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summer
最近,“高能量+90后自律女生”火遍全網。乍一看標題,大家還以為又是一個關于自律博主分享精致日常的視頻。結果點開視頻才發現,這里的“90后”并非指大家所熟知的1990年后出生的年輕人,而是指那些已經90多歲的高齡老人。
他們的一天日程通常是這樣的:清晨6點半,給花草澆水;7點忙著給家人做早餐;10點又開始準備午餐、吃完飯又開始洗衣服......甚至有的人還得去地里干干活,能量滿到讓眾多“脆皮年輕人”直呼自己才是老年群體。
和那些擺拍、偶爾“作假”的自律精致視頻相比,老年人的高能量生活充滿了溫馨、質樸、自然。他們不只干活麻利,最讓人羨慕的是他們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以及強大的精神內核。
事實上,養老生活也并非沉寂、安靜,換個角度來看,他們照樣可以多姿多彩,這樣的生活方式也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大家的老齡化焦慮。老年人的生活還有哪些不同精彩?他們的人生態度如何影響眾人?
PART1 老年群體也有“親密饑荒”
為什么技術越發達,聯系方式越簡單,我們的孤獨感越強烈?社交媒體、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在線診療等新技術手段對人際關系產生了怎樣積極/消極的影響?我們該如何利用新技術手段拉進人與人、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在《數字化孤獨》一書中,因描繪了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等不同發展階段的“親密饑荒”現象,幫助人認識自身處境和問題,提醒“數字化孤獨”背后,人應該做出怎樣的改變。
本書分年齡階段講述科技對于人們親密關系的影響,但是作者并不完全從批判的角度來談互聯網對于現實中的親密關系產生的影響。在“老年生存指南”一章中,他指出,幸福的老年生活需要擁抱互聯網和高科技。
作者首先指出“社交孤立真的會折壽,甚至置你于死地”。在其看來,社交孤立與孤獨不同,“是指缺少社會聯系,是一種衡量生活環境的客觀標準”。對于50歲以上的人來說,社交孤立是嚴重的健康威脅,在增加死亡風險方面與肥胖癥和吸煙相當。
因此,老去之時,我們不僅應保持身體健康,還需要維系和豐富社交健康。在建立一個多樣化的豐富社交網絡方面投入的時間,要和你在預防疾病上付出的時間一樣多,甚至還要更多。
薦書:《數字孤獨》
作者: [美]米歇爾·德魯因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副標題: 社交媒體時代的親密關系
原作名: Out of touch:How to Survive an Intimacy Famine
譯者: 周逵 / 顏冰璇
PART2 如何做到老而不衰?
你知道嗎?大多數人死亡和痛苦的根本原因是衰老,不是癌癥,也不是心臟病。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一系列的生物變化會讓我們長皺紋、頭發變白,也會導致癡呆、心臟病和其他疾病。
然而,治療衰老聽起來就像科幻小說或者煉仙丹一樣不靠譜,大多數人對衰老的科學研究也不甚了解。實際上,近年來關于衰老的科學研究已經取得了非常驚人的進展,在可預見的未來,治療衰老的相關藥物或者方法進入公眾視野、投入市場將不再是夢想。“不老”已經不是一種理論上的可能性,關于衰老的生物學研究即將為全人類描繪一幅不一樣的未來圖景。
在安德魯·斯蒂爾撰寫的《老而不衰的科學》一書中,詳細介紹了關于衰老的前沿科學研究,歸納了衰老的十大基本特征,并總結了治愈衰老的四種療法,幫助我們了解如果用科學方法達到老而不衰,以及如何活得更久但不生病。
薦書:《老而不衰的科學》
作者: (英)安德魯·斯蒂爾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
出品方: 鸚鵡螺
副標題: 我們為何衰老,又如何實現生命質量的躍升
原作名: Ageless: The New Science of Getting Older Without Getting Old
譯者: 張文韜 / 王曦
PART3 他們依然可以暢談未來
蔡瀾,曾與金庸、黃霑、倪匡并稱為“香港四大才子”,擁有電影監制、美食家、專欄作家等多個身份。人老心不老的他,在旅游、主持、寫書的同時,仍然充滿熱情地工作。
在《老了也依然可以談談未來》這本書里,蔡瀾談到,既然老去無法避免,那么應該怎樣老去呢?他說:“不管你有錢沒錢,一件襯衫總得洗凈燙直。做得到的話,怎么老都可以接受的,不一定要穿什么名牌。
像在巴黎香榭麗舍,到了秋天,路上兩排巨木的葉子變黃,一輛小雪鐵龍汽車停下,走下一對穿咖啡色毛衣的老夫婦,在街中散步。一切金黃,和落日統一起來,有多么美妙!”
