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楊
界面新聞編輯 | 謝欣
近兩年,國內越來越多創新藥公司依靠產品銷售收入,而非一次性BD(商務拓展)交易實現盈利或經調整利潤為正。其中,一類公司通過新藥出海,在商業回報效率更高的歐美市場獲利,如百濟神州、和黃醫藥。另一類則靠大單品新藥率先在國內上市,占據國內市場,如艾力斯。
當下,“宣布實現盈利”的創新藥公司再添一員。
3月26日晚間,信達生物公布2024年年報。當期,公司營收94.22億元,同比增長51.8%;年內虧損由上一年的10.28億元降至9463.1萬元,同比縮窄90.8%。
同期,公司年內Non-IFRS(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利潤、Non-IFRS 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分別為3.32億元、4.12億元,雙雙首次轉正。
3月27日的業績溝通會上,信達生物董事長兼CEO俞德超稱,公司提前一年完成EBITDA轉正的目標。此外,公司再次重申2027年達到200億元產品收入的目標,并首次提出,到2030年實現5條管線進入全球多中心3期臨床研究。
同日開盤,信達生物股價一路高沖。收盤價報45.850港元/股,大漲17.41%,當下市值751.1億港元。
與百濟神州、和黃醫藥不同,信達生物尚未有產品進入海外市場。據公司財報,其業績大漲的原因包括產品收入增長和授權費收入增加,以及持續改善運營效率。
當期,公司產品收入82.28億元,同比增長43.6%;授權費收入則由4.47億元翻倍增加至11億元。
但值得一提的是,以近兩年的財務數據來看,2024年,信達生物僅憑銷售收入依舊無法覆蓋經營環節的成本和各項費用,而且其中的缺口相較2023年沒有明顯收窄。

換而言之,盡管公司產品收入在高速增長,但2024年大幅減虧、經調整利潤轉正的主要原因并非是產品放量、商業化效率提高,而是剩下的授權費收入增加。
不過,這一情況或在2025年改善。2024年8月至今,信達生物的肺癌藥物氟澤雷賽(KRAS G12C抑制劑)、他雷替尼(ROS1抑制劑)、利厄替尼(EGFR TKI),血液瘤藥物匹妥布替尼(BTK抑制劑),眼科用藥替妥尤單抗(IGF-1R)先后獲批上市。
且在后續管線上,降糖減重藥物瑪仕度肽(GLP-1/GCG)、銀屑病藥物匹康奇拜單抗(IL-23p19)、腫瘤藥物伊匹木單抗生物類似藥(CTLA-4)也已在國內遞交上市申請,前兩者預計在2025年內獲批。
這意味著,一方面,隨著更多產品進入商業化階段,信達生物在肺癌、血液瘤、心血管代謝等治療領域可以形成產品組合,從而提升商業效率。另一方面,除腫瘤外,信達生物也將開始心血管代謝(CVM)等慢病治療領域的商業化。
在CVM領域中,除備受市場關注、作為基石性藥物的瑪仕度肽外,信達生物早前也已獲批降脂藥PCSK9抑制劑。在前述業績溝通會上,俞德超表示,目前CVM事業部重要部門的功能和團隊都已經搭建完成,包括市場、渠道、醫學和銷售。
另外,俞德超提到,CVM商業化與腫瘤有很大區別,前者的成功要素不同于傳統的腫瘤院內銷售方式,而需要更多樣化的營銷策略、覆蓋不同渠道,并建立良好的To C(面向消費者)品牌形象。
3月18日,信達生物還與國內體檢行業龍頭美年健康達成戰略合作,聚焦超重合并脂肪肝患者的精準干預。
不過,基于國內較低的支付天花板,出海還是創新藥公司的大趨勢。而此前,作為頭部公司的信達生物在這方面并不突出,并在2022年調整管線,如砍掉雙抗,轉而加碼ADC(抗體偶聯藥),推進“IO(腫瘤免疫療法)+ADC”的策略。
2024年末,俞德超等管理層還計劃認購信達生物出海平臺公司股權。但該交易被市場認為“賤賣”了有價值的子公司,即侵害了其他投資者利益,最終被終止。
直到2025年1月,信達生物與跨國藥企羅氏制藥達成一筆BD交易,前者授予后者IBI3009在全球的開發、生產和商業化的獨家權益。該交易首付款8000萬美元,最高里程碑付款10億美元。IBI3009是一款靶向DLL3的ADC,用于治療小細胞肺癌,目前在中美澳進行國際多中心1期臨床研究。
此外,信達生物進度靠前且受到市場關注的管線還有IBI-343和IBI-363。前者是一款靶向CLDN18.2的ADC,用于治療胃癌、胰腺癌,首個三線胃癌的國際多中心臨床3期研究正在中國和日本進行。
后者則是全球首創的PD-1/IL-2α-bias雙抗。信達生物對其的定位是下一代IO療法。該藥已啟動首個關鍵臨床研究,頭對頭挑戰帕博利珠單抗(俗稱“K藥”)用于IO初治黑色素瘤治療,另在肺癌、腸癌適應證上也處于PoC(概念驗證)階段。
信達生物稱,2025年會將更多臨床研究從中國拓展到美國等核心市場,推進PoC階段管線數據讀出。2024年期末,公司在手現金及金融資產為102.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