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人均百萬年薪”成歷史,金融業還會是新一代“小鎮做題家”的首選嗎?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人均百萬年薪”成歷史,金融業還會是新一代“小鎮做題家”的首選嗎?

將近三年過去了,“降本增效”、“降薪”成為金融行業的常態。

圖片來源:界面圖庫

界面新聞記者 | 杜萌 陳靖

界面新聞編輯 | 宋燁珺

“行業限薪”傳聞在金融行業流傳已久。近期,“部分金融央企高管的天價薪酬或將面臨嚴格管控”、“公募公司高管和基金經理薪酬將與業績掛鉤”等說法再次塵囂而上。

剛剛“放榜”的2024年報披露的相關數據,驗證了這一行業趨勢。券商人均薪酬下降趨勢較此前兩年有所放緩,22家可比券商2024年人均薪酬均值達50.81萬元,同比增幅為1.62%。但高管薪酬總額下降趨勢依舊堅定,多家券商高管薪資出現“腰斬”。

2022年7月,某券商員工的家屬曬出月薪八萬的工資條上熱搜,這一事件也被視為推動金融行業薪酬管理制度出臺的導火索。

將近三年過去了,“降本增效”、“降薪”成為金融行業的常態。當“人均百萬年薪”的現象已成為歷史,金融行業是否還是“小鎮做題家”們的首選行業?近40萬名券商基金從業者如何適應全新的行業生態?

多家高管總薪酬腰斬

在已披露業績的券商中,22家可比券商2024年人均薪酬均值達50.81萬元,較2023年的50萬元略有上升,增幅為1.62%。具體來看,10家券商人均薪酬出現下降,占比45.45%;其余12家券商人均薪酬有所增長,占比54.55%。高管薪酬總額下降趨勢依舊堅定,多家券商的數據出現“腰斬”。

Choice金融終端顯示,從2024年高管總薪酬降幅方面,中信證券(600030.SH)最高,達到了69.61%。中信建投(601066.SH)(-57.15%)、華泰證券(601688.SH)(-53.35%)、國泰君安(601211.SH)(-49.64%)、東方證券(600958.SH)(-46.41%)等各家大型券商緊隨其后。

與之相反,紅塔證券(601236.SH)(20.52%)、南京證券(601990.SH)(5.12%)、方正證券(601901.SH)(0.91%)、申萬宏源(000166.SZ)(0.42%)的高管們總薪酬出現上漲。

截至目前,廣發證券(000776.SZ)取代中信證券位于高管總薪酬榜單首位,為3,176.48萬元。中信證券(2,875.73萬元)、東莞證券(2,815.25萬元)、方正證券(2,770.72萬元)、中金公司(601995.SH)(2,326.50萬元)、中信建投(2,014.68萬元)均超過2000萬元。

招商證券(600999.SH)、海通證券、中國銀河(601881.SH)、國泰君安、申萬宏源董監高薪酬分別為2518.60萬元、2378.35萬元、2346.89萬元、2158.85萬元和1042.96萬元。

在員工平均薪酬方面,Choice金融終端顯示,中信證券、國泰君安位居前兩名,分別為77.98萬元、70.97萬元。其中,國泰君安漲薪近5萬元。

人均年薪超50萬元的還有申萬宏源(66.46萬元)、廣發證券(65.10萬元)、中金公司(64.26萬元)、華泰證券(63.96萬元)、東方證券(58.70萬元)、中泰證券(600918.SH)(54.57萬元)、中國銀河(54.21萬元)。

多家中小券商人均薪酬不足40萬元,分別為信達證券(601059.SH)(37.41萬元)、華安證券(600909.SH)(35.25萬元)、華林證券(002945.SZ)(33.04萬元)、東莞證券(30.77萬元)、中原證券(601375.SH)(27.25萬元)。

