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市公司2024年年報陸續披露,11家公募基金行業全年經營成績單浮出水面。其中有6家凈利潤過億,1家凈利翻倍,1家扭虧為盈,1家由盈轉虧。整體來看,行業呈現顯著分化:頭部公司依托多元業務布局保持業績韌性,而中小型基金公司則因業務單一、市場波動及政策調整沖擊,普遍遭遇營收和凈利潤雙降。
頭部公司穩中有進,ETF成關鍵引擎
華夏基金以21.58億元的凈利潤領跑行業,同比增長7.20%,營業收入亦增長9.61%至80.31億元。
其業績增長主要得益于ETF業務的爆發式擴張——截至2024年末,華夏ETF規模達6581.66億元,較2023年增長63.8%,穩居行業首位。這一數據印證了被動投資工具在震蕩市中的配置價值,以及頭部公司在產品創新和渠道資源上的優勢。
中小機構業績承壓,降費與規模縮水成主因
相比之下,中小型基金公司普遍陷入困境。信達澳亞基金凈利潤同比暴跌41.95%至1.01億元,營收亦縮水31.27%。信達證券在年報中坦言,主動權益基金降費政策及規模縮水直接沖擊了以權益投資為主營業務的機構。交銀施羅德基金凈利潤連續第三年下滑,同比減少26.81%至8.79億元,主因同樣指向權益類資產的管理費收入萎縮。
部分中小公司甚至出現虧損。南華基金由盈轉虧,全年凈虧損1048.51萬元,成為行業尾部機構生存壓力的縮影。富安達基金凈利潤仍虧損3499萬元,顯示中小機構即便在市場回升期也難以快速扭轉盈利困境。
行業結構加速優化,精品化機構現雛形
行業層面,2024年公募基金總規模同比增長18.93%至32.83萬億元,被動投資占比持續提升。部分公司正加速拓寬護城河:華夏基金將ETF作為核心增長點,招商基金發力REITs和跨境產品,交銀施羅德則通過養老Y份額深化普惠金融布局。中小機構亦在調整戰略,如信達澳亞推進“固收+”第二增長曲線,萬家基金強化投研能力以提升投資者獲得感。
行業展望:分化持續,創新與效率定勝負
2025年,公募基金行業將面臨更復雜的市場環境。頭部機構憑借資源稟賦有望進一步鞏固優勢,而中小公司需在細分領域尋求差異化突破。監管層推動的費率改革和養老金第三支柱擴容,既帶來長期資金入市機遇,亦考驗機構的成本控制和服務能力。如何在規模擴張與盈利可持續性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下一階段行業競爭的核心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