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佘曉晨
界面新聞編輯 | 文姝琪
如果不是因為互聯網,布雷肯和榕榕怎么也不會想到,他們兩家人會因為一個中國的社交平臺相識,甚至在幾個月后見到彼此。
今年1月14日,美國網友布雷肯(Brecken)在小紅書發布了一張自己抱著女兒的照片,同時配文向中國網友問好。他在小紅書筆記里說,“大家好,我和我的女兒從美國向大家問好,期待在這里遇到新的朋友。”布雷肯來自美國中部密西西比州,在今年年初小紅書于外網爆紅之后,他成為小紅書的用戶,發布了第一條筆記。

這條帖子沒有太多復雜的內容,卻因為樸實溫馨的內容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點贊量達到12.8萬次,評論1.8萬次——上萬個來自世界各地的家庭用合照回應了他的問好,其中一條就來自于上海網友榕榕(網名“啊啊啊啊tiu”)。看到布雷肯發布的內容后,榕榕在評論區熱情地回復了一張十分溫馨的家庭照。
而在兩個多月之后,這段故事有了續集,兩家人在隔空交流后見到了彼此。
3月22日,布雷肯一家抵達上海;3月23日,他在小紅書上發布了標題為“The Great Meet Up Is Here!!!”的短視頻,視頻里不僅有上海的東方明珠,還有他點外賣品嘗小籠包、面條等中國特色美食的記錄。在小紅書筆記上,布雷肯正在保持更新,記錄他們和榕榕一家見面的行程,還提醒網友“繼續關注”。
兩家人順利“奔現”后,他們的合照和視頻也在社交媒體上刷屏了。有網友評論稱,“這不就是世界本來的樣子嗎?”
事實上,這場相聚和小紅書在今年1月的“意外走紅”有關。就在今年1月,眾多海外網紅因為擔心TikTok被封禁來到小紅書國際版發布筆記,繼而演變成了一場跨越國界的大型社交。布雷肯也正是在此期間收獲了網友的關注。界面新聞當時觀察到,不少IP地址為美國的博主用英文發布小紅書筆記內容,而下方互動內容來自于海內外各方用戶。
近年來,用戶規模不斷擴張的小紅書的確在拓展海外市場、加強國際交流,這也是許多中國互聯網公司走向國際化的縮影。
據界面新聞了解,此前小紅書曾成立創新業務部門,專攻海外市場。2022年,小紅書曾招聘海外相關崗位,包含海外投放平臺的廣告代理、達人營銷和投放代理方向的用戶增長等等。尤其是在華人聚集的東南亞市場——據廣大大數據,2022年,小紅書海外廣告投放Top 5市場分別是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香港、美國和中國臺灣。
一位小紅書的合作方向界面新聞透露,近兩年小紅書也持續在海外業務上加大投入,對海外創作者給予較大的流量激勵,包括出海和引入海外創作者。因而在海外博主群體中,“小紅書”已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實際上,在1月的這波“流量”來臨之后,小紅書內部也緊急加班開發了相關功能,跟上這場國際化熱潮的節奏。
當時,小紅書算法團隊的切特和鍋巴注意到首頁有越來越多的英文筆記,于是想要通過算法升級,先快速實現海外用戶打開就能看見譯文的“自動翻譯”效果。1月14日晚上,小紅書北京上海兩地的10多個客戶端研發、服務端研發、測試同學連夜開工,到1月15日凌晨2點,功能正式生效。這個原本要花費1-2周的流程,被壓縮到了9個小時。
之后,小紅書又在5天之內新增了APP內的英文ASR(語音識別)能力,這得益于小紅書自研開源語音大模型“FireRedASR”的支持。小紅書員工風龍認為,如果沒有提前的積累和沉淀,不可能做到這么短時間上線。
更重要的是,小紅書之所以能成為這樣一個信息交換、文化交流的橋梁,還是和社區平臺長期形成的氛圍有關。
最新數據顯示,小紅書的用戶規模突破了3億。盡管平臺的口號幾經改變,但關鍵詞都離不開“生活”兩個字。目前,小紅書UGC(用戶生產內容)的比例超過90%,平臺內部對于自身的定位也是“生活社區”,倡導“真誠分享,友好互動”。據界面新聞從小紅書內部了解,如今該平臺的算法向普通人傾斜,每天有超過一半的流量給到千粉以下的普通用戶。
因此,當更多像布雷肯一樣的海外網友來到小紅書時,平臺社區部門也助燃了一把交流之火。1月,小紅書社區部門的員工發現,很多用戶開始跨過語言的障礙,在平臺交流各種生活感受,甚至在群聊里“給外國朋友起中文名”。于是,在準備春節項目期間 ,小紅書社區仍然決定辦一次“連接”海內外用戶的活動,53位社區部門員工在1月18日開始活動策劃,7天內落地了一場匯聚中外音樂人的“地球村音樂會”。
時隔幾個月,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沉淀后,不少海外用戶已經開始熟悉小紅書的互動形式,也在平臺看到了更多生活的可能性與多樣性。
不只是布雷肯,界面新聞注意到,如今在小紅書,很多外國人都在1月的“初識”中開啟了和中國網友的交流,也因此對中國產生了興趣、甚至結交了朋友,計劃來到中國旅行。這些人包括在籃球圈十分知名的球迷“狼叔”(Jiggly Boy)、居住在倫敦的意大利游戲設計師,甚至還有從智利坐30小時飛機來到貴陽的旅游領隊。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連接”依然是互聯網最重要的特質之一。2019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彭蘭提出,連接是互聯網的根本邏輯。在技術底層實現了終端的連接后,人、內容、服務之間的連接,成為互聯網應用探索的主要方向,而人與人的連接始終是各種應用的核心。兩個中美家庭的故事只是開始,而互聯網平臺的發展,會讓這種跨越地域的連接持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