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實習記者 莊佳怡 黃月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每個周六,“文化周報”向你匯總呈現最近一周國外文藝圈、出版界、書店業值得了解的大事小情。本周,我們關注《白雪公主》真人版電影上映票房慘淡、2025年女性非虛構文學獎短名單公布、學術出版商泰勒弗朗西斯宣布將使用AI進行翻譯出版、播客在資本與意識形態操控下內容多樣性下降。
01《白雪公主》真人版電影上映,票房慘淡
據《衛報》報道,3月21日上映的《白雪公主》真人版電影首周末票房(編者注:電影周五上映,指周五六日三日票房)慘淡,全球票房僅為8700萬美元,遠低于預期。
此前,該電影由于選角與劇情變動飽受爭議。選角方面,拉丁血統的演員瑞秋·齊格勒(Rachel Zegler)被認為不適合飾演白雪公主,她多次直言不諱的發言也將電影推上風口浪尖。齊格勒在電影宣傳活動中稱自己“害怕”原版動畫電影,并將吻醒白雪公主的白馬王子稱為“跟蹤狂”,這些發言激怒了許多原版電影的愛好者。在電影之外,一方面是齊格勒公開批評特朗普、支持巴勒斯坦的言論引發爭議,另一方面,飾演邪惡女王的以色列演員、以色列國防軍支持者蓋爾·加朵(Gal Gadot)則引起了親巴勒斯坦人士的不滿。除了兩位女主角,電影使用CGI(計算機生成圖像)技術替換侏儒演員呈現七個小矮人的方式,被指責剝奪了侏儒演員的工作機會。

在這樣的風波中上映的《白雪公主》,上映首周末僅在北美取得了4300萬美元的票房成績,創下經典動畫電影翻拍歷史上的最低票房紀錄。相比之下,《阿拉丁》、《美女與野獸》和《獅子王》等翻拍電影在全球的票房收入均超過10億美元。該片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也令人失望,在法國、中國和英國等國家上映后,票房未能達到預期的5000萬美元,僅收獲4430萬美元。截至3月27日,《白雪公主》在中國的豆瓣平臺上被9051人評分,取得了4.1分的成績。
根據《綜藝》(Variety)雜志報道,票房分析師認為,大量的負面新聞實際上沒有影響電影票房,“就《白雪公主》而言,孩子和家庭可能只是想看一部PG級(普通級別)電影,也許沒有意識到其中的爭議。”
票房分析師認為,電影的票房慘淡背后或有一些更加傳統的原因,盡管《白雪公主》首映收獲好評,但其公映后在創意和情感上都未能打動觀眾,導致口碑不佳。《大西洋月刊》在其評論文章中表示,迪士尼對《白雪公主》的翻拍“展現了勇氣的跡象,但也僅僅是跡象而已”。文章批評電影對布景和對白的改編過于粗糙,與所謂的“更加現代化”的女主角并不和諧。例如電影試圖塑造一個獨立并頗具反抗性的白雪公主形象,但她的每一步行動都依賴于小矮人的幫助。CGI呈現的小矮人形象也不如原版動畫中的憨態可掬,他們“蠟黃的外表”甚至嚇得影院中一個小孩尖叫起來。《衛報》的一篇影評認為觀看這部電影是一種“集體的痛苦”,稱“這部電影是由那些用卡通美元符號當眼睛的人制作的,他們的靈魂里甚至沒有一絲藝術的光芒”。

即使《白雪公主》影院表現不佳,據《綜藝》雜志報道,迪士尼仍希望該片能獲得長尾效應,逐漸吸引觀眾的興趣。影視化對于迪士尼動畫來說只是眾多收入來源之一,“《白雪公主》是一座商品化金礦,而這個IP總會在主題公園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02 2025年女性非虛構文學獎短名單公布
英國當地時間3月26日,女性非虛構文學獎公布了2025年的入圍短名單,包括了從16本書的長名單中選出的6本書,涵蓋了歷史、科學、回憶錄等主題。
本屆評審團主席、英國記者卡維塔·普里(Kavita Puri)表示:“在我們的名單中,有尊重自然世界及其與人類之間關系的敘事,有經過精心研究的女性挑戰權力的故事,也有用權威、細微差別和獨創性闡釋復雜主題的書籍。這些書因其出色的文筆、精湛的技藝以及對人類狀況和我們這個世界的揭示,讓人讀罷久久難忘。”

瑞典音樂家妮娜·雪芮(Neneh Cherry)憑借回憶錄《千絲萬縷》(A Thousand Threads)入圍短名單,普里稱“這本書關乎歸屬感、家庭、我們如何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當然還有音樂”;在《私人革命》(Private Revolutions)一書中,英國華裔記者楊緣透過四位年輕女性的生活,描繪了現代中國的變革陣痛;在議會和外交部工作十多年的克洛伊·道爾頓(Chloe Dalton)在第一部作品《養野兔》(Raising Hare)中講述了在疫情期間拯救一只小野兔的故事,評委稱其為“關于人類與自然界之間互動的美妙沉思錄”。
入圍作品還包括了雷切爾·克拉克(Rachel Clarke)的作品《心臟的故事》(The Story of a Heart),她將兩個孩子因心臟移植而相識的故事與心臟手術的歷史聯系起來。