2024年券商人均薪酬降幅方面,中原證券最高,達到18.65%,中信建投、中泰證券、國聯民生(601456.SH)、中金公司、信達證券緊隨其后,降幅均超5%,這一趨勢較2023年降薪最高的幾家券商(30%)出現明顯放緩趨勢。

還有12家券商人均薪酬出現上漲,在已發布員工薪酬的券商中占比達到54.55%。其中,華安證券(30.87%)、國海證券(16.52%)、東莞證券(13.08%)、南京證券(11.89%)、紅塔證券(10.80%)、廣發證券(10.70%)、東方證券(8.43%)、國泰君安(7.79%)、華林證券(7.40%)漲超5%,位居前列。

券商從業人員薪酬呈現觸底回升的態勢,主要歸因于證券行業業績的回暖。有券商首席非銀分析師告訴界面新聞:“2024年,證券行業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實現了10%和20%的同比增長。部分券商從業人員人均薪酬的下降,主要受所在機構業績下滑的影響。”

“此外,人員結構優化也是推動平均薪酬上升的因素之一。通過精簡低效、非核心崗位及因業務調整而減少的人員配置,薪酬資源更多地向高績效、高價值崗位傾斜,從而提升了整體薪酬水平。”他表示。

近年來,監管機構不僅密切關注證券公司的整體薪酬狀況,還特別留意薪酬結構的變化。強調高管薪酬與員工薪酬之間的比例不應相差過大,并強調要確保一線從業人員的報酬公平。

對于目前傳言的金融高管限薪,有中部券商網絡金融部員工告訴界面新聞記者,“限薪據說已經開始了,非國央企可能晚點。一般也限不到基層頭上,畢竟賺不了那么多。但錢少了是真的,行情不好加上降費,縮水是肯定的。而且獎金也要么減少要么遞延,外界還總以為能賺很多,實則完全比不過互聯網。”

另一頭部券商從業人員對此進一步解釋,“根據當前政策,券商薪酬調整已經是大勢所趨,目前券商降薪有可能是頭部、國資體系券商先行。”

公募薪酬調整進行中

除了券商方面的變動,公募也在調整員工平均薪酬。

自2012年國內某TOP5高校碩士畢業后,劉女士通過校招進入了某頭部公募,從事合規稽查方面的工作,至今已經近13年。從剛畢業時的一個行李箱,到如今的北京戶口、房子車子和孩子,她的經歷,是典型的“80后”小鎮做題家的拼搏路徑。

“清北復交只是篩選簡歷的最低門檻”,劉女士還記得,當初該公募來學校開宣講會的時候,一間100余人的小教室被擠得水泄不通,負責招聘的HR收到了幾大箱的簡歷,最后借用了物業的手推車才搬去賓館。最終,該公司在她們學校只招聘了3個人,招聘比例大約1:200。

“當時剛入職時是13薪+年終績效,2015年和2019年行情好的時候,年終績效能達到24-36個月不等。”劉女士回憶。

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目前公募從業人員的薪酬主要包含基本薪酬、績效薪酬、福利津貼及中長期激勵等四部分。其中,中長期激勵主要包括股權激勵措施和現金獎勵等。至于這四部分的構成或者比例,各家公司不盡相同。

在2020年之后,隨著A股迎來全面牛市,多位明星基金經理成為“頂流”。隨著網絡社交媒體的傳播,金融行業高薪話題屢屢沖上熱搜,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例如,2021年初,前諾安知名基金經理蔡嵩松“年終獎預計超7000 萬”的傳聞引爆網絡。此后的“八萬哥”事件更是將整個行業薪酬話題推到了風口浪尖。

