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何柳穎
界面新聞編輯 | 王姝
3月28日,中信股份(00267.HK)發布2024年經營業績并在香港召開業績發布會。中信股份董事長奚國華,副董事長、總經理張文武等高管出席現場并回應了業績熱點問題。
中信股份業務廣泛,包括綜合金融服務、先進智造、先進材料、新消費和新型城鎮化五大板塊。2024年年報數據顯示,中信股份全年營業收入達7528.70億元,同比增長10.6%,歸屬于普通股股東凈利潤達582.02億元,同比增長1.1%。其中,綜合金融服務板塊實現收入2794.69億元,利潤526.49億元,均同比增長4.3%。
全年股息0.55元/股
分紅方面,董事會建議派發末期股息每股0.36元,2024年全年股息為每股0.55元,全年派息率27.5%,較上年提升1.5個百分點。上市十年來,中信股份累計分紅超1200億港元,年平均分紅率為25.3%,近三年股息率約7%。
中信股份董事長奚國華表示,中信股份高度重視回報股東,每年安排兩次分紅,現金分紅保持長期穩定,且穩中有升。“2024年我們發布了《股東回報規劃》,明確到2026年分紅率將力爭不低于30%,2024年不低于27%,2025年不低于28%。”
股市表現上,中信股份市值2024年內上漲27.5%,優于恒生指數和恒生綜合企業行業指數。中信股份副董事長、總經理張文武表示,市值表現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對于市值的下一步,主要有三方面考慮:
一是緊緊抓住政策利好,2024年以來中國宏觀利好政策不斷釋放,科技創新、消費復蘇等利好因素帶來的業務機遇。
二是持續深化改革、提升精益管理,從戰略上重新審視中信的頂層設計、業務結構,謀劃“十五五”規劃,將資源重點投向有利于推動金融做優做強和實業轉型升級的業務及領域,加快布局戰略新興產業,打造一個更有韌性、更具潛質、更有活力的中信。
三是持續提升資本市場溝通質效。中信業務復雜,導致資本市場研究難度較大,公司將通過優化年報信息披露、加強資本市場溝通,幫助投資者分析師深入理解中信投資價值。
中信銀行凈息差1.77%
作為中信集團成員之一,中信銀行董事長方合英亦出席了中信股份業績發布會。2024年,中信銀行凈息差1.77%,較2023年下降0.01個百分點。對此,方合英回應稱,中信銀行是以壓降負債成本為核心,輔之以資產結構的優化,雙向發力來穩定息差。
“在負債端,我們主動增結算、控久期,實現負債成本率降幅大于同業。一方面推動活期存款的占比提升,我們近年來加快交易結算銀行能力的建設,帶動活期占比提升。另一方面,加強負債久期管理。在低利率的市場環境下,存款面臨定期化、長期化趨勢,但中信銀行主動控制中長期存款增量,加強負債久期管理,推動負債成本更快跟隨市場利率下行。”方合英介紹。
據其介紹,在存款成本方面,中信銀行三年前與股份制銀行平均水平相當,高于標桿行59個BP,高于大行22個BP;2024年,中信銀行低于股份制銀行平均水平14個BP,與標桿行差距縮小到了35個BP,與大行差距縮小到了14個BP。
“在資產端,更多通過優化資產結構來穩定資產收益率。一是貸款定價隨行就市,二是全力加大信貸資產投放。”方合英表示。
對下一步凈息差走勢的展望,方合英認為,在當前的經濟形勢與宏觀政策引導下,央行將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適時降準降息,銀行業息差可能進一步收窄。
“在資產端,受LPR下調、存量按揭利率下調以及隱債置換的影響,2025年貸款收益率下行壓力較上年更大。在負債端,央行加強呵護銀行息差,開始實施對稱降息的政策,去年7月和10月大幅下調存款利率,并推動非銀存款利率下降,翹尾因素將帶動存款成本下行,對銀行壓降負債成本創造了積極的監管環境,但2025年負債降成本仍難完全對沖資產收益下降的影響。”方合英進一步稱。
下一步,中信銀行將在資產端和負債端持續雙向發力,以“結構為王”為主要路徑,實現穩息差。
資產端,按照“減低增高”調整資產結構。包括加大信貸投放,提高一般性貸款占比。以及優化非信貸資產結構,壓降低收益票據資產規模,力爭今年將票據資產占比壓降1-1.5個百分點(1000億左右日均規模);調整債券投資結構,加大信用債投資力度,優化目前利率債占比偏高的現狀。
負債端,在持續建設領先的交易銀行中釋放勢能,推動活期存款增長,并控制存款久期。
2024年重組盤活項目金額239億元
過去一年,中信股份大力推動房地產、地方債務等重點領域的風險處置。
