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C2CC新傳媒
近日,國貨美妝領域風云突變,相宜本草再度成為行業矚目的焦點——上任僅半年的CEO張舸,因“個人原因”離職。
這位快消行業出身的職業經理人,在半年時間內接連遭遇兩大“滑鐵盧”:一是相宜本草公司第二次主動撤回IPO申請,二是其主導推出的高端產品線“相宜本草·唐”,在市場中反響平平,這或是其離職的原因。
值得關注的是,這已是相宜本草在長達十余年的上市征程中,迎來的第4位離任CEO。如此高頻的人事更迭,絕非偶然現象,而是深刻反映出該企業在戰略制定與執行層面的搖擺不定、管理體系的深層困境,以及當下美妝行業競爭格局的激烈與復雜。
在此背景下,60后創始人封帥重返管理一線,試圖力挽狂瀾。然而,積重難返的人事動蕩和市場增長乏力,已讓這家擁有25年歷史的國貨美妝品牌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相宜本草正面臨著“不進則退”的生死考驗,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重塑戰略、優化管理、實現突圍,成為其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流水”的CEO與“停滯”的上市路
在美妝行業這一高度競爭且動態多變的領域中,相宜本草的發展態勢同樣充滿變數與挑戰,其CEO更迭頻率在美妝行業中堪稱罕見,這背后深刻反映出企業在戰略規劃與管理執行層面的深層次危機。
自2014年首次IPO折戟以來,相宜本草陷入了CEO頻繁更替的漩渦。公司先后歷經嚴明、俞巍、張舸三任CEO,然而每任的任期均未超過兩年。此次張舸更是在入職僅7個月后便離職,成為近9個月內第二位離任的掌舵者。
這種CEO的高頻更迭,并非簡單的人事變動,而是對企業戰略連貫性的嚴重破壞。企業戰略的實施需要長期穩定的領導團隊和持續的執行,而頻繁的人事變動導致戰略方向不斷搖擺,無法形成有效的戰略積累和執行慣性。
從2012年首次沖刺IPO算起,相宜本草的上市進程宛如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松”,歷經十二年卻仍未到達終點。
2012年,相宜本草憑借“中草藥護膚”的獨特概念成功獲得今日資本的注資,一度成為行業標桿,展現出強大的發展潛力。但此后12年間,公司兩度主動終止上市計劃,2024年更因“毒原料”輿論危機與戰略調整而放棄。
這種決策的不穩定性不僅消耗了大量的企業資源,更反映出管理層在資本運作和戰略規劃上的短視與投機心態——上市目標缺乏明確性和堅定性,隨市場環境的變化而隨意調整,嚴重缺乏長期戰略定力。
在企業內部戰略陷入混亂的同時,外部市場環境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抖音等新興渠道的迅速崛起,重塑了美妝行業的營銷格局和銷售渠道。然而,相宜本草未能及時洞察這一市場趨勢,在新渠道的布局上嚴重滯后。
與珀萊雅、自然堂等競品相比,相宜本草在新興渠道的市場聲量明顯不足。其核心產品線創新乏力,難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市場份額逐漸被薇諾娜、潤百顏等后來者蠶食。
在美妝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產品創新和市場渠道的拓展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相宜本草在這兩方面的缺失使其在市場競爭中逐漸處于劣勢。
2024 - 2025年,美妝行業面臨著消費分級、監管趨嚴等多重挑戰,頭部企業如歐萊雅、寶潔也出現了高管動蕩的情況。相宜本草的困境是行業從流量驅動轉向技術、資本競爭階段的縮影。
從行業視角看,相宜本草的案例反映了本土美妝品牌在轉型中的普遍困境:一方面,傳統品牌依賴的KA渠道和低價策略難以適應新消費趨勢;另一方面,研發投入不足、高端化乏力使其在科技護膚等新賽道競爭中處于下風。
“本草”光環背后隱藏的致命危機
2024年,國貨美妝上市公司如珀萊雅、毛戈平表現亮眼,而相宜本草卻因戰略模糊逐漸掉隊。
作為曾經的“國貨之光”,或許,相宜本草董事長封帥所言的“2014年至2016年是相宜本草被錯過的3年,我們反應慢了一些,也走了一些彎路”,僅僅只是揭開了其掉隊表象的一角,其背后實則是其自身在轉型過程中深層次問題的集中爆發。
1.成也本草,困也本草
相宜本草的成功,無疑得益于“中草藥護膚”這一獨特概念。它精準地抓住了消費者對天然、健康護膚的需求,以紅景天等傳統中草藥成分為核心,打造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產品,在市場上贏得了廣泛的認可。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近年來,相宜本草的產品線創新乏力,未能及時跟上消費趨勢的變化。
