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牛星鈞
在山東陽谷縣日輝電纜集團的生產車間,一根看似普通的電纜盤竟然會“說話”:
當用手機掃描其身上二維碼時,這根電纜便開始“娓娓道來”——原材料的供貨商、生產人員、檢驗記錄、物流軌跡……這根電纜的全生命周期信息都顯示在手機屏幕上。
而這正是陽谷縣光纖線纜產業向數字化轉型的縮影。作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光纖線纜產業基地,陽谷縣的光纜產品遍布高鐵、核電、5G基站等國家重大工程。
但實際上,這一產業并非天生自帶“高光”。
30年前,這里還只是一個以傳統銅加工為主的工業小城。如今,陽谷縣已擁有53家光纖線纜企業,年產值突破100億元,成為山東省線纜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企業最密集的縣域。
這根“會說話的電纜”,如何撬動一個百億級產業集群的升級?

從“量”到“質”:傳統產業的數字化重生
陽谷光纖線纜產業的崛起,始于對傳統制造痛點的精準突破。
過去,電纜行業的防偽標簽易被仿冒,客戶難以追溯產品源頭。
陽谷新太平洋電纜有限公司和日輝電纜集團率先引入物聯網Ecode編碼系統,為每根電纜賦予唯一的“電子身份證”。
通過掃描二維碼,客戶可實時查看從原材料采購到成品交付的全流程數據,造假空間被徹底壓縮。這一技術不僅使企業的營業利潤迅速增長,并成功打入圭亞那、馬達加斯加等國際市場。
與此同時,在光纖線纜這一高技術賽道,陽谷企業選擇以尖端研發搶占制高點。
在中鐵北賽電工的車間內,一根直徑僅幾毫米的銅鉻鋯合金接觸線,承載著中國高鐵486.1公里/小時的世界紀錄的挑戰。該產品占據全國高鐵接觸線市場的70%,并出口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由此,陽谷縣更是成為全球高鐵線纜的核心供應基地。
當下,該行業的創新不僅依賴于數字技術的引入,更需要對技術與行業需求的深度融合。
在漢河(陽谷)電纜的5G數字化車間,AGV無人搬運車穿梭于生產線之間,設備監視系統實時調控生產節奏。企業投入3800萬元改造的智能工廠,通過SAP信息系統和遠程監造平臺,實現了用戶、廠商、第三方機構的“設備互聯、數據互通、系統共享”。
這種轉型并非孤例——陽谷縣已有5家企業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認證,12家入選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

從“管理者”到“生態搭建者”的政府角色轉變
陽谷縣的產業轉型背后,是一套精準的政策工具箱。
在制度創新方面,2024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批準陽谷開展電線電纜“提質強企”綜合試點,山東省將其列為質量強鏈項目。通過“一企一策”幫扶機制,陽谷縣推動17家企業完成DCMM數據管理認證,培育4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
在完善產業鏈方面,陽谷縣在2021年便啟動制造業“鏈長制”,將光纖線纜列為重點產業鏈,由縣領導擔任“鏈長”,推動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
目前,該產業鏈規模以上企業達44家,8項企業標準獲評“領跑者”,主導或參與制定國際標準4項、國家標準15項。
在資本賦能方面,陽谷縣還設立10億元新舊動能轉換基金,首期投入1.2億元支持光纖預制棒項目;同時,通過“工業互聯網+園區”模式,推動12家中小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

縣域產業的“新質生產力”密碼
這根“會說話”的電纜,不僅揭示了陽谷產業的智能化升級,更折射出中國縣域經濟在數字經濟浪潮中的突圍路徑:
其一,傳統產業不等于低端產業。通過數字化改造與技術創新,陽谷將電纜從“粗黑重”的工業品升級為“高精尖”的數字基礎設施,證明傳統制造業仍可占據價值鏈高端。
其二,產業集群需要“生態思維”。從“鏈長制”到“產業大腦”,陽谷構建了“研發-生產-應用-服務”的閉環生態,使中小企業得以借力集群優勢突圍。
其三,政府需扮演“創新合伙人”。無論是質量追溯體系的標準化,還是綠色工廠的梯度培育,陽谷的政策始終聚焦于降低企業轉型成本,激發內生動力。
展望未來,陽谷計劃打造“世界高鐵線纜產業基地”,并依托5G和工業互聯網建設“產業大腦”。這根“會說話”的電纜,正將中國縣域經濟的創新故事,傳向更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