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融中財經
綠野徘徊月,晴天斷續云。隨著2025年春天的悄然而至,資本市場也傳來了一則重磅消息。
近日,藍思科技發布公告稱,為進一步推進全球化戰略布局,提升國際品牌形象,增強綜合競爭力,經充分研究論證,公司擬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股票,并申請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藍思科技表示,公司將充分考慮現有股東利益及境內外資本市場情況,在股東大會決議有效期內(即經公司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之日起24個月或同意延長的其他期限)擇機完成本次發行上市。
作為消費電子領域的龍頭企業,且長期深度綁定蘋果產業鏈,藍思科技被外界與立訊精密、歌爾股份合稱為“果鏈三巨頭”。
“果鏈三巨頭”之一的赴港IPO無疑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據市場消息,藍思科技計劃最快于2025年7月、8月完成港股IPO,預計發行的H股股數為不超過發行后總股本的7%,計劃籌資10億至15億美元。
成立于2003年的藍思科技,2015年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如今在A股上市已滿10周年,最新市值超1300億元。公司由湖南女首富周群飛一手創立,周群飛憑借一塊玻璃書寫了創業逆襲的傳奇,從普通打工妹成功蛻變成執掌千億企業的“玻璃女王”。如今,周群飛將帶領藍思科技再次踏上新的征程,有望在香港敲響上市的鐘聲。而藍思科技所在地湖南長沙,也有望再收獲一個千億IPO。
藍思科技此次赴港上市,不僅是為了籌集資金,更是為了加速海外生產基地建設,優化全球供應鏈布局,借助國際資本市場的力量推動全球化戰略的實施。同時,H股上市還將為藍思科技帶來雙重估值紅利,進一步提升其國際品牌形象和核心競爭力。
在資本市場的聚光燈下,藍思科技的赴港IPO無疑是今年港股市場的一大亮點。隨著越來越多的內地龍頭企業選擇登陸港股市場,一場“A+H”上市潮正在香港這座東方之珠上演。而藍思科技作為消費電子領域的巨頭,其在港股的表現無疑將備受矚目。
女首富,帶隊赴港IPO
藍思科技的故事,內核實則為一部關于創始人周群飛的“大女主奮斗史”。
周群飛的起點并不高,甚至可以說是滿是荊棘。1970年,她出生于湖南湘鄉的一個貧困山村,5歲時母親不幸離世,父親因意外雙目失明,生活的重擔早早地落在了周群飛稚嫩的肩上。為了生計,15歲的周群飛在讀完初二后,毅然輟學,加入了南下打工的浪潮。
常有湖南網友在網上留言,“湖南人的成人禮就是一張通往廣東的車票”。當時的周群飛也不例外,一張車票載著她快速駛向遠方的大人世界。
來到深圳后,周群飛先是在親戚的安排下在建筑工地守了四個月的活動房,之后才進了工廠。她選擇的是一家生產手表玻璃的工廠“澳亞光學”,她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就是在流水線上切割打磨玻璃。
誰也沒想到,一小塊玻璃竟在那時便與日后“玻璃大王”周群飛結下不解之緣,甚至在日后會徹底改變她的人生軌跡,并助推其登頂女首富寶座。
并非大工廠的澳亞光學,生活條件簡陋,但周群飛從未對此有過埋怨,彼時小小的她眼光早已不拘泥于眼前,而是被工廠附近不遠的深圳大學所吸引。于是她用省吃儉用的錢報了名,開始讀夜校,如饑如渴地學習文化知識。
在澳亞光學打工的那幾年,周群飛早早展現出了超乎常人的勤奮與聰慧。短短四年時間,她不僅成為工廠的主管,還在工作之余上夜校、讀會計、學電腦,自學掌握了絲網印刷技術。而這些技能,如同一顆顆希望的種子,在她的心中悄然生根發芽。
命運的轉折點出現在1990年。當時,周群飛所在的澳亞光學加工廠正準備擴建擴產,然而老板楊達成卻因對前景的迷茫和擔憂,準備撤資停工。得知這一消息的周群飛,沒有絲毫猶豫,她找到老板,堅定地說:“這個廠你給我,盤不活損失算我的,盤活了工資你看著給。”
接手工廠后,周群飛運用所學的絲網印刷技術,在手表玻璃上印字和圖案。這種創新模式的產品在市場上極為罕見,迅速被一搶而空。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周群飛經營的工廠成為整個公司收益最好的廠子。
然而,好景不長,公司管理層的內斗日益嚴重,最終周群飛只好選擇離開,帶著僅有的2萬元積蓄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在巨大的資金壓力下,她召集家人,租下一間民房,以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廠開始了玻璃的絲網印刷業務。憑借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一年下來,周群飛竟賺得了幾十萬利潤,公司規模也逐漸擴大。
2001年則是周群飛另一個關鍵點。當時在一場朋友聚會上,老友接到一筆TCL翻蓋手機面板設計的訂單,他第一時間想到周群,而這也徹底扭轉了公司原只做手表玻璃加工的業務主線。