一場覆蓋券商基金行業的薪酬管理改革“悄無聲息”展開。

首當其沖的是公募行業金額不詳的“年終大禮包”。“一般年終獎是不固定的,按照公司當年的利潤來。春節前會發一半,第二年6月末再發一半。行情最好的時候,中后臺崗位能拿到24-48個月不等。基金經理就更高了,他們是按照在管規模和業績進行綜合考評,具體多少我們都不清楚。”某頭部公募市場部副總經理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而到了2022年末,原本應該發的一半年終獎卻遲遲沒有到賬。2023年新年伊始,多家公募開始了薪酬調整,以求“降本增效”。在優化人員配置的同時,關于公募基金經理限薪的傳言開始流傳。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對于“限薪”的金額,傳言從2023年初的封頂5000萬元,到1500萬元,2024年初再降至350萬元。

2024年4月份,有消息稱已有部分央企旗下公募公司啟動退薪工作,要求自2022年起年收入超出標準的退薪,而超過標準線的人群以公司高管和基金經理為主。多位業內人士透露,上述標準線在300萬元左右。2024年8月份,某基金經理發朋友圈稱退薪結束,方能離職。

去年下半年,大多數公募先后發放了2023年度年終獎。和此前相比,普通員工總薪酬基本上持平或微下降,高薪的前臺人員、管理人員總薪酬下降較多(下降20%及以上)。

截至最新,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有幾家公募悄悄發放了2024年的部分年終獎。“趕在春節前,發了差不多1-3個月的過節費,投研團隊估計發得更多。”某公募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一般來說,除了公司高管、個別在管規模超百億元的主動權益基金經理之外,年收入超300萬元的員工并不多。”有資深行業觀察人士表示,2024年大部分公募基金公司通過減員、控制人員編制、減少獎金支出來控制薪酬總額,但薪酬總額有一定剛性,不會像凈利潤一樣大幅下降。

2023年7月證監會發布實施《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正式啟動基金行業費率改革。目前,公募公司已經從產品管理費率/托管費率、交易傭金等兩個方面進行了降費。今年2月7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其中也提及“穩步降低公募基金行業綜合費率”。

隨著降費改革的不斷深入,基金公司原本“旱澇保收”的管理費率大幅降低。截至3月31日,已有超60家公募披露2024年營收和凈利潤數據,僅有15家公募的凈利潤相比2023年有所增加。頭部公募中,富國基金、招商基金、華安基金的凈利潤分別同比下滑3.47%、5.88%、2.67%。交銀施羅德基金的凈利潤延續下滑趨勢,較2023年減少26.81%。

行業管理總規模連創新高,凈利潤不增反降,基金行業不得不進行“降本增效”的改革。北京某公募營銷部人士告訴記者,“節約每一分錢”,已經以公司紅頭文件的形式下達到每一位員工的手中。

“公司的打印必須刷員工的個人工牌,盡量雙面打印。如果打印PPT的話,一張A4紙需要打印2-4頁PPT。”華南某公募人士告訴記者。而另一家老牌公募,公司已經從2024年取消采購瓶裝水,有接待的活動時,改用一次性紙杯接飲水機的溫水。

還在堅守和選擇離開的人們

Choice金融終端顯示,2023年至2024年四季度末,券商員工總數從約20.45萬人下降至20.08萬人,同比減少3,690人。其中,母公司員工總數從13.93萬人降至13.59萬人,減少3,384人。其中中信證券、國信證券、華泰證券、廣發證券減員均超過千人。

事實上,2023年以來,受A股市場震蕩、新規實施、薪資政策收緊等多重因素影響,券商行業進入調整期。裁員和降薪成為常態,投行人員面臨轉崗、降薪或集中培訓。研究所的分析師團隊變動頻繁,部分出現集體跳槽現象。

但人員調整最主要集中于證券經紀業務領域,證券經紀業務基層員工這兩年來流失近2萬人,反映出市場下行和嚴格的KPI考核對基層員工的影響更為顯著。

公募領域亦是如此。2025年伊始,公募基金行業延續了2024年的人員高流動性態勢,再次迎來基金經理離任潮。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日,已有89位基金經理在今年宣告離任,涉及55家基金公司。其中包括了宏利基金王鵬、中歐基金曹名長、建信基金周志碩、工銀瑞信基金張宇帆、嘉實基金洪流等多位名將。

