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牛星鈞
在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區域協調發展已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近日,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山東省深入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度對接京津冀和長三角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深度對接京津冀和長三角。
值得注意的是,濟寧在《行動方案》中被多處提及:在協同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提到支持濟寧(上海)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支持濟寧市先行先試對接長三角新質生產力融合發展;發揮京杭運河對接長三角黃金水道作用,支持濟寧市、棗莊市大力發展內河航運。
作為山東連接京津冀與長三角的“黃金節點”,濟寧憑借獨特的區位優勢、千年運河積淀的物流基因以及蓬勃興起的現代產業體系,正以“通江達海”之勢,深度嵌入兩大經濟圈協同發展的戰略版圖,書寫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新篇章。
重塑“黃金水道”優勢,加快打造中國北方內河航運中心
濟寧作為地理樞紐,是南北通達的“戰略坐標”。
地處京滬發展主軸幾何中點的濟寧,向北可輻射京津冀,向南直抵長三角,向西接續中原城市群,向東連通山東半島,是“一帶一路”和“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和保護”等國家戰略疊加的“關鍵節點”。
其中,京滬高鐵、日蘭高速、瓦日鐵路等構成的立體交通網,使其與北京、上海形成“3小時經濟圈”,與周邊城市構建“半小時都市區”。
此前,山東發布《山東省加快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把京杭運河(黃河以南山東段)打造成魯西南高效對接長三角地區的黃金水道。
京杭大運河的千年積淀,賦予了濟寧“江北蘇州”的商貿基因。新時代下,濟寧更將內河航運的復興作為融入長三角的“先手棋”。
尤其是年吞吐量突破9600萬噸,集裝箱航線達26條的京杭大運河濟寧段,現已成為北煤南運、南貨北調的核心通道,為跨區域要素流動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支撐。
而依托京杭運河黃金水道,濟寧進一步打造了梁山港、龍拱港等億噸級港口群,創新“鐵水聯運”“散改集”模式,將運輸成本降低至傳統方式的70%。

近年來,濟寧大力實施現代港航物流突破戰略,聚焦“億噸大港、百萬標箱、千億產業”的目標,強港航、暢物流、興產業,全力構建港產城融合發展新格局,加快打造中國北方內河航運中心。
2024年,濟寧港貨物吞吐量穩居全省內河首位,集裝箱業務增速領跑全國,并躋身國家物流樞紐,成為連接京津冀能源需求與長三角制造業腹地的關鍵節點。
而自動化碼頭、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的投用,更推動其從“運輸港”向“貿易港”“智慧港”升級,為跨區域產業鏈協同奠定基礎。
從“承接轉移”到“雙向賦能”,以產業協作培育新質生產力
濟寧傳統工業基礎雄厚,煤炭化工、裝備制造等產業曾占主導,長三角的產業外溢與濟寧的轉型升級需求高度契合。
近年來,濟寧更是以“231”產業集群(高端裝備、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醫藥產業)培育為核心,精準對接長三角產業鏈,加速向先進制造業轉型。

在2023年濟寧高新區長三角高質量發展招商推介上,簽約13個項目,總投資91.4億元,涵蓋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現代金融服務業等領域,推動雙方在更深層次、更廣領域開展合作。
2024年9月,山東(魯南經濟圈)對接長三角重點產業協作推介會在上海舉辦,濟寧作為魯南四市之一,集中推介了總投資1613億元的95個項目,涵蓋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現場簽約長三角項目3個,包括投資12億元的高分子材料生產基地。
這場推介會折射出濟寧對接長三角的核心邏輯:以產業協作培育新質生產力。

在2025年濟寧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籌劃設立長三角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銜接,積極承接產業外溢轉移,建設山東對接長三角新質生產力融合發展先行區。
可見,濟寧并非被動承接,而是以“新質生產力”破局,通過“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實現產業鏈的深度協同。
近年來,濟寧在經濟發展上展現出新的戰略眼光,從傳統的“承接轉移”模式向“雙向賦能”轉變,也涌現出了一批積極向外拓展產業的企業,將長三角地區作為起跳板,邁向更為寬廣的國際舞臺。
濟寧能源集團便是如此,緊跟這一趨勢,2024年便在上海新成立了4家公司,期望通過這一布局,能夠更加高效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實現真正的全球連接、全球買賣與全球服務。
這一舉措不僅讓濟寧企業“家門口就是入海口”,更使長三角地區通過運河低成本獲取北方煤炭、糧食等資源,形成雙向互補的供應鏈網絡,實現區域經濟要素流動效率的躍升。
以制度創新破壁,構筑區域一體化營商環境
區域協同的深層障礙往往在于制度壁壘。
為此,濟寧率先推進“跨域通辦”,有效滿足各地企業和群眾異地辦事需求,解決企業群眾辦手續分身乏術的困境,打造出區域合作的高新標桿。
在此前的長三角產業招商會上,濟寧創新“省市攜手+政商聯動”模式,聯合山東省駐滬辦、上海濟寧商會搭建平臺,實現項目簽約與政策落地的無縫銜接。
此外,濟寧也在借鑒合肥、杭州等地的先進經驗,加大力量實施數字經濟場景招商。通過梳理低空經濟、無人駕駛等八個招商機會,將傳統的政策導向轉變為實質性的機會,力求在新興領域中找到突破口。
這種以營商環境一體化促進要素自由流動的實踐,使濟寧成為長三角企業北上投資的“首選試驗田”。
從黃金水道到科創走廊,從產業轉移承接地到新質生產力策源地,濟寧的實踐不僅彰顯了內陸城市突破地理限制的智慧,更折射出區域協同發展的深層邏輯:區域協同不僅是地理空間的連接,更是制度、產業、要素的深度重構。
濟寧的區域協同發展之路,既是魯西南崛起的關鍵一躍,亦是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微觀縮影。
以運河為脈,以產業為基,以開放為翼,這座“運河之都”正從傳統資源型城市向現代化樞紐城市蝶變,在京津冀與長三角的“雙圈互動”中,書寫著內陸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