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鳳凰WEEKLY 小七
編輯 | 章魚
近幾年,互聯網上從不缺“香港賺錢深圳花”的消息。
香港人在深圳山姆排隊搶購的新聞還沒過去多久,港人北上的潮水有了新變動:
香港人正在北上置業,擠爆深圳樓市。
有數據顯示,部分樓盤中中國香港購房者占比高達三成,并且深圳福田口岸附近的新盤中香港客戶占比超過兩成。這些香港買房客中活躍著許多銀發族的身影,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
養老。
北上養老的香港人過著最讓打工人羨慕的生活,他們吃著粵菜講著粵語,結伴打麻將、唱k,閑來無事就散步買菜……在中國生活節奏最快的城市之一,過著最松弛的晚年生活。以至于坊間開始流傳起一個無法被驗證的新傳說:
深圳幸福指數最高的人并非大廠員工和科技新貴,而是北上養老的香港人。
01 香港老人,正在批量「北漂」
84歲的香港老人何伯每個月有4000多元港府派發的生活金,用2000元在深圳租下了一室一廳。
要是在香港,2000塊只能租一間6平方米左右的“?房”。前不久,去香港留學的內地生就因花2200元租到一間只能擺下一張床的loft驚呆網友。
根據2025年2月的數據,若想在香港市中心租住一居室,平均每月要付房租1.6萬港幣,基礎的生活開支則要接近9000港幣,總生活費近2.5萬港幣。來到深圳的何伯每天晨起鍛煉,然后到超市里買菜煲湯總花費只需30多元。跟香港相比,深圳的物價無疑是低廉的。香港賣到15元上下的純凈水,在深圳只需要2元一瓶;
在香港,80元只夠吃一頓午餐簡餐,在深圳已經可以下館子了;
作為全廣物價最高的城市,深圳的雞蛋、蔬菜、肉類等食材價格依然比香港低50%-70%......
衣食住行便宜就算了,在深圳娛樂的花銷也遠遠低于香港。
仔細核算唱k、看電影等日常娛樂活動的成本,港深兩地的價差甚至可以接近千元。根據數據庫公司Numbeo的測算,在香港生活每月開支約為深圳的2.4倍。全球物價排行榜中,香港常年位居榜首,力壓新加坡和紐約。一向以高物價聞名全網的上海甚至只能排到第12名,深圳的物價則險些跌出前20。
飯后,閑來無事的何伯還會再找個茶餐廳,點個菠蘿油和港式凍奶茶,日常坐一下午跟老友吹水。
是的,他的老友也是來深圳養老的香港人。
深圳養老院里,住著很多香港老人。香港沒有養老金,65歲以上的老人每月會有650港幣的“飲茶錢”。公立養老院輪候時間很長,平均等待需要2-3年,很多人連去世都沒能住上公立養老院。而許多私立養老院只能塞進那些昏暗擁擠的“大廈”里。博主@立哥的養老之路 曾探訪過一個位于九龍何文田區的老牌養老院。它位于一個老舊的裙樓里,一層樓2000平米,就隔了144個床位。
老人們只能住在人擠人的格子間里,每人只有2.5平米的空間,只夠擺下一張床加一個床頭柜。能附帶衣柜、桌子和透氣小窗戶的隔間,在香港已經算是豪華單間了。
這樣的養老院,采光和通風都是奢侈。除了各自的床位,老人們的活動空間就只剩一個70平米的餐室。不吃飯時,用來看看電視或進行簡單的運動。64歲的港人阿美曾在接受采訪時感嘆,“真沒想到幾十歲仍要過這樣的生活,好像住監獄一樣!”但就是這樣狹小擁擠的私立養老院,一個床位均價也要2萬港幣/月。同樣的價錢,要是搬到深圳,生活卻可以實現質的飛躍。
打動香港老人的除了養老院配套的KTV、麻將室、小花園等休閑娛樂空間,還有養老院房間的豪華裝修。對香港老人來說,深圳養老院的裝修質量堪比酒店,客廳配置有餐桌、沙發和電視,衛生間的細節處則充滿了適老化的設計,不僅內部空間較大,滿足輪椅通行,還有隨處可見的扶手和防滑地磚,適宜老人生活。
關鍵是,價格便宜。月付兩三千元,就能得到不錯的床位;預算提升到四五千元,就可以入住條件很好的單間。如果把月消費拉到1萬元,則可以過上堪稱豪華的養老院生活。而在香港,1萬僅夠在養老院租到半個狹小床位。
更別提這個收費標準還是來自物價已經很高的深圳,如果選擇珠海、中山、佛山等珠三角城市,養老成本還可以更低。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約53萬名港人常住廣東省,其中約9萬人為65歲及以上人士。根據在香港與大灣區從事房地產銷售的李女士的觀察:十多年前,為了趕上香港樓市的陽春,許多內地客人都想買港樓投資。但現在情況倒轉,香港人開始扎堆到廣東買房?!跋愀廴讼氡鄙腺I樓,為的不是投資和子女,而是退休。”一位今年82歲的香港老人譚國源,退休后就搬到了購置的廣州房產里生活。像譚國源一樣北上買房的深圳老人還有很多。他們在房價相對低廉的中山、惠州、珠海等地,輕松實現了在香港難以企及的“千尺豪宅夢”。而香港的千尺豪宅,約為90平方米。
02 廣東養老院為何擠滿了香港人?
