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杜萌
基金公司2024年的經營情況已經部分曝光。 截至3月30日,36家基金管理人披露了2024年經營業績。
總體來看,由于2024年權益市場呈現大幅震蕩,并且隨著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繼續深化,公募基金的營收和凈利潤普遍受到影響。多家大、中型基金公司均遭遇營收壓力,其中不乏有凈利潤下滑超過40%。
整體來看,9家頭部公募凈利潤超10億元。其中,易方達基金以121.09億元的營業收入、39億元的凈利潤穩居行業第一。易方達的營業收入已經連降三年,而凈利潤則同比增加了15.32%。
南方基金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75.23億元,凈利潤23.52億元,反超華夏基金,暫列第二位。華夏基金以21.58億元的凈利潤位居第三位,同比增長7.20%,營業收入80.31億元,同比增長9.61%。
工銀瑞信基金、廣發基金、博時基金、富國基金、招商基金、匯添富基金這6家公募的2024年凈利潤也均在15億元以上。其中,富國基金、招商基金的凈利潤分別同比下滑3.46%、5.90%。
去年規模飆升的“ETF大廠”華泰柏瑞基金的營收和凈利潤雙雙增長。華泰證券年報數據顯示,華泰柏瑞基金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23.13億元,同比增加31.64%,凈利潤達到了7.3億元,同比增加45.42%。

除頭部基金公司外,目前披露數據的基金公司2024年營收、凈利潤普遍下滑,即使是一些管理規模實現上漲的基金公司也不例外。
交通銀行2024年年報表示,截至2024年末,控股子公司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公募規模為5374億元,實現凈利潤8.79億元。其中,凈利潤延續下滑趨勢,較2023年減少26.81%。
中泰證券發布的年報披露,控股子公司萬家基金2024年末公募資產管理規模4998.63億元,同比增長26.81%。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17.79億元,實現凈利潤3.27億元,較比2023年同期分別下滑0.93%和9.31%。這是繼萬家基金2023年營業收入、凈利潤雙雙下滑之后繼續降低,不過降幅已有所縮窄。
信達證券發布的年報中表示,信達澳亞基金2024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6.44億元,利潤總額1.35億元,凈利潤1.01億元。營業收入、凈利潤較2023年分別下滑31.27%、41.95%。
凈利潤在1億元(及以下)的中小型基金中,中金基金、中信建投基金2024年的凈利潤分別同比增加172.5%、66.67%。這和管理規模的增加有關,截至2024年末,中金基金管理公募基金規模達到2073.3億元,相比2023年末大幅增長63%。同樣,中信建投基金2024年末的管理規模達到了1421.79億元,同比增長51.64%,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為941.95億元,同比增長38.21%。
中郵基金表示,2024年公司的凈利潤為599萬元,較2023年的7128萬元下降明顯。業績下跌的主因來自首譽光控——這家子公司全年虧損5368萬元。
南華基金2024年營業收入為5991.50萬元,較上一年下降16.67%。凈利潤為-1048.51萬元,由上一年的盈利119.41萬元轉為虧損。截至去年底,南華基金存續公募基金規模148.05億元。
雖然凈利潤不過數百萬元,但中海基金和紅塔紅土基金在2024年均實現了扭虧為盈利。 紅塔證券年報顯示,紅塔紅土基金總資產7.4億元,凈資產5.43億元,實現營業收入7318.13萬元,凈利潤176.51萬元。截至2024年年末,紅塔紅土基金管理公募基金21只,管理規模為54.48億元。紅塔證券年報中顯示,這主要得益于基金公司的內部管理變革,通過精簡機構、規范管理等降本增效措施,穩定公司經營基本盤。
“通過目前披露的營收情況可以看到,一些以主動權益產品為主營業務的公司,受降費政策及規模縮水的雙重打擊,業績承壓顯著。這主要表現在一些公司‘增規模不增收入’。”某基金業內評論人士表示,以廣發基金為例,盡管其管理的公募基金規模增長19.93%,但管理費收入卻減少12.21%。
上市公司的年報中還披露了基金公司未來重點發力的方向。不少公募將指數基金和“固收+”業務作為“防御盾牌”,堅持主動權益基金逆周期布局,并持續完善低風險固收類和權益指數基金產品線。
信達澳亞基金表示,此前持續推動固收+、貨幣、量化布局。未來,還將堅定推進“第二增長曲線”戰略,將“固收”及“固收+”業務線打造成繼權益業務后的另一業務支柱,不斷優化業務結構。
萬家基金表示,將持續提升投研能力,提高投資者獲得感;積極應對市場變化,豐富完善產品線;繼續強化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升綜合競爭力。
“2024年公募基金行業在降費政策、產品結構調整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業績分化加劇。頭部公司憑借規模優勢和資源稟賦,展現出較強的抗壓能力,而中小型基金公司則面臨更大的經營挑戰。未來,行業競爭將進一步加劇,基金公司需通過差異化布局、提升投研能力和優化客戶服務,以應對市場變化和行業變局。”某公募副總經理、資深評論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