回顧2024年,公募基金經理離任數量創下歷史新高。Wind數據顯示,全年共有361位基金經理離任,較2023年增加了15.71%,且連續四年離任人數超過300位。

“年薪幾百萬、被公司推出來做宣傳的基金經理只是極少數,大部分基金經理都是兢兢業業的,不賭賽道、通過勤奮調研在自己的能力圈內獲取收益。”有公募內部人士表示。界面新聞記者看到,在某基金經理的個人微信群里,他會及時分享科技圈內的時事新聞,分享時間從早晨七點到晚上十一點不等。

雖然自己拿的是遠低于“員工平均薪酬”的工資,但談及過往,劉女士并不后悔進入金融行業。“有次在北京的高中同學聚會,來了八九個人,一聊工作,發現竟然有六個同學都在金融行業。有的考了監管系統的公務員,有的在券商評級機構,還有的在公募。這說明金融行業是我們這些‘小鎮做題家’的首選,也是能扎根北京的主要原因。”

相比“中年牛馬”,初入職場的“00后”年輕人已經對金融行業祛魅。悄無聲息的降薪調整,成為他們離開的直接推手。

“股票研究員壓力太大,要熬到基金經理基本要5-8年。再加上降薪,感覺性價比真的不如別的行業”,去年年末從上海某公募裸辭的小張說,“2021年畢業談offer的時候是24個月的薪水+年終績效,但去年開始降薪,并且2023年的年終績效一直到我辭職時都還沒發,就不想干了。”現在,小張在大理做“數字游民”,時不時接一些兼職維持生計。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人均百萬年薪”成歷史,金融業還會是新一代“小鎮做題家”的首選嗎?

將近三年過去了,“降本增效”、“降薪”成為金融行業的常態。

圖片來源:界面圖庫

界面新聞記者 | 杜萌 陳靖

界面新聞編輯 | 宋燁珺

“行業限薪”傳聞在金融行業流傳已久。近期,“部分金融央企高管的天價薪酬或將面臨嚴格管控”、“公募公司高管和基金經理薪酬將與業績掛鉤”等說法再次塵囂而上。

剛剛“放榜”的2024年報披露的相關數據,驗證了這一行業趨勢。券商人均薪酬下降趨勢較此前兩年有所放緩,22家可比券商2024年人均薪酬均值達50.81萬元,同比增幅為1.62%。但高管薪酬總額下降趨勢依舊堅定,多家券商高管薪資出現“腰斬”。

2022年7月,某券商員工的家屬曬出月薪八萬的工資條上熱搜,這一事件也被視為推動金融行業薪酬管理制度出臺的導火索。

將近三年過去了,“降本增效”、“降薪”成為金融行業的常態。當“人均百萬年薪”的現象已成為歷史,金融行業是否還是“小鎮做題家”們的首選行業?近40萬名券商基金從業者如何適應全新的行業生態?

多家高管總薪酬腰斬

在已披露業績的券商中,22家可比券商2024年人均薪酬均值達50.81萬元,較2023年的50萬元略有上升,增幅為1.62%。具體來看,10家券商人均薪酬出現下降,占比45.45%;其余12家券商人均薪酬有所增長,占比54.55%。高管薪酬總額下降趨勢依舊堅定,多家券商的數據出現“腰斬”。

Choice金融終端顯示,從2024年高管總薪酬降幅方面,中信證券(600030.SH)最高,達到了69.61%。中信建投(601066.SH)(-57.15%)、華泰證券(601688.SH)(-53.35%)、國泰君安(601211.SH)(-49.64%)、東方證券(600958.SH)(-46.41%)等各家大型券商緊隨其后。

與之相反,紅塔證券(601236.SH)(20.52%)、南京證券(601990.SH)(5.12%)、方正證券(601901.SH)(0.91%)、申萬宏源(000166.SZ)(0.42%)的高管們總薪酬出現上漲。