中信股份副總經理劉正均介紹,從2022年以來中信協同化險資產的總額已經達到近820億,盤活了70多個風險項目。2024年公司實現重組盤活項目金額239億元、項目回現金額129億元。
策略方面,劉正均談及,中信旗下有諸多的金融機構,當這些金融機構涉及的一些房地產業務出現風險隱患的時候,中信集團就組建協同化險“聯合艦隊”,先由中信信托實施信托計劃,對風險資產進行風險隔離,然后由中信金融資產引入增量資金,由中信銀行投入債權融資,真正通過增量資金的投入來盤活資產。
之后,再由中信城開、中信泰富地產、中信金資實業等公司發揮其房地產開發建設專業優勢,對項目進行直接的管控、建設及運營,從而形成風險隔離、主體置換、流動性紓困、封閉式代管代建的全鏈條服務模式。通過風險端隔離、資產端修復、價值端提升及品牌端賦能,真正使得中信能夠推動風險資產價值快速變現和保值增值。
中信股份副總經理曾琪具體介紹,房地產金融方面,公司一方面支持優質房企合理融資需求,加大房地產“白名單”項目貸款投放力度,另一方面統籌開展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工作,大力推進內部產融協同化解風險工作,加快存量風險處置,推動房地產業務健康有序發展,行業集中度較年初下降0.7個百分點,不良率較年初下降0.48個百分點。
同時,存量客戶結構也在持續優化,出險房企風險敞口壓降明顯,截至2024年末,公司重點關注的出險房企擔險資產余額,較房地產風險暴露較集中的2021年末下降了38%。
地方政府債務方面,2024年,公司積極落實國家“一攬子”化債政策,堅持區域統籌、一區一策的化險策略,穩妥有序化解地方債務風險。12萬億化債組合政策出臺以來,各地隱債置換加速推進。
“整體來看,中信的地方政府債務相關業務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山東等省份,業務規模下降明顯,降幅達到16%。不良資產主要分布在貴州和內蒙古地區,整體不良規模及不良率處于較低水平,不良率較年初下降0.12個百分點。”曾琪表示。
“分類施策”走出去
“走出去”是中信的重要策略。
2024年,中信證券境外市場拓展成效顯著,國際業務收入貢獻占比提升至17.2%;中信建設海外新生效合同額約90億元,同比增長182%;中信重工海外新增生效訂單同比增幅超80%,帶動公司整體實現新增生效訂貨超150億元,同比增長28.7%,創歷史最好水平。
同時,中信不斷提升“請進來”的吸引力,發布“要出國、找中信”“來中國、找中信”的服務品牌,舉辦德國先進制造企業重慶行和公司國際戰略股東長沙行等活動,助力中外經貿合作。
下一步,張文武介紹,在區域選擇上,中信將分類施策,穩步推進。一是立足“港澳”,將港澳作為集團國際化的橋頭堡和主陣地,鞏固金融競爭優勢、加大科技創新投入,主動研究參與香港北部都會區建設,打造兼具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項目,切實提高在港服務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3月27日,中信集團在香港揭牌成立中信香港人工智能科技創新中心,并與香港理工大學簽署框架協議,宣布共同成立人工智能數智創新聯合實驗室。
“該中心將依托香港科研和區位優勢,結合中信經驗和產業場景,努力將中信的‘科技—產業—金融’創新生態延伸至粵港澳大灣區。”張文武稱。
二是堅持市場化原則,深耕周邊與一帶一路,聚焦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為指引,鞏固傳統領域業務,統籌推進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拓展跨境金融、產業鏈供應鏈、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合作。
三是穩步拓展發達經濟體市場,穩健提升業務占比;圍繞公司業務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關注境外優質企業并購機遇;深化與國際戰略股東和戰略合作伙伴的關系,持續拓展國際伙伴朋友圈。
“去年10月,我們組織了德國先進制造企業重慶行活動,116家德國先進制造、隱形冠軍企業參加產業對接大會,共促成13個項目簽約、合同金額近90億元。”張文武分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