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旭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自2025年3月28日緬甸發生7.9級強震以來,中國救援隊伍在緬甸受災嚴重的曼德勒市持續開展救援工作。
4月1日,界面新聞從應急管理部獲悉,截至當地時間4月1日8時,共搜救出8名幸存者。其中,中國救援隊搜救出4名幸存者,中國云南救援醫療隊搜救出1名幸存者,社會應急力量搜救出7名幸存者(含配合國家隊搜救出4人)。
據應急管理部介紹,3月31日,中國香港特區救援隊、中國國際救援隊先后來到中國救援隊營地匯合,中國救援隊隊長趙明向他們介紹同營駐扎區域、搜救工作進展、可能存在被困人員的房屋建筑分布、營地基礎設施保障等情況。
界面新聞注意到,為統籌協調中國救援隊伍在緬甸曼德勒省開展救援工作,強化各救援隊伍之間的協同配合,應急管理部牽頭建立中國救援隊伍在緬救援工作機制,明確聯席會議、信息共享、協同救援、營地聯勤聯保等制度,確保救援工作質效。
“當前,災區天氣炎熱,白天最高氣溫達到40℃以上,作業場地蚊蟲較多,為確保救援行動效果和安全,中國救援隊伍嚴格執行隊員梯次輪換作業制度,嚴格落實歸隊人員、裝備洗消措施,定時對營地內部及周邊進行消殺,確保衛生防疫安全。”應急管理部表示。
此前據央視新聞3月29日報道,震區未來兩天都將出現35℃以上高溫,對搜救工作是極大的考驗。
另據中國公羊救援隊同日消息,在還未抵達災區前,得知目前仰光機場沒有應急管理部門,政府完全處于癱瘓狀態。災區沒有消殺,救出的幸存者沒有醫療支持和后送,遇難者沒有相關單位接收。當地蚊子特別多,登革熱和黃熱病毒肆虐嚴重。
“在震區,不同的氣候條件,會引發不同的次生災害,產生的疾病也有所不同。”中國救援隊隊員、應急總醫院應急醫學救援處處長朱偉在接受中青報采訪時指出,由于緬甸當地的受災嚴重,天氣炎熱,加上氣候潮濕,除了地震災害中常見的外傷,還要預防呼吸道疾病、皮膚病以及當地特有的流行病或者傳染病。
“從藥物準備還有救援物資的準備,(我們)都做了充分考慮,都備齊了,把這個量和種類都準備得非常周全,以確保我們這次救援行動能夠成功。”朱偉說。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災區最高氣溫達40℃以上且距離地震發生已超過72小時,是否會進一步加大救援難度? 中國農業大學自然災害學博士孔鋒向界面新聞表示,一旦黃金救援時間過去,被困人員的生存希望也逐漸渺茫。
“幸存者救援難度隨時間增加。”孔鋒指出,救援時間是救災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而基層社區提供的第一時間救援是最有效的。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也是夏天,高溫下被埋人員在震后不同時期獲救的生存率為:30分鐘91%,1天81%,2天36.7%,3天33.7%,4天19%,5天7.4%。
“此外,廢墟結構的不穩定、救援設備的故障、救援人員的疲勞等因素,都使得救援工作愈發艱難。并且,結合緬甸當地的氣候條件,衛生防疫問題也日益凸顯,高溫天氣加速了尸體腐爛,容易滋生細菌和病毒,醫療資源的緊張更是雪上加霜。”孔鋒說。
孔鋒指出,高溫天氣對救援人員、被困人員、救援設備和物資以及環境都產生了不利影響。同時,基礎設施的破壞、救援資源的短缺、余震風險以及通訊不暢等問題,也嚴重阻礙了救援工作的進展。
據央視新聞最新現場報道,雖然救援“黃金72小時”已過,但是來自中國、俄羅斯、泰國、新加坡的救援隊依然未放棄搜救。
報道稱,目前大量救援物資正運往曼德勒,但因內比都和曼德勒機場仍處于關閉狀態,這給救援物資的運送帶來很大困難。此外,記者在曼德勒街邊隨處可見完全坍塌的房屋。一些建筑雖然外表看來沒有太大問題,但內部損毀嚴重,有的墻壁出現裂縫,很多居民晚上不敢在家中居住,而是選擇在外面比較空曠的地方過夜。
記者也深入曼德勒震中地區,在現場發現大量的倒塌大型建筑。并且,當地高溫天氣以及缺少大型救援設備和專業救援隊伍,令當地的救援工作面臨重重挑戰。
據央視新聞報道,緬甸領導人敏昂萊表示,截至當地時間4月1日,緬甸28日發生的強震已造成2719人遇難,另有4521人受傷,約441人失蹤。
“這次緬甸地震給我們的經驗教訓是要重視地震監測與預警系統建設。盡管地震難以精準預報,但加強監測網絡建設和預警系統研發至關重要,有助于在地震發生時為民眾爭取更多避險時間。”孔鋒表示。
“還要提升建筑抗震能力,尤其是公共建筑。此外,完善應急救援體系,儲備物資、培養專業救援隊伍、加強國際合作與援助。公眾層面,則要加強地震安全教育,提高避險和自救能力。”孔鋒說。
此外,界面新聞注意到,4月1日,高德地圖宣布,針對地震災害,高德經過緊急協調和技術籌備,結合渲染和世界地圖服務能力,率先上線震區衛星實景地圖系統。據介紹,該系統將支撐現場救援組織,觀察了解緬甸震區建筑和道路的損毀中斷情況,成為救援工作整體態勢評估的重要數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