彼時的周群飛其實并未開發手機玻璃技術,但憑借敏銳的商業嗅覺和勇于嘗試的精神,她迅速將手表玻璃工藝應用到手機上,經過多次嘗試與失敗后,終于研發成功,趕制出這批手機玻璃產品,也由此誕生了全球第一款使用玻璃屏幕的手機(TCL3188)。
這一壯舉,不僅打破了有機玻璃屏的壟斷,開啟了國產手機屏幕玻璃屏的升級換代,更讓周群飛進入了手機玻璃領域,成為這一領域的開拓者。
2003年,周群飛用技術和設備入股,與人合伙成立了藍思科技,主攻手機防護視窗玻璃。然而,開局并不順利,合伙人及時抽身,撤回資金,藍思科技面臨破產危機。但命運似乎總垂青于努力的人,一筆國際大訂單將藍思科技從懸崖邊緣拉回。2004年,摩托羅拉找到周群飛,要求手機玻璃在一定高度垂直下落不能破碎。周群飛經過幾個日夜的研發和嘗試,成功接下這筆訂單。第一批供貨大獲成功,三星、諾基亞、HTC等國際手機品牌紛紛加入合作,藍思科技一躍成為行業焦點。
此后,隨著以iPhone為代表的智能觸屏手機興起,玻璃技術研究深入的藍思科技成為iPhone手機的主要供應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蘋果作為藍思科技的最大客戶,憑借其全球領先的手機銷量,助力藍思科技在手機防護玻璃領域做到行業第一。
2015年3月18日,藍思科技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上市當天股價暴漲,隨后8天更是一字漲停,市值突破千億。同年10月,《2015胡潤女富豪榜》發布,周群飛以500億元財富登頂內地“女首富”,成為胡潤女富豪榜發布十年來中國誕生的第四位女首富。
至此,從“打工妹”到“女首富”,周群飛用30年的奮斗書寫了一段中國制造業的傳奇。
果鏈巨頭正在“去蘋果化”
談及藍思科技,“果鏈”企業是如何也繞不過的話題。
2006年,蘋果決定在第一代iPhone上采用玻璃面板,而非傳統的塑料材質。當時,全球范圍內能勝任玻璃大屏幕生產的廠商寥寥無幾。藍思科技憑借其在玻璃加工領域的深厚技術儲備,成為蘋果的合作伙伴。
事后,蘋果COO杰夫·威廉姆斯回憶2006年代初iPhone時的一些細節時說,“我們最后一分鐘才決定用玻璃取代硬涂層塑料材質做屏幕蓋板,那段時間在中國,看到供應商們努力做一些以前從未做過的事情,真是太棒了。在玻璃上鑿洞,加固,然后生產出來玻璃面板,至此為全世界的手機制造奠定了基礎。”
威廉姆斯口中的供應商正是藍思科技。這一年,率先采用CNC加工玻璃的藍思科技,獨創超聲波鉆孔技術,并獨家開發油墨,獲得蘋果的認可,成為蘋果在大陸的第一批供應商。
從第一代iPhone開始,藍思科技幾乎參與了蘋果每一代、每一款新產品的研發與生產,包括iPhone、iPad、Apple Watch、Mac和Apple Vision Pro等。在合作過程中,藍思科技為蘋果提供了高品質的玻璃面板、后蓋玻璃等關鍵部件,并不斷推動技術創新,如在iPhone后蓋玻璃組裝產線上的保壓工站,實現了雙溫度保壓,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然而,藍思科技對蘋果的依賴并非沒有代價。
2016年,當iPhone銷量出現自2007年發行以來的首次下滑時,藍思科技來自蘋果的營收也同比減少了30.80%,導致公司上市以來首次出現年營收負增長。
與此同時,“成也果鏈,敗也果鏈”也成為果鏈巨頭藍思科技此后多年難以擺脫的桎梏。
2018—2021年,蘋果一直是藍思科技的第一客戶,營收貢獻占比分別為46.97%、43.07%、54.97%、66.49%,其中,2020年對蘋果公司銷售額突破200億元,占比大幅提升12個百分點,一年后馬上就突破300億,貢獻度再提升11個百分點。換言之,藍思科技幾乎2/3的營收都依賴于蘋果這家手機巨頭。
隨著經營業績大幅改善,藍思科技順勢拋出一份再融資方案,于2021年1月增發5.90億股,共募集資金150億元。但募資到手后,藍思科技的業績卻迅速變臉。
藍思科技2021年財報顯示,公司該年實現營收452.86億元,雖同比增長22.6%,但凈利潤只有20.88億元,同比下降57.36%,同樣超過“腰斬線”。對此,藍思科技給出的理由有很多,包括人力成本上升、研發項目增加、新園區運營、供應鏈波動、疫情、限電等綜合因素。
與此同時,二級市場投資人對于藍思科技的態度也與蘋果訂單高度掛鉤,每次外界傳出被蘋果砍單消息都會給藍思科技股價帶來巨大沖擊。
這種業績的起伏不定,也讓藍思科技意識到過度依賴蘋果的風險,并促使公司開始尋求業務多元化。
近年來,藍思科技在堅守主業外,也通過不斷加深垂直整合,將業務領域拓寬。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藍思科技已與特斯拉、寶馬、奔馳、大眾、比亞迪等眾多國內外知名汽車品牌建立合作關系。在人形機器人領域,藍思科技與智元機器人公司合作生產的靈犀X1人形機器人相關產品已成功批量交付。此外,藍思科技還與AI交互領域的領軍企業杭州靈伴科技達成深度戰略合作,加速布局AI智能終端領域。