在他看來,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是好的,所以不必罵年輕人無知,也別嫌老者固執。一切靜觀自得,得個笑字。老了也依然可以談談未來,這是一種閑情,一種境界。
薦書:《老了也依然可以談談未來》
作者: 蔡瀾
出版社: 中國華僑出版社
PART4 哪怕最后也要活得痛快
“無論到了幾歲都要積極進取”像是一種強迫癥不斷對我們洗腦,慵懶、歸于平淡的心反而輕松。《活了100萬次的貓》作者佐野洋子最后的人生自白《痛快的日子》,好評不斷,重版歸來。
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佐野洋子健忘的癥狀愈來愈嚴重,接著她又發現自己罹患癌癥,甚至癌細胞轉移被告知只剩下兩年生命。在這段看似人生末了的黑暗日子,她寫下了她的日常生活,有她對食物的記憶,對各種人、事、物的觀察,以及對老年、獨居、死亡的種種看法。
但在這本書中,你看不到佐野有一絲消極。有的只是她面對生活與生命的直視和淡然。在面對生存的辛苦和不幸的同時,她以直白而詼諧的口吻展現了對生命的豁達,用淡然與豪爽的筆觸,為這最后一步寫下精彩痛快的一筆,讓人在閱讀過程里看見她的豁達,并偶爾會心一笑。
人生很麻煩,但只要吃飽喝足,就可以繼續過日子,并且可以過得很痛快。
薦書:《痛快的日子》
作者: [日本] 佐野洋子
出版社: 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品方: 博集天卷
譯者: 閆雪
PART5 不要溫和地走入良夜
變老可能是人生中唯一令人既渴望又害怕的事情。每個人都會變老,但今天的一個小舉動,可能讓我們和親人在晚年少受幾十年的苦。讓人們恐懼的不是溘然長逝,而是無法自理、臥床不起的無盡折磨。
心理學家丹尼爾 J.列維廷也逐步步入了老年生活,有一天早上他發現報紙上的字看不清了,他以為是報社改小了字號,甚至懷疑自己的胳膊一夜之間縮水了。衰老來得如此突然,令他陷入了無盡的思考,也促使他將所思所學與研究成果融匯成一部著作,即《最好的晚年》。
本書從科普的角度為讀者講解晚年的生活是怎樣的,老年人會面臨哪些困難,讓我們以更細致體貼的心態去理解自己老去的親人;還會介紹與衰老相關的種種科學真相,并幫助我們為防范衰老提前做好準備。此外,作者還分享了世界范圍內一些優秀的養老、臨終關懷案例,以及一些將晚年過得有滋有味的老人的生活。
這本書的精妙之處在于,列維廷不僅告訴我們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還優雅而生動地分享了要如何改變我們的思想和大腦。此外,即使是小的改變也能獲得大的收益。畢竟,全球老齡化已無可避免,但我們可以選擇怒斥光陰的消逝,而非溫和地走入良夜。
薦書:《最好的晚年》
作者: [加] 丹尼爾·J.列維廷
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后浪
副標題: 從現在開始,為精彩活過100歲做準備
原作名: Successful Aging: A Neuroscientist Explores the Power and Potential of Our Lives
譯者: 鄺慧玲
尾
佐野洋子在人生最后的告白中如是寫道:
“六十八歲的我很閑。
六十八歲了,誰都不會再需要我了。
六十八歲的老太太無論做什么、不做什么,
都沒有人會關注。
孤獨嗎?別開玩笑了。
一想到剩下的日子不多了,
我就會想要把日子過得天衣無縫,
想從前不敢想的事。
然后,我看看電視。”
她恣意、瀟灑、無畏也無謂的面對著最后的時光,
卻給了我們走出了一條獨特的老年之路。
事實上,
生活在這個史無前例的長壽社會中的我們,
根本沒有可以借鑒或標準的生活方式,
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著。
因此,如果有可能,
我們誠摯希望所有人,
能在生活的尾聲更尊崇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