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彈財經
3月22日,全球礦業巨頭紫金礦業公布了2024年財報。在黃金、銅價格雙雙大漲背景下,紫金礦業交出了一份極其亮眼的財報,公司營業收入首次突破3000億元,歸母凈利潤也首次超過320億元。
得益于業績持續增長,2024年公司分紅總額首次超過100億元。由于持股總數較高,以董事長陳景河為代表的管理層掙得盆滿缽滿。
作為傳統周期性企業,紫金礦業如何從地方性礦企成長為全球礦業巨頭?未來,紫金礦業業績能否更上一層樓?
金、銅價格大漲,利潤首破320億元
自2022年歸母凈利潤首次突破200億元以來,僅用兩年的時間,紫金礦業便將自身盈利能力再度提升一個檔次。
數據顯示,2024年紫金礦業實現營業收入3036.40億元,同比增長3.49%,實現歸母凈利潤320.51億元,同比增長51.76%。
作為周期性企業,紫金礦業在過去五年展現了遠超行業的成長能力。數據顯示,2019年紫金礦業營業收入及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361億元、42.84億元,到2024年公司營業收入增幅達123%,歸母凈利潤增幅更是超648%。
在公司業績持續大漲帶動下,紫金礦業股價從2019年3元/股左右,漲至目前的18元/股左右,股價漲幅超5倍。
紫金礦業業績大漲由多種因素共同促成,首先便是得益于其低位拿礦以及精湛的工藝,紫金礦業開采成本逐年降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單位銷售成本。
如2015年金、銅價格大跌時,紫金礦業開始大規模低位拿礦。2015年,紫金礦業以每股0.1澳元的價格收購澳大利亞鳳凰黃金公司股份,收購總代價為4500萬澳元(約合2.06億元人民幣)。
此后,紫金礦業又陸續收購巴理克(新幾內亞)有限公司50%股權和50%債權以及剛果(金)卡莫阿控股公司49.5%股權。
通過不斷對外并購,紫金礦業金、銅儲量快速上升。截至2024年底,紫金礦業銅資源量高達1.1億噸、黃金資源量為3973噸,資源儲量位居全球第六。
除低位并購外,紫金礦業還利用自身工藝技術提高了礦石的開采效率和回收率,減少了資源浪費。據悉,紫金礦業的銅礦C1成本(單位運營成本)比行業均值低15%,金礦成本則比全球前十大金企低20%。
得益于低價買礦及先進的工藝水平,即便2022年、2023年銅、黃金價格表現相對低迷,紫金礦業歸母凈利潤依舊穩步增長。
但真正讓紫金礦業業績騰飛還是自2018年后黃金及銅價格大漲。以銅為例,2018年銅價格在3美元/盎司左右,截至目前,銅價漲至5美元/盎司左右。2018年黃金價格在1300美元/盎司左右,截至目前金價突破3000美元/盎司。
在主要產品價格大漲及公司銅、黃金產量大規模增長帶動下,紫金礦業業績及股價均開始爆發。
值得注意的是,現階段黃金及銅價格均處在高位,價格想要再度大漲并不容易。對此,「子彈財經」試圖向紫金礦業了解,在金、銅價格均處在高位的背景下,未來紫金礦業又該如何保持企業業績成長性?截至發稿,未獲得紫金礦業回復。
鋰資源投資近200億元未投產,公司多次下調碳酸鋰產量
低價、逆勢收購礦業資產是紫金礦業取得成功的重要手段,但2022年踏足碳酸鋰的紫金礦業,卻遭遇了“滑鐵盧”。
2020年在“雙碳”政策的刺激下,碳酸鋰價格飆升。彼時,新能源東風吹得正勁,碳酸鋰因此被稱為“白色石油”。在下游需求旺盛帶動下,碳酸鋰價格從2021年年初的5.6萬元/噸漲至2022年3月的50萬元/噸以上。
擁鋰最多的兩家企業贛鋒鋰業及天齊鋰業2022年歸母凈利潤均超200億元。巔峰時贛鋒鋰業市值突破3000億元,一度超過礦業巨頭紫金礦業。
在新能源浪潮裹挾下,不少投資者在互動平臺詢問紫金礦業是否會布局碳酸鋰。2021年8月,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表態“將開拓布局鋰資源”,此外,陳景河也承認紫金礦業在鋰資源上的布局晚了一步。
在碳酸鋰及新能源狂飆的刺激下,紫金礦業終究沒抵擋住碳酸鋰的誘惑。2021年,紫金礦業耗資超百億元將阿根廷3Q鋰鹽湖、西藏拉果錯鹽湖鋰礦、湖南厚道礦業有限公司納入麾下。憑借“兩湖一礦”項目使得紫金礦業鋰資源量合計超過1000萬噸。
按紫金礦業并購時間計算,彼時碳酸鋰價格處在30萬元/噸以上的位置。至于紫金礦業具體并購平均價格是多少,外界不得而知。
此后,由于產能集中釋放,碳酸鋰價格一跌再跌,截至目前,碳酸鋰價格僅7萬元/噸左右。