根據2024年的數據,香港65歲以上人口數量已經達163萬人,占總人口的21.9%,在聯合國的分類里已然屬于“超老齡社會”的范疇。但港府資助的養老院宿舍數量極為不足,公屋數量也捉襟見肘。
“香港掙錢廣東花”,就成了一種雙贏的選擇。香港老人用更少的錢換取了更高的生活質量,政府也降低了開支,減輕了養老壓力。2013年10月1日,香港正式推行了“廣東計劃”(全稱為“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符合條件的65歲以上的老人移居廣東,每月可領取高齡津貼1135港元。2023年,“廣東計劃”進一步修訂,每月提供1570港幣的高齡津貼和4060港幣的長者生活津貼,共約5600多港幣。這筆錢,幾乎可以完全覆蓋一個老人在廣東生活的全部費用。也就是說,精打細算一點,香港老人靠著這筆錢就可以在廣東免費養老。根據港府統計的數據,香港老人前往廣東養老的人數已達11萬,占香港老年人口的7%。根據《文匯報》的調查,中山、深圳和廣州成為最受香港老人青睞的養老目的地。深圳則交通便捷、臨近香港方便家人探訪;中山的養老居住環境宜人,節奏生活慢、物價指數也低,生活滿意度高;廣州因交通便利、居住空間舒適,以及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也成為熱門選擇。為了進一步緩解養老壓力,港府還推出了“福建計劃”和“海南計劃”,鼓勵更多的老年人選擇北上養老。但北上養老,也并非烏托邦。人上了年紀,難免會出現健康問題。香港為老人提供免費醫療,但就醫記錄卻無法與內地銜接共享。許多香港老年人需要頻繁地在香港和內地之間往返。當老年人進入半失能和失能狀態時,就醫就變得十分困難。雖然港府每年派發2000元的大陸醫療券,可供老人在廣東合作的醫療機構使用,但對重病的老年人來說,這筆錢可以說是杯水車薪。而且香港老人一旦享受了廣東計劃的優惠政策和補貼金,在香港的公屋就需要交回政府或刪除租約戶籍,香港沒退休金制度,再想回港就難以承受了。即便身體依舊硬朗,人到老年,移居也并非易事。剛六十歲的港人曾米高(Michael)移居到中山,就面臨著“適應”的挑戰,即使地理相近,飲食文化和氣候上也接近,但兩地的細微差異在瑣碎生活的累積后,不適感逐漸增大。曾米高在中山社區認識了不少“北漂”的港人,據他的觀察總結:
“移民有三座大山──細藝(意即消遣活動)、朋友、支援”。閑坐無事、百無聊賴,是不少退休人士的苦惱,尤其是退休后移居到別處的人更甚。不過好在,許多北上養老的香港人,都是被親朋好友“安利”組團到廣東養老。現在在廣東的養老院還有專門的香港老鄉會,幫助香港老人盡快形成自己的朋友圈。
03 候鳥式養老正在成為一種新趨勢
有趣的是,搜索深圳/珠海/中山養老,你還可以看到一些年輕人的身影。他們遠遠沒有到退休年齡,卻已經開始規劃自己的“養老”生活。
香港博主@香港小電養老這件事,不再只是中老年人的專屬課題。在香港與大灣區從事房地產銷售的李女士發現:幾年前,在深圳買房的香港客戶90%都是中老年人,但現在卻有30%是年輕人,尤其是30至40歲、已在職場上打拼了10多年的職場人。他們的積蓄已經足夠在香港付首期,但對香港樓市信心不足,又或想提早退休,便開始尋求性價比更高的地區安家。李女士接待過最年輕的客人甚至只有23歲。
相比香港的高房價,對方覺得只要花50萬不到的“碎銀子”就能內地買房十分劃算。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把“養老”提上日程,加入人生待辦事項里。年過三十,開始規劃養老的人越來越多。他們一邊感慨社會變動實在是太快了,一邊感慨自己像是一塊被過度燃燒的耗材,很快就決定步入精神晚年。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降低物欲、存錢買房,養生、運動和鍛煉身體,甚至提前物色養老地點。有人考察了小城市的生活和物價;有人盤算著包一塊郊區的地自己生活;有人開始研究起了老家村頭的老屋改造,還有人準備旅居做候鳥......隨著越來越多的養老方式在互聯網傳播擴散,養老的議題不再遙遠而沉重。雖然每個人規劃晚年的路徑不同,香港老人的做法可以給我們頗多借鑒。年輕的時候打拼賺錢,年老的時候又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現有資源和政策,結合自身的條件選擇一條利益最大化的路徑。在這條路徑里,“穩定”并不是唯一的答案。遷徙,正在成為另一種可能。這些打拼了一生的香港人年老之后變成候鳥往返兩地,也不過是希望在變動和遷徙中尋找更好的可能。值得欣慰的是,他們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