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壹娛觀察 大娛樂家
影視行業從來不缺乏熱點、熱錢和熱鬧,但對于長期深耕其中的公司來說,熱潮再大最終也還得用業績說話。
檸萌影視剛剛發布的2024年的年報也證明了這一點——營收腰斬、首次虧損,上市時作為“精品內容”代言人的形象如今也成了整個影視行業景氣不再的注腳。
2024年年只賣出三部長劇版權的網播權益背后,映射著整個傳統版權劇的困境:市場萎縮、平臺收緊腰包、渠道收窄。
2024年檸萌播出劇集
畢竟去年年底檸萌影視創始人蘇曉的一番“70%長視頻播出的劇集都是嚴重虧損”論調,直接揭開了行業的困局。之于檸萌影業本身而言,在長視頻領域更有議價權的也是如《獵罪圖鑒3》《小歡喜2》《問心2》這般系列劇,亦或者是網傳碼住頂流肖戰的《飛刀》,搖擺的檸萌劇集制作需要的也是如IP和流量來“保命”。
面對生存危機,檸萌選擇跟上風口——加速拍短劇,2024年其短劇產量同比上年暴增5倍,在此之下,檸萌本身的短劇廠牌“好有本領”也比不少傳統影視公司更有聲量。
這一轉向似乎符合當下行業趨勢,短劇平臺的興起以及觀眾天然對注水內容的排斥以及碎片化觀影,讓“短”成了時代的弄潮兒。
在這場幾乎全民押注短劇的狂歡中,檸萌們真的找到了救命稻草嗎?
檸萌部分短劇
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視聽內容市場,或許能發現另一種可能性。
像是最近大熱的Netflix劇集《混沌少年時》——4集3小時體量、單集一鏡到底,這類作品以其精煉敘事和精湛的制作,證明了“短”不必然意味著只有“短劇”一種形態;與此同時,呼嘯而來的國內某長視頻劇集集數控制在12集之說,以及各位長視頻當家掌門人高度一致的精簡集數的要義傳輸,也在預示著優愛騰芒加速向迷你劇進擊。
對于檸萌這些本身就以敘事內容起家的公司而言,變“短”或許還有另一種可能性,只不過需要真正走出舒適區,那些靠撐爆集數、拿到單集最高上限的好日子注定一去不復返了。
01 短劇救業績?尚未兌現的賭注
翻開檸萌影視2024年的財報,大概更能生動的體會整個傳統影視行業所面臨的困境:營收從上一年的12.22億元腰斬至6.57億元,同比減少46.2%;毛利率更是從39.4%驟降至16.5%,最終交出了近1.9億元的凈虧損答卷。
檸萌影視2024年財報
究其原因,其實并不在制作端,更多還是被大環境所影響。
2024年檸萌播出的長劇集數銳減至91集,較2023年減少了25集,且全部通過網絡平臺播出,失去了傳統電視臺這一分銷渠道。
即便是長視頻平臺,在“降本增效”的緊箍咒之下,過去一兩年的開機數和版權采購也不再像過去那般闊綽。
檸萌影視的處境可以說代表了眾多影視公司的共同困境。
在這般背景下,檸萌其實從2022年開始就將目光轉向了短劇賽道。
壹娛觀察曾在《于正對得起紅果短劇的“800萬”嗎》一文里分析過傳統影視公司走進短劇市場的兩種有效的踐行思路,一種是自身長劇IP衍生短劇來入場,另一種則是積極成為品牌定制短劇的頭部廠牌,檸萌的“好有本領”最初的瞄準方向便是這一路數,從楊蓉主演的短劇《二十九》與護膚品牌WIS合作開始,一大批品牌的定制短劇需求被“好有本領”拿下。
《二十九》劇照
穩住定制需求之后,檸萌也在短劇的各種商業化路徑上進行大舉嘗試。
公司在2023年財報中單開一節專門去談短劇業務,除了已經制作出的大熱短劇,甚至直接給出了當年短劇營收數字——3220萬元,占總營收的2.63%。
2024年隨著短劇的進一步流行,檸萌的短劇產量暴增五倍來到了6000分鐘。《廢柴廚娘之逆天改命》《重回1944:我在東北打鬼子》等作品在抖音平臺播放量突破億次,C端充值收入也超過千萬元。
抖音截圖
正常邏輯之下,如此明顯的產能擴大,帶動收入倍增應該不成問題,檸萌反而沒有在去年的財報中公布短劇具體的營收數據。
事實上,短劇賽道的繁榮背后,本身就是一場資本密集、高投入的殘酷競爭。在2023年底到2024年上半年那個需要依靠密集投流換用戶付費的階段,產能越大意味其實也意味著更高的投流成本。
檸萌的財報也佐證了這一點——2024年公司銷售及分銷開支同比增長70.7%增至1.58億元,這當中顯然有大量支出都用于短劇的推廣投流。