截至目前,廣發證券(000776.SZ)取代中信證券位于高管總薪酬榜單首位,為3,176.48萬元。中信證券(2,875.73萬元)、東莞證券(2,815.25萬元)、方正證券(2,770.72萬元)、中金公司(601995.SH)(2,326.50萬元)、中信建投(2,014.68萬元)均超過2000萬元。

招商證券(600999.SH)、海通證券、中國銀河(601881.SH)、國泰君安、申萬宏源董監高薪酬分別為2518.60萬元、2378.35萬元、2346.89萬元、2158.85萬元和1042.96萬元。

在員工平均薪酬方面,Choice金融終端顯示,中信證券、國泰君安位居前兩名,分別為77.98萬元、70.97萬元。其中,國泰君安漲薪近5萬元。

人均年薪超50萬元的還有申萬宏源(66.46萬元)、廣發證券(65.10萬元)、中金公司(64.26萬元)、華泰證券(63.96萬元)、東方證券(58.70萬元)、中泰證券(600918.SH)(54.57萬元)、中國銀河(54.21萬元)。

多家中小券商人均薪酬不足40萬元,分別為信達證券(601059.SH)(37.41萬元)、華安證券(600909.SH)(35.25萬元)、華林證券(002945.SZ)(33.04萬元)、東莞證券(30.77萬元)、中原證券(601375.SH)(27.25萬元)。

2024年券商人均薪酬降幅方面,中原證券最高,達到18.65%,中信建投、中泰證券、國聯民生(601456.SH)、中金公司、信達證券緊隨其后,降幅均超5%,這一趨勢較2023年降薪最高的幾家券商(30%)出現明顯放緩趨勢。

還有12家券商人均薪酬出現上漲,在已發布員工薪酬的券商中占比達到54.55%。其中,華安證券(30.87%)、國海證券(16.52%)、東莞證券(13.08%)、南京證券(11.89%)、紅塔證券(10.80%)、廣發證券(10.70%)、東方證券(8.43%)、國泰君安(7.79%)、華林證券(7.40%)漲超5%,位居前列。

券商從業人員薪酬呈現觸底回升的態勢,主要歸因于證券行業業績的回暖。有券商首席非銀分析師告訴界面新聞:“2024年,證券行業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實現了10%和20%的同比增長。部分券商從業人員人均薪酬的下降,主要受所在機構業績下滑的影響。”

“此外,人員結構優化也是推動平均薪酬上升的因素之一。通過精簡低效、非核心崗位及因業務調整而減少的人員配置,薪酬資源更多地向高績效、高價值崗位傾斜,從而提升了整體薪酬水平。”他表示。

近年來,監管機構不僅密切關注證券公司的整體薪酬狀況,還特別留意薪酬結構的變化。強調高管薪酬與員工薪酬之間的比例不應相差過大,并強調要確保一線從業人員的報酬公平。

對于目前傳言的金融高管限薪,有中部券商網絡金融部員工告訴界面新聞記者,“限薪據說已經開始了,非國央企可能晚點。一般也限不到基層頭上,畢竟賺不了那么多。但錢少了是真的,行情不好加上降費,縮水是肯定的。而且獎金也要么減少要么遞延,外界還總以為能賺很多,實則完全比不過互聯網。”

另一頭部券商從業人員對此進一步解釋,“根據當前政策,券商薪酬調整已經是大勢所趨,目前券商降薪有可能是頭部、國資體系券商先行。”

公募薪酬調整進行中

除了券商方面的變動,公募也在調整員工平均薪酬。

自2012年國內某TOP5高校碩士畢業后,劉女士通過校招進入了某頭部公募,從事合規稽查方面的工作,至今已經近13年。從剛畢業時的一個行李箱,到如今的北京戶口、房子車子和孩子,她的經歷,是典型的“80后”小鎮做題家的拼搏路徑。