在“成分黨”“國潮文化”等消費潮流興起的當下,消費者對美妝產品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這一趨勢下,珀萊雅、華熙生物等品牌通過科技研發,推出了玻尿酸、重組膠原蛋白等熱門成分的產品,迅速吸引了大量年輕消費者。盡管中草藥成分仍是相宜本草的核心賣點,但依賴傳統成分的核心產品線缺乏創新,導致品牌逐漸與年輕消費者脫節,市場份額被那些手握科研技術的品牌不斷蠶食。
張舸任內推出的高端線——“相宜本草·唐”,雖入駐絲芙蘭,試圖提升品牌的高端形象,但市場反響平平。這背后反映出品牌高端化戰略與消費者認知的脫節,研發投入長期低于行業均值,使得相宜本草難以應對消費者對“高效成分”“爆品”的需求。
2024年的“犁頭尖”成分爭議事件,更是給相宜本草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盡管品牌否認違規,但輿情顯示負面情緒占比驟升,直接沖擊了以“草本安全”為賣點的品牌根基。這一事件暴露出相宜本草在原料溯源、透明化溝通上的短板,導致天貓旗艦店退款率同比激增2倍。
與珀萊雅、薇諾娜等品牌通過科研背書重建信任相比,相宜本草尚未找到有效的應對策略,進一步加劇了其市場地位的下滑。
2.渠道的致命短板
在渠道布局上,相宜本草同樣暴露出極為致命的短板。盡管品牌擁有深厚的積淀,但在渠道選擇策略上卻顯得頗為滯后。當下,線下新零售蓬勃興起,CS渠道也處于變革浪潮之中,然而相宜本草卻依然過度依賴傳統商超渠道,該渠道占比超過60%。
與此同時,線上渠道的變革更是迅猛。在抖音等新興渠道迅速崛起的時代大背景下,直播電商已然成為美妝行業至關重要的銷售渠道。但相宜本草卻未能及時洞察這一趨勢,未能有效布局新興線上渠道。如此一來,其營銷聲量遠遠不及其他品牌,市場聲量自然也被競品遠遠甩在身后。
此外,張舸還曾提出數字化轉型計劃,但其半年內離職表明戰略執行難度巨大。這反映出相宜本草在渠道變革面前的反應遲緩,未能及時適應市場的變化。在數字化時代,消費者獲取信息和購買產品的渠道日益多元化,相宜本草如果不能加快數字化轉型的步伐,拓展新興渠道,將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
3.品牌定位模糊化,年輕化不足
相宜本草在品牌定位上也陷入了模糊化的困境。從“專家型”到“網紅化”的轉型過程中,它既未守住傳統優勢,又未能抓住年輕群體,反而被消費者詬病“缺乏創新”。品牌形象的模糊不清,使得消費者對其認知產生困惑,難以形成穩定的品牌忠誠度。
在年輕消費者成為市場主力的今天,品牌年輕化是美妝企業發展的重要趨勢。相宜本草未能及時把握這一趨勢,產品包裝、營銷方式等方面都顯得較為傳統,缺乏吸引年輕消費者的元素。相比之下,一些新興美妝品牌通過獨特的品牌定位和創新的營銷手段,迅速贏得了年輕消費者的青睞。
4.對比國內外美妝巨頭的換帥邏輯
在消費分級加劇、渠道碎片化與監管趨嚴的背景下,2024-2025年全球美妝行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高管震蕩期。企業通過換帥加速戰略調整,本質是應對市場分化和增長壓力的敏捷性測試。
而同樣是換帥,相宜本草的遭遇似乎與國內外美妝巨頭的策略形成微妙對照。
① 資生堂的“重振中國”:2025年1月1日,資生堂集團新的全球首席執行官藤原憲太郎正式上任。作為新任CEO,藤原憲太郎深耕中國市場30年,提出下沉低線城市、強化基礎護膚品類,并計劃新增300億日元營銷投入。
② 雅詩蘭黛的“最大改革”:2月4日,雅詩蘭黛集團新任CEO司泰峰將中國區總裁納入全球管理層,試圖縮短創新周期至4個月,并計劃將社交媒體廣告預算提升至50%。其核心邏輯是:通過本土化與敏捷反應應對國貨沖擊。
③ 聯合利華的激進營銷:3月初,新任CEO費爾南多計劃將網紅合作規模擴大20倍,試圖以流量戰彌補創新短板。
④ 上海家化的“止血式手術”:2024年8億元的巨額虧損,撕開了這家百年老字號品牌老化的創口。管理層重組的表象之下,是渠道改革滯后與產品升級失焦的深層危機——當95后消費者轉向線上決策時,其線下網絡仍承載著過重成本。2024年6月上任的CEO林小海(原寶潔、阿里高管),以“中國寶潔”為目標發起改革總攻:組織架構扁平化、全渠道融合突圍、品牌矩陣升級以及研發與組織進化。
⑤ 華熙生物的“技術迭代焦慮”:凈利潤斷崖式下滑80%的警報,暴露出功效護膚賽道技術升級的殘酷性。副總經理團隊集體換血,實則是從“成分紅利”向“技術縱深”轉型的被迫突圍,但核心專利儲備不足仍如達摩克利斯之劍。3月3日,華熙生物董事長趙燕發動“刮骨療毒”式反腐,核心舉措包括:一是要求貪腐人員3月31日前主動交代問題,逾期移交司法,已處理多起案件;二是清除“偽管理者”,強調“相信的力量”,推動組織從“建制型”向“創業型”轉型;三是管理層下沉市場,減少外包依賴,聚焦團隊能力建設。
當國際美妝巨頭以換帥為支點撬動戰略重構時,相宜本草的困境卻成為國貨美妝品牌集體焦慮的縮影。這個曾以“本草護膚”立足市場的品牌,在戰略迭代的關鍵窗口期陷入僵化,其遲緩的決策機制與模糊的創新方向,與外資對手形成刺眼對比。而這種戰略迷茫,恰是當前國貨美妝行業轉型陣痛的普遍癥結。
在國貨美妝激烈角逐的賽道上,突圍之路絕非依賴資本的盲目博弈與短視操弄,而是源于對消費者需求細致入微的洞察以及長期主義的篤定堅守。面臨著諸多挑戰與機遇并存的復雜局面,站在命運的十字路的相宜本草,下一步又將邁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