毛利9.65億元,毛利率由上一年度的45.0%提升至46.7%。
“為夯實長期競爭力,公司持續投入資源于新的戰略業務及技術革新計劃,導致相關費用有所增加。”Keep在財報中解釋了凈虧損擴大的原因。
拆解來看,Keep營收來源依舊是三大板塊:自有品牌運動產品、線上會員及付費內容、廣告及其他。占比最大的是自有品牌運動產品,該板塊2024年錄得營收9.5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0.8%。其中,運動裝備和運動服裝實現了16.0%的同比增長。
剩下兩個板塊收入有不同程度的下滑,線上會員及付費內容業務實現營收9.18億元,去年同期為9.96億元;廣告及其他業務實現營收1.94億元,去年同期為1.96億元。

2024年以來,Keep股價長期徘徊在10港元以下。對比Keep在2023年上市后曾短暫去到過的42.400港元的高位,差距明顯。市值方面,2023年7月12日Keep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時,公司全球發售所得款項凈額達到1.92億港元左右。股票開盤,Keep高漲4.77%,市值同步增加至159億港元。現在Keep的市值只有當時的六分之一。可見資本市場對于“運動科技第一股”的長期盈利能力存疑。
為了回應投資者的擔憂,Keep在年報發布前三日正式推出了垂直領域AI模型Kinetic.ai,并上線通用AI教練“卡卡”。界面新聞了解到,該產品基于十年的平臺用戶運動數據,可為用戶生成個性化訓練計劃,支持實時語音指導和動作識別。預計5月版本將整合多模態交互功能,包括心率監測與飲食建議。
這呼應了Keep CEO王寧今年2月“All in AI”的口號。彼時王寧稱,Keep未來將全面押注AI,憑借十年積累的運動數據,推動在線健身從推薦轉向生成模式。
事實上,Keep“自救”的態度一直很積極。近兩年,Keep的重要動作基本圍繞消費品和內容兩大業務展開。
2023年財報發布的前一天,Keep在北京召開“處處皆主場”2024春響·Keep 8.0發布會,正式發布全新App 8.0版本,高調地對內容業務進行升級。在功能層面,Keep拓寬了運動品類和外部硬件設備的接入,除了常見的跑步、騎行,沖浪、滑雪等超60種運動品類也被囊括進來。針對國內近兩年大熱的路跑,Keep8.0覆蓋了全國300多個城市超10萬條跑步路線。
2024年9月,為了試水線下客流對于公司消費品的反應,Keep又在上海浦東嘉里城開出首家線下零售體驗店。Keep向界面新聞提供的數據顯示,門店覆蓋智能運動設備、服飾、居家運動裝備等全品類產品,零售、體驗分別占比70%和30%。同時,門店也在測試戶外裝備、食品及賽事獎牌等品類,力求在不斷擴展的產品線上尋找最優的零售策略和市場切入點。
Keep很早之前就已經開展了消費品業務,銷售渠道布局在Keep官方商城和天貓、京東等第三方電商平臺。在天貓平臺上,Keep官方旗艦店銷量最高的三樣產品是瑜伽墊、跳繩和啞鈴。這些產品在Keep消費品矩陣里,被稱為“運動健身配套產品”,相對比較傳統。
Keep線下零售門店負責人唐先剛在過往的采訪中告訴界面新聞,在線下門店第一個月的運營中,以瑜伽墊、拉力繩為代表的傳統消費品和以智能單車、智能手表為代表的科技消費品之間達成相對的平衡:美背八字拉力器、力量訓練阻力帶、軟膠壺鈴是銷量最高的三件產品,同時家用智能大型器械Keep智能單車C2 Lite、Keep橢圓儀H1 Lite、Keep動感單車專業版等“大件”產品首月亦賣出超過20臺。由于后者客單價高,在總銷售額上,兩類消費品是均勢的。
在唐先剛看來,線下門店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如果想讓消費品業務更多更大地跑起來,線下是我們不能規避的一個戰場。你會發現,無論是傳統消費品還是智能設備產品,Keep的這些產品全部都是強體驗性。這個屬性注定要求我們去找線下的客群。”
當時唐先剛曾談到,2024年末或是2025年年初,Keep在線下零售或許會有更明確的策略釋出。不過從財務數據來看,Keep的消費品業務營收只能說是勉力維持了增長,增長率不到1%。內容業務表現更不積極,收入直接下滑近一成。所以,先來一步的反而是“All in AI”的高層指示。

在公司多次動作但營收仍無起色后,AI可以說是Keep跳出原有業務圈子的孤注一擲。
短期內,“All in AI”的調整的確給Keep帶來了一些提振。Keep 2月宣布“All in AI”后,股價在兩天內累計漲幅達47%,反映出資本市場對AI應用前景的樂觀預期。建投海外發布觀點稱,短期內有望看到AI應用在Keep上的落地場景。Keep構建更深度的數據池,便于更高層次的數據建模。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只是階段性敘事紅利。消費品領域分析師水一涵告訴界面新聞,線上健身平臺的核心痛點是用戶留存,而非技術不足,“疫情后用戶回流線下是大勢,AI雖能提供個性化方案,但是能看到一部分天花板的。”
Keep能否真正“東山再起”,需要解決的依舊是內容業務和消費品業務曾經面對過的關鍵問題:業務能否提升用戶留存,同時拓展廣告、數據服務等新盈利模式?下一步,作為“新玩家”的AI業務能否和Keep的其他業務協同配合,打造Keep新的差異化標簽?
由于前面幾次轉型考試表現不佳,目前留給AI業務的時間窗口十分有限。若Keep能在未來的半年或者一年內證明AI業務對付費率、毛利率等核心指標有實質性改善,有能力解決用戶留存難、硬件盈利低、內容同質化等“老大難”問題,Keep的“第二春”就將到來。但若技術投入未能匹配資本耐心,公司將再一次陷入“燒錢換增長”的舊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