女性非虛構文學獎成立于2023年,旨在“擴大女性聲音,同時表彰那些具有教育意義、挑戰性、顛覆性、提供慰藉和聯系的書籍”。最終獲獎名單將在6月12日公布,獲獎者將收獲3萬英鎊的獎金以及限量版藝術品。
03 學術出版商泰勒弗朗西斯宣布將使用AI進行翻譯出版
學術出版商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 Francis)日前宣布,計劃使用人工智能翻譯出版英語讀者無法閱讀的書籍,致力于“將最新的知識帶給更廣泛的讀者”。
泰勒弗朗西斯稱其花費一年的時間測試了不同的AI翻譯工具,其中包括“由專業翻譯人員評估人工智能的輸出,以及人工智能版本與人工翻譯版本之間的詳細比較”。稿件出版前將由編輯與書籍作者進行審閱和文字編輯,為了確保在翻譯特定學科與技術時不丟失任何原義,AI將經過全面的詞匯訓練。
據《書商報》(The Bookseller)報道,這一聲明受到了作家協會與翻譯家們的批評,他們表示“人工智能生成的翻譯只是人工智能對創作者構成生存威脅的方式之一”。
早在去年,泰勒弗朗西斯就曾陷入與AI相關的爭議。出版社在未征求作者意見也不支付作者報酬的情況下,將作者研究成果的訪問權作為AI合作的一部分出售給微軟,用于訓練AI聊天機器人。此項協議的版權、透明度以及公平報酬等問題,引發了學術界和寫作人士的廣泛擔憂。
盡管如此,泰勒弗朗西斯稱AI翻譯圖書將給作者們帶來好處。作者們原先需要將書本翻譯好,再提交給出版商進行審議,現在這個步驟被省略,為作者節省了大量前期成本。更多的圖書被翻譯出版將顯著提升作者們的影響力,也為他們開辟了潛在的研究合作機會。
泰勒弗朗西斯總經理杰里米·諾斯(Jeremy North)表示,該舉動“是對人工智能技術的一次非常積極的利用”。“無論首次出版于何處,它都有望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并加速人們對于應對當今挑戰所需知識的認識。”
04 播客在資本與意識形態操控下內容多樣性下降
The Conversation日前發布文章指出,曾有望擴大邊緣群體聲音的播客媒介,正隨著資金的涌入而變得像其他數字媒介一樣——“受到廣告收入和政治兩極分化的驅動”。
媒體和文化研究發現,播客的收聽方式避免了視覺文化偏見的影響,能夠激發受眾的同理心,“是一種獨特而私密的內容消費方式”。由于其進入門檻低且不受專業機構把關,它允許不被關注的群體用自己的方式發出聲音。在全球范圍內,在疫情封鎖的影響下,播客行業蓬勃發展,Spotify上的播客數量從2019年的45萬個飆升至2020年的150萬個。
然而隨著播客的發展,獨立創作者們越來越難獲得立足之地。播客研究員約翰·沙利文(John Sullivan)在2024年出版的《平臺時代的播客》(Podcasting in a Platform Age)一書中警告稱,播客領域正日益被少數幾家強大的媒體公司所主導,這些公司決定著什么內容以及哪些人可以獲得知名度。

這也意味著廣告商更有可能將資金投入大型播客網絡,從而進一步增強其資源。與此同時,播客為了吸引資本的注意,更加注重于制作他們認為最能吸引用戶參與的內容。這樣的過程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注意力和廣告影響力相互影響,獨立的聲音更難脫穎而出。
除此之外,分析認為,“越來越多的政治家開始利用播客來推廣他們的觀點,培養意識形態忠誠。”在2024年美國大選前夕,卡馬拉·哈里斯出現在當年第二受歡迎的Spotify播客Call Her Daddy上,而唐納德·特朗普則出現在當年最受歡迎的播客 The Joe Rogan Experience上。后經事實核查,這兩次采訪被發現都包含虛假或誤導性陳述。
平臺的推薦算法也發揮著一定作用。大型平臺通常為用戶們推薦他們可能喜歡或者已經喜歡過的內容。2020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雖然Spotify的個性化推薦將用戶參與度提高了28.90%,但也將播客流的個體多樣性降低了11.51%。
分析文章稱,平臺不太可能主動改變運營方式,有意義的改革須從政府監管或獨立管理機構入手,聽眾們也可以“通過積極尋找獨立的聲音和多樣化的故事來打破算法的束縛”。
參考資料:
https://lithub.com/here-are-the-finalists-for-the-womens-prize-for-nonfiction/
https://newsroom.taylorandfrancisgroup.com/advanced-ai-for-book-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