到了現在,短劇免費化大潮呼嘯而來,紅果的大旗一揮,本該讓檸萌的“好有本領”看到更多的曙光,但是市場也加速陷入了嚴重內卷化的局面。各行各業各種公司都在拍短劇,要做短劇分發的平臺也從短視頻彌漫到了長視頻,甚至連小紅書、美團、拼多多、京東等一眾頭部互聯網公司為了維持站內流量也都紛紛下場。
抖音截圖
在紅果需要用傳統影視公司的精品化要義呼喊更多人入場之時,紅果的重金沒有給到早早布局短劇賽道的檸萌,而是多次在社交媒體上表達自身對于短劇理解的于正。
現在來看,以檸萌為代表的一批入局的影視公司,既無法像抖音、紅果那樣靠海量流量去砸內容和用戶,也難以像聽花島這種廠牌通過咪蒙的個人判斷去押注爆款實現“以小博大”,它們的半路出家反而處于最尷尬的中間地帶,快速商業化的最理想方式就是在全互聯網爭搶短劇日益白熱化之下去批量化兜售更多的版權。
聽花島近期爆款短劇《家里家外》
行業潮流之下,并不是說檸萌們就應該完全不顧風向固守舊業,而是相對于寄希望依靠新的內容范式去維持一個舊有的體系,不如直接將刀刃向內,通過改變原來的生產方式去創造新的且具有吸引力的內容。
02 自我革新,找回內容創作本質
如果說短劇不能成為檸萌們的救命稻草,那么“變短”這一策略是否就完全沒有價值?
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理解這個“短”字。
在當下的討論語境中,“短”往往被簡單地等同于短視頻平臺上流行的短劇形態。
然而,從全球視聽內容市場來看,“短”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
它可以是HBO風格的8集迷你劇,可以是BBC經典的4-6集限定劇,也可以是Netflix采用的10集季播劇……這些內容雖然“短”,但在制作規格、敘事深度和藝術高度上毫不妥協,反而因為其精煉的形式更加凸顯內容的精髓。
《混沌少年時》劇照
像是最近討論度極高的《混沌少年時》,這部被《衛報》評為“近十年最接近完美的一部劇集”。4集體量加總也就200分鐘出頭的時長,要論長短,和79集短劇《家里家外》全長超過3個小時不相上下。
除了演員精湛的表演以及劇本極強的敘事張力,最讓觀眾過目難忘自然還是其每一集幾乎都使用了完整的“一鏡到底”拍攝手法。
去年半年里,長視頻平臺間已經開始廣泛談論打造體量更短小精悍的劇集重新贏回觀眾,壹娛觀察也在《季播迷你劇,長視頻需背水一戰》一文里強調過長視頻需用“迷你劇+季播”來重構長視頻底層邏輯。
近幾年熱門迷你劇
對于檸萌影視這樣擅長制作型化內容的公司,更應該緊跟風向加快對“精品化限定劇”或“季播迷你劇”的結構化調整,這其實比盲目跟風投入短劇更具可持續性:
首先,將現有IP資源季播化、迷你劇化。
檸萌的《獵罪圖鑒》系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第一季口碑極佳,但第二季因案件穩定性、人設問題而豆瓣評分下滑。如果能將后續季控制在12集的規模,單季集中精力打磨單個案件的敘事完整性,并在制作上提升質感,完全可能重新贏得觀眾青睞。
《獵罪圖鑒2》劇照
其次,嘗試更多元的制作規格。
將部分原本計劃制作的部分30+集的傳統項目,都可以重新規劃為兩三部8-10集的迷你劇項目,既能控制單次投資風險,又能根據市場反饋靈活調整后續制作,將觀眾反饋真正融入創作過程。
再者,更積極從海外成熟迷你劇模式取經。
檸萌在出海項目上也有長期投入,反而應該使用海外平臺更加多元的題材類型和內容尺度,去探索迷你劇的穩定產出形態和敘事技巧,從而反哺國內內容創作。
翻開檸萌影視的過往,其也曾試驗過《膽小鬼》這般豆瓣拿下7.7分的16集懸疑劇,其相關創作者和公司業務負責人也在多個場合表達過對于迷你劇的儲備與期冀,正因如此,本該更有機會在迷你劇上放手一搏的檸萌或許要再好好想想自身對于變“短”的理解。
《膽小鬼》劇照
“變”短不是簡單地投奔熱門,而是回歸內容本質的自我革新。對于檸萌們而言,真正的出路不在于盲目追逐風口,而在于清醒認識自身優勢,將對“短”的理解用于對長劇模式的革新與重塑,才有可能在不失去本色的同時獲得增長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