對此,紫金礦業在3月25日接受投資者提問時回復到,當初收購鋰礦時,碳酸鋰的價格已經到了五六十萬元(每噸)。但我們內部是按照碳酸鋰價格10萬元/噸為基準去評估能不能買進,在10萬元/噸的背景下可以,就大膽地買。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紫金礦業是按照10萬元/噸價格基準評估,但在碳酸鋰價格大跌的背景下,紫金礦業碳酸鋰開采進度明顯放緩。2023年年報紫金礦業披露的信息顯示,2023年至2025年,紫金礦業碳酸鋰產能規劃分別為0.29萬噸、2.5萬噸、12萬噸。
2024年半年報時,紫金礦業聲稱為了壓實鋰業務低成本運營策略,合理控制“兩湖兩礦”鋰項目建設進度及投產節奏,加大投資成本控制,公司降低了開發進度。紫金礦業披露的年報顯示,2024年公司碳酸鋰產量為0,2025年碳酸鋰產量指引下調至4萬噸。
由于尚未投產,碳酸鋰價格大跌對紫金礦業的影響并未在財報中體現,但結合天齊鋰業財報來看,現階段很難有鋰資源企業實現盈利。
雖然并未直接對公司盈利造成影響,但鋰資源長時間不開發,意味著紫金礦業前期在鋰資源領域投入的巨額資金目前未能產生任何盈利,相反公司還將因此承擔借款利息。
據不完全統計,不算2025年初擬并購藏格礦業股權支出的137.29億元,過去幾年,紫金礦業在鋰資源領域投入近200億元。
以公司披露的有息負債金額及利息支出來看,公司綜合融資成本在2%-3%左右,這也意味著,2021年至今公司200億元左右的投入將產生近20億元的利息支出,這還不算鋰價下跌帶來的影響。
對此,「子彈財經」試圖向紫金礦業了解,公司高位收購的鋰資源按儲量計算現在是否出現大額虧損?未來若碳酸鋰價格復蘇,公司是否會加大開采力度?截至發稿,未獲得紫金礦業回復。
董事長股權價值超15億元,2024年分紅及工資收入近4000萬元
雖然紫金礦業在鋰資源布局進展不順利,但并不妨礙過去十年紫金礦業遠超行業的成長能力。在公司業績持續增長的背景下,以陳景河為代表的管理層也掙得盆滿缽滿。
陳景河與紫金礦業的故事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彼時35歲的陳景河辭去了福建省地質局最年輕高級工程師的“鐵飯碗”,主動申請去了只有76名職工的上杭縣礦產公司(紫金礦業前身)擔任總經理。
1994年上杭縣政府決定減持紫金礦業的國有股份,拿出14%的國有股,讓職工參股。陳景河率先購入了原始股。
在陳景河的帶領下,僅用八年時間,公司便從當初351萬元總資產增長至6億元。2000年,紫金礦業完成股份制改革,2003年紫金礦業便在港股完成上市,2008年紫金礦業又在A股上市,成為國內較早在A+H同時完成上市的礦產企業。
由于眼光獨到,敢于逆勢擴產,在陳景河的帶領下,紫金礦業也從2008年上市時169.8億元營業收入及30億元左右的利潤成長為年營收超3000億元,歸母凈利潤超320億元的國際礦業巨頭。
由于業績持續攀升,紫金礦業股價也大幅上漲,陳景河持有的紫金礦業股權價值也在上漲。截至2024年12月31日,陳景河持有紫金礦業8510萬股,按公司現有股價計算,該部分股權價值超15.65億元。
除股權外,陳景河在紫金礦業的薪酬及分紅收入同樣不菲。2024年陳景河個人薪酬為747.5萬元,算上中期分紅,紫金礦業2024年每股分紅為0.38元,以陳景河持股數計算,其個人分紅收入達3233.8萬元,這也意味著2024年陳景河工資及分紅收入便將近4000萬元。
除陳景河外,紫金礦業其他董事及高管收入同樣不菲,紫金礦業主要董事及高管薪酬都在400萬元以上,均遠高于行業平均薪資。除薪酬外,主要的董事及高管均持有紫金礦業股權,如紫金礦業總裁鄒來昌便持有紫金礦業272.3萬股。
不過公司實控人是上杭縣財政局,作為地方性國資企業,高管如此高工資在國內并不多見。為此,「子彈財經」試圖向紫金礦業了解,未來貴公司是否會參照其他地方國資管理人員薪資水平,降低管理層工資收入?截至發稿,未獲得紫金礦業回復。
對于管理層持有公司股份,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表現得十分熱衷,在接受投資者問答時其公開回復,“目前,紫金礦業市值管理做得不好,與國際礦業公司相比,紫金礦業價值被低估。未來公司管理層的獎金少發一點,全部給股票,跟股市“綁定”,我們有信心公司的價值一定會被市場發掘出來。”
在陳景河的帶領下,紫金礦業自2018年以來展現出非常驚人的成長潛力,但隨著公司體量的增大及地緣政治風險的加劇,紫金礦業想要再度通過擴大黃金及銅產量的方式來推動企業高速成長并不容易。
為此,紫金礦業也將目光投向了碳酸鋰領域,但鑒于碳酸鋰價格持續低迷,公司碳酸鋰何時放量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