“清北復交只是篩選簡歷的最低門檻”,劉女士還記得,當初該公募來學校開宣講會的時候,一間100余人的小教室被擠得水泄不通,負責招聘的HR收到了幾大箱的簡歷,最后借用了物業的手推車才搬去賓館。最終,該公司在她們學校只招聘了3個人,招聘比例大約1:200。

“當時剛入職時是13薪+年終績效,2015年和2019年行情好的時候,年終績效能達到24-36個月不等。”劉女士回憶。

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目前公募從業人員的薪酬主要包含基本薪酬、績效薪酬、福利津貼及中長期激勵等四部分。其中,中長期激勵主要包括股權激勵措施和現金獎勵等。至于這四部分的構成或者比例,各家公司不盡相同。

在2020年之后,隨著A股迎來全面牛市,多位明星基金經理成為“頂流”。隨著網絡社交媒體的傳播,金融行業高薪話題屢屢沖上熱搜,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例如,2021年初,前諾安知名基金經理蔡嵩松“年終獎預計超7000 萬”的傳聞引爆網絡。此后的“八萬哥”事件更是將整個行業薪酬話題推到了風口浪尖。

一場覆蓋券商基金行業的薪酬管理改革“悄無聲息”展開。

首當其沖的是公募行業金額不詳的“年終大禮包”。“一般年終獎是不固定的,按照公司當年的利潤來。春節前會發一半,第二年6月末再發一半。行情最好的時候,中后臺崗位能拿到24-48個月不等。基金經理就更高了,他們是按照在管規模和業績進行綜合考評,具體多少我們都不清楚。”某頭部公募市場部副總經理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而到了2022年末,原本應該發的一半年終獎卻遲遲沒有到賬。2023年新年伊始,多家公募開始了薪酬調整,以求“降本增效”。在優化人員配置的同時,關于公募基金經理限薪的傳言開始流傳。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對于“限薪”的金額,傳言從2023年初的封頂5000萬元,到1500萬元,2024年初再降至350萬元。

2024年4月份,有消息稱已有部分央企旗下公募公司啟動退薪工作,要求自2022年起年收入超出標準的退薪,而超過標準線的人群以公司高管和基金經理為主。多位業內人士透露,上述標準線在300萬元左右。2024年8月份,某基金經理發朋友圈稱退薪結束,方能離職。

去年下半年,大多數公募先后發放了2023年度年終獎。和此前相比,普通員工總薪酬基本上持平或微下降,高薪的前臺人員、管理人員總薪酬下降較多(下降20%及以上)。

截至最新,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有幾家公募悄悄發放了2024年的部分年終獎。“趕在春節前,發了差不多1-3個月的過節費,投研團隊估計發得更多。”某公募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一般來說,除了公司高管、個別在管規模超百億元的主動權益基金經理之外,年收入超300萬元的員工并不多。”有資深行業觀察人士表示,2024年大部分公募基金公司通過減員、控制人員編制、減少獎金支出來控制薪酬總額,但薪酬總額有一定剛性,不會像凈利潤一樣大幅下降。

2023年7月證監會發布實施《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正式啟動基金行業費率改革。目前,公募公司已經從產品管理費率/托管費率、交易傭金等兩個方面進行了降費。今年2月7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其中也提及“穩步降低公募基金行業綜合費率”。

隨著降費改革的不斷深入,基金公司原本“旱澇保收”的管理費率大幅降低。截至3月31日,已有超60家公募披露2024年營收和凈利潤數據,僅有15家公募的凈利潤相比2023年有所增加。頭部公募中,富國基金、招商基金、華安基金的凈利潤分別同比下滑3.47%、5.88%、2.67%。交銀施羅德基金的凈利潤延續下滑趨勢,較2023年減少26.81%。

