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珍
3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創一年新高,中國經濟回升勢頭進一步明確,分析人士預計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有望超過5%。
但他們同時也指出,當前企業恢復生產的信心仍然不足,內生動能仍有改善空間,宏觀政策有望進一步寬松,二季度降息降準的窗口會再度打開。
3月制造業PMI較前值上行0.3個百分點至50.5%,連續兩個月運行在榮枯線上,且創去年4月以來的新高。分析師表示,制造業PMI加速擴張,一方面反映國內經濟景氣度進一步回升,另一方面也說明前期一攬子增量政策正在生效。
“3月份生產指數和代表需求的新訂單指數擴張均有所提速,后者回升幅度更多,顯示出國內供強需弱格局有所改善。節后復工復產繼續推進、一攬子增量政策進一步落地顯效以及國內新動能加快發展是主要支撐。”財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對界面新聞說。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指出,3月新訂單指數上升0.7個百分點,達到51.8%,這意味著內需成為推動當月整體PMI指數上行的主要動力,需求側向上彈性的改善表明中國經濟初顯底部回升態勢。
他還提到,3月小型企業PMI指數大幅反彈3.3個百分點,達到49.6%,為近11個月以來的最高水平。“我們判斷,這主要與前期一攬子增量政策向市場終端需求傳導有關,體現擴內需政策發力顯效。”
此外,分析師指出,我國制造業對外貿訂單的依賴度較大,3月制造業新出口訂單指數反彈0.4個百分點至49.0%,連續兩個月修復,顯示當前出口風險相對可控。
“49.0%的水平明顯高于過去十年48.1%的歷史平均水平,這一方面表明當前外需仍有較強韌性,另一方面也顯示外部經貿環境變化對我國出口的影響尚不明顯。”王青說,預計3月出口有望繼續保持正增長。
他還表示,整體上看,3月制造業PMI指數在擴張區間繼續上行,體現了季節性回升和穩增長政策發力顯效的雙重作用,顯示一季度宏觀經濟延續偏強走勢,預計一季度GDP同比將在5.0%至5.2%左右。
華西證券分析師肖金川也在研報中稱,當前制造業增長較為強勁,建筑業和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也不弱,一季度不變價GDP增速完成5%的難度不大。
分析師表示,雖然2025年中國經濟實現“開門紅”基本沒有懸念,但當前企業仍然面臨需求不足的問題,通縮壓力尚未根本緩解,后續可能還需要宏觀政策寬松加碼。
浙商證券分析師李超在研報中指出,參與編制PMI的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調查顯示,3月反映需求不足為主要困難的企業占比仍在60%之上,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也較上月有所回落,建議關注強化宏觀快變量例如政府公共投資對總需求的拉動作用。
伍超明表示,分企業規模看,3月份大型、中型、小型企業PMI分別為51.2%、49.9%和49.6%,“大型企業擴張、中小企業收縮”的格局依然存在,中小企業仍是經濟恢復的薄弱環節,政策需繼續加力幫扶。
此外,制造業PMI中的兩個價格指數都有一定幅度回落,出廠價格指數和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分別錄得47.9%和49.8%,環比下降0.6和1.0個百分點,企業以價換量、降價去庫的特征明顯。
“出廠價在2月短暫回升到48%以上后就又再度下滑到了47.9%,結合供給端的擴張,在內需方面搶‘兩新’,外需方面‘搶出口’,造成了供需缺口收斂的難度加大。同時原材料購進價格本月下滑到收縮區間,雖然可以一定程度緩解企業成本端的壓力,但是出廠價格連續22個月低于購進價格,仍是企業信心不足的體現。”銀河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迪說。
分析師表示,在關注實物量增長的同時,更要警惕價格下行會否隨生產走強而加速,從更根源的角度來看,決定量價能否同步改善的還是需求的穩定性,因此,需求的穩定回升還需政策承托。
王青補充道,考慮到從接到海外訂單到報關出口,往往有2個月左右的間隔期,2月起美國對我國輸美商品連續大幅加征關稅后,4月相關沖擊或將有較為明顯的體現,市場需求及企業信心都有可能出現一定波動,加之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基礎還有待進一步夯實,4月制造業PMI指數有可能出現一定幅度下行,不排除再次落到榮枯平衡線附近的可能。這意味著接下來宏觀政策將加大對沖力度,二季度降息降準窗口會再度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