在湖南近日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周群飛直言,“未來,藍思科技會繼續聚焦主業,深耕消費電子、智能汽車,積極拓展AI智能終端、機器人、元宇宙智能設備等新興市場,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盡管如此,蘋果目前仍是藍思科技的最大客戶,2023年蘋果訂單占公司總營收的比重仍高達57.83%。對比來看,藍思科技除蘋果外前五大客戶的營收占比分別為15.55%、3.63%、3.58%、2.51%,合計25.27%,不及蘋果一半。換言之,短期內,藍思科技仍無法擺脫與蘋果的“捆綁”。
圖/藍思科技前五大客戶資料,來源/藍思科技2023年財報 融中財經截圖
不過,從最初的緊密合作,到因市場波動面臨挑戰而開始多元化布局,藍思科技與蘋果的關系也在不斷演變。未來,隨著AI技術的普及和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持續增長,藍思科技也有望在新興領域實現更大突破,逐步擺脫對蘋果的依賴,開啟新的增長篇章。
巨頭們赴港排隊IPO
正在籌備“A+H”股的巨頭,顯然不止藍思科技。
最新一幕就發生在近日,3月25日,寧德時代取得了中國證監會國際司出具的境外發行上市備案通知書,值得注意的是,項目從備案受理至獲得備案通知書僅耗時25天,創近年來境外發行備案最快紀錄之一,而這也標志著寧德時代港股上市進程正順利推進。
在目光瞄準港交所的“寧王”之前,還有海天味業、均勝電子、恒瑞醫藥、三花智控、江波龍、先導智能、晶澳科技等A股企業。
在龍頭們計劃赴港IPO之際,港交所早有令人矚目的“A+H”案例珠玉在前。
3月10日,赤峰黃金登陸香港交易所,成為今年首家“A+H”公司;2024年9月,美的集團在港交所上市,按發行價54.8港元/股以及在港股公開發售4.92億股計算,美的集團在港股公開募資金額高達270億港元,刷新了港股2024年內規模最大IPO;同在2024年11月,順豐控股成功在港股上市,成為2024年港股僅次于美的的第二大IPO。
除了“A+H”企業外,近年赴港上市潮中還有大批為“A轉H”企業。
以近幾個月數據為例,傲基股份、晶科電子、國富氫能、夢金園、重塑能源、毛戈平、佑駕創新、越疆科技等港股上市公司,均為“A轉H”企業。
除了成功IPO的,還在港股排隊IPO的企業,也有不少是主動撤回A股申請轉戰港交所的。像周六福,2023年11月終止深交所主板IPO,在2024年6月提交了港交所IPO申請;在2024年6月科創板IPO終止的長風藥業在11月向港交所遞表;在2024年12月遞表港交所的軒竹生物,則在同年5月終止了科創板IPO……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毫無疑問,無論是“A+H”,抑或“A轉H”,企業背后的考量都是多面且復雜的。
首先,自2023年8月起,為了維持資本市場的供需平衡,中國證監會對IPO市場采取了更為審慎的態度,加強了對IPO申請的審核,導致A股上市門檻提高,IPO節奏相應減慢。
在此背景下,A股市場的新股發行預期持續降低,尤其是對于那些業績和穩定性尚未達到A股標準的科創型企業,轉向港股市場成為它們籌集資金的有效途徑,同時也為投資機構提供了更多的退出機制。
其次,監管層的政策扶持也是一個重要因素。2024年4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證監會基于此文件,與香港方面加強合作,推出五項措施以優化滬深港通機制,并助力香港提升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推動兩地資本市場的協同發展。其中提到一項便是“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香港上市”
與此同時,從市場需求來看,隨著中國企業國際化布局的加速和全球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更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和更廣闊的國際市場。
赴境外上市是境內企業國際化、規范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有利于企業利用外資發展,優化公司現代化治理水平,更好融入全球經濟。港股市場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吸引力,能夠滿足這些企業的需求。
港交所主席唐家成近日對外表示,“香港作為亞洲領先國際金融中心,可促進國際連通,提供穩定的全球金融生產力,并期望今年IPO排名提升。”
展望未來,市場普遍認為赴港上市的A股企業數量還會繼續增加。據瑞銀證券預判,到2025年將有超過30家A股公司在港上市,其中大部分將是大型企業。隨著港股市場的不斷優化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機構在這波港交所的小高潮中得償所愿,實現更大的發展和突破。
眼下,不妨期待女首富帶隊赴港IPO戰績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