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你好天府 負束
3月9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民生主題會上,國家衛健委主任雷海潮花了7分鐘談體重管理。
兩會期間,國家衛健委將“體重管理”提升為全民健康行動重點,而成都——這座世界美食之都正面臨獨特挑戰,如何在“巴適得板”的日常中平衡健康與享受?

成都生活易“超膘”
美食,是剛需也是樂趣,或許還是減肥路上最難以逾越的高山。
紅油翻滾的水煮魚,花椒與辣椒在熱油中迸裂出陣陣辛香。一筷子回鍋肉,青蒜的鮮脆裹著焦糖色的醬香,肥而不膩的油脂在齒間流淌。有人沉醉于宮保雞丁酸甜微辣的微妙,有人流連于毛血旺紅湯中的二十四味香料,冷吃兔配冰粉,火鍋配冷飲,層次分明的體驗,各得其樂的氛圍中飄蕩著麻辣鮮香。

川味讓人誘惑難擋,而匯聚了蓉派、渝派、鹽幫派川菜系,國內外各類美食的成都味道,則更讓人欲罷不能。
《2022年成都市國民體質監測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全市總體體質達標率比例94.61%,截止于2022年,連續7年上升。乍一看,山吃海吃的成都人可能掌握了保持健康的秘籍?!豆珗蟆愤€顯示,2022年成年人超重率為28.76%、老年人超重率為35.46%;成年人的肥胖率為7.22%、老年人的肥胖率為9.21%。其中,成年人的肥胖率有所上升,較2021年增長了0.11個百分點。
成都人并未掌握什么獨有秘籍,該“超膘”還得超。
《2023年成都市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顯示,成都市成年人超重肥胖比例達1/3,約33.3%,比2022年上升了4.54個百分點。
生活高壓力群體,胃口正值壯年的成年人,毫無疑問是“餐飲主力軍”,流連于美食之都似乎更難“全身而退”。三五好友約個火鍋、吃個燒烤是最常規的社交與解壓方式,“晚上10點還要排隊”、“幾個平米的小店日收入超萬元”在成都屬于家常便飯。
盡管近年成都人“茁壯成長”的趨勢不太“喜人”,但體測還是積極。3月18日,全國第六次國民體質監測工作居然由成都率先啟動,讓人感嘆“膘升”多少都要率先揭曉的豪邁。
這份豪邁一如成都人的灑脫與求真,這正是“蓉式”健康哲學的核心:該吃吃該喝喝,吃完火鍋蹬單車。
成都人:大不了“食練雙修”
成都是座極富創造力的城市。成都人民的智慧,在流連美食與追求健康的平衡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可可豆動畫攜《哪吒2》票房創影史紀錄,李子柒用東方美學打破文化傳播壁壘,劉家琨設計的西村大院重塑城市肌理......這里數不盡的創意吸引著全球目光,而在成都老餮眼中,或許它們都不及腦花與豆腐的碰撞、回鍋肉與歐包的融合、火鍋與冰淇淋邂逅等美食創意,更讓人躍躍欲試、深入其中。
“世界美食之都”的人民哪能抵擋近水樓臺的美食誘惑,唯有在追求健康的長路上曲線突圍、各尋蹊徑。

前一晚12點才離開燒烤攤的鐘先生,第二天早上6點半準時起床晨練。擼鐵到跑步一整套長達1個多小時的中高強度運動,為其帶來了800大卡的消耗。
“朋友來了,要不就是自己想吃,反正一周一兩盤(宵夜)跑不脫?!辩娤壬拿朗持鲌?,位于雙流區美鄰巷附近,一到晚間,門店與三輪餐車的燈光交相輝映,人潮涌動。也許是自知身處“土壤”肥沃之地,鐘先生保持晨練的習慣已堅持數年,據稱,其體重波動近年控制在5斤內。
而在金融城某寫字樓的一角,文女士已經約好朋友,定好了重口味晚餐,麻辣烤魚?!白罱团笥寻l現了一家店,幾乎每周都要吃一次,”文女士表示,“美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緩解工作壓力的方式?!?/p>
當談及體重焦慮時,文女士坦承,為了美食和健康兩手抓,除去外出海吃都是自己做飯,控制搭配、降低過于熱量攝入。
而同為“久坐”族的胡女士,也是一名資深成都“好吃嘴”,從建設路到祥和里,從魁星樓到貝森路,從雙流兔頭到簡陽羊肉湯、從老機場吃到新機場,十余年間,胡女士沿美食路徑與成都共同成長。
“只要想吃,開幾十公里都要去,”胡女士表示,“但隨著年齡增長,對健康的重視程度更高了,幾年前在同事的影響下愛上了騎行?!?/p>
據了解,胡女士每日通勤往返距離約16公里,除天氣因素外幾乎保持騎行,周末去探尋美食的交通方式也多為騎行。
“不拒美食,也不忘健康”,新一代成都老餮的智慧或許也只能在成都進行完美實踐。
成都喊你“動起來”
在成都,有無數“理由”推著你動起來。

“賽事名城”并非只是比賽看得起勁,運動熱情也是空前高漲。成都環城生態區騎行綠道以全長100公里的環城一級綠道為核心,串聯起121個特色公園和78座獨具天府文化特色的橋梁,圈起一座全新的“騎行之都”,成為市民日常健身的熱門選擇。
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4月-2024年4月,成都環城生態區共接待游客6015萬人次,其中騎行人群約為1426萬人次。
騎行愛好者李先生時常在周末選擇去環城綠道騎上完整的一圈,與眾多愛好者不同的是,李先生只選擇共享單車,往往騎行+休息時間超過10小時?!奥T、慢慢看是一種享受,并不一定要劇烈運動才能保持健康,”在北京、南京等大城市居住多年的李先生表示,“成都不僅騎行條件最好,整個城市的公共體育基礎設施建設都很棒?!?/p>
近年,成都市通過創新利用城市剩余空間與系統化政策規劃,構建起覆蓋全域、便捷可達的公共運動設施體系,成為全國公共體育建設的典范。公司遷往成都的“盧克文工作室”曾感嘆道,在成都騎行是“最幸福的事”。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成都天府綠道總里程超9000公里,而相對于1.69萬公里規劃總長度,它的建設進度才剛剛過半;2024年成都累計新建改造體育公園69個,新增社區運動角110處,天府綠道健身新空間209個,立體式打造“15分鐘健身圈”;舉辦全民健身活動5400余場,全市公共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服務市民健身540余萬人次......
在成都,體育基建不只一味擴大設施覆蓋面,更在于不斷提升體驗度。
建在商業中心內的西村空中跑道,結合自然科普、射箭、F1模擬賽等多類項目的天府熊貓卡丁車公園,涵蓋足球場、籃球館、健身步道等設施的金沙天空森林體育公園,橋下、屋頂、老舊廠房等“金角銀邊”區域、廢棄空間搖身一變成為運動場景,實現空間活化與市民需求的雙向滿足?!绑w育+娛樂”、“體育+商業”、“體育綜合體”等業態完善,滿足體育參與者各類需求。
2024年12月7日,中國城市生活體育指數榜單發布,成都連續兩年蟬聯總榜第一;時隔20多天,成都又蟬聯了2024體壇榜樣年度評選的“年度體育城市”獎項。
身處成都,體育基建一流且持續完善,相關部門積極督促引領,即便徜徉于美食之間,在這個體育氛圍濃厚的城市中也多了幾分“底氣”。
“來了就不想走”也是一種可持續發展,這與健康和美食都不辜負的“蓉式”哲學不謀而合。
來源:你好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