行業管理總規模連創新高,凈利潤不增反降,基金行業不得不進行“降本增效”的改革。北京某公募營銷部人士告訴記者,“節約每一分錢”,已經以公司紅頭文件的形式下達到每一位員工的手中。

“公司的打印必須刷員工的個人工牌,盡量雙面打印。如果打印PPT的話,一張A4紙需要打印2-4頁PPT。”華南某公募人士告訴記者。而另一家老牌公募,公司已經從2024年取消采購瓶裝水,有接待的活動時,改用一次性紙杯接飲水機的溫水。

還在堅守和選擇離開的人們

Choice金融終端顯示,2023年至2024年四季度末,券商員工總數從約20.45萬人下降至20.08萬人,同比減少3,690人。其中,母公司員工總數從13.93萬人降至13.59萬人,減少3,384人。其中中信證券、國信證券、華泰證券、廣發證券減員均超過千人。

事實上,2023年以來,受A股市場震蕩、新規實施、薪資政策收緊等多重因素影響,券商行業進入調整期。裁員和降薪成為常態,投行人員面臨轉崗、降薪或集中培訓。研究所的分析師團隊變動頻繁,部分出現集體跳槽現象。

但人員調整最主要集中于證券經紀業務領域,證券經紀業務基層員工這兩年來流失近2萬人,反映出市場下行和嚴格的KPI考核對基層員工的影響更為顯著。

公募領域亦是如此。2025年伊始,公募基金行業延續了2024年的人員高流動性態勢,再次迎來基金經理離任潮。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日,已有89位基金經理在今年宣告離任,涉及55家基金公司。其中包括了宏利基金王鵬、中歐基金曹名長、建信基金周志碩、工銀瑞信基金張宇帆、嘉實基金洪流等多位名將。

回顧2024年,公募基金經理離任數量創下歷史新高。Wind數據顯示,全年共有361位基金經理離任,較2023年增加了15.71%,且連續四年離任人數超過300位。

“年薪幾百萬、被公司推出來做宣傳的基金經理只是極少數,大部分基金經理都是兢兢業業的,不賭賽道、通過勤奮調研在自己的能力圈內獲取收益。”有公募內部人士表示。界面新聞記者看到,在某基金經理的個人微信群里,他會及時分享科技圈內的時事新聞,分享時間從早晨七點到晚上十一點不等。

雖然自己拿的是遠低于“員工平均薪酬”的工資,但談及過往,劉女士并不后悔進入金融行業。“有次在北京的高中同學聚會,來了八九個人,一聊工作,發現竟然有六個同學都在金融行業。有的考了監管系統的公務員,有的在券商評級機構,還有的在公募。這說明金融行業是我們這些‘小鎮做題家’的首選,也是能扎根北京的主要原因。”

相比“中年牛馬”,初入職場的“00后”年輕人已經對金融行業祛魅。悄無聲息的降薪調整,成為他們離開的直接推手。

“股票研究員壓力太大,要熬到基金經理基本要5-8年。再加上降薪,感覺性價比真的不如別的行業”,去年年末從上海某公募裸辭的小張說,“2021年畢業談offer的時候是24個月的薪水+年終績效,但去年開始降薪,并且2023年的年終績效一直到我辭職時都還沒發,就不想干了。”現在,小張在大理做“數字游民”,時不時接一些兼職維持生計。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赉特旗| 成武县| 广德县| 连州市| 宾阳县| 昭觉县| 鄂尔多斯市| 洛阳市| 阿拉善左旗| 汝南县| 普洱| 三门峡市| 涟水县| 黑山县| 安西县| 闽侯县| 上饶市| 汽车| 永吉县| 视频| 江安县| 察雅县| 霞浦县| 宝坻区| 泽库县| 穆棱市| 宾川县| 唐山市| 阳山县| 衡水市| 永德县| 枞阳县| 聂荣县| 吴旗县| 肇东市| 南通市| 颍上县| 漠河县| 垫江县| 洮南市|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