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馮賽琪
3月25日,國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聯基金”)發布高管變更公告,公司副總經理劉魯旦因個人原因正式離任。
自2023年5月加入國聯基金,到2024年7月升任副總裁,如今又選擇離開,劉魯旦在國聯基金的任職時間僅不到兩年。今年1月,市場上就已傳出他將離職的消息,此次變動證實了此前的市場傳聞。
履歷顯示,劉魯旦具有豐富的固收管理經驗,在多家中外投資機構有過從業經歷。曾任德意志銀行分析師;塞克基金高級研究員、交易員;摩根士丹利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經理等。
2023年5月,劉魯旦正式加入國聯基金,并在2024年7月被任命為公司副總裁。
國聯基金近年來經歷了一系列股權變更和高管調整。2023年5月,國聯證券(601456.SH)從中融信托、上海融晟手中收購中融基金75.5%的股權,實現對中融基金的控股。當年8月,中融基金正式更名為國聯基金。
伴隨著股權調整,公司管理層也經歷了一輪大換血。2023年1月,時任副總經理盧強離職,僅在任6個月;5月,張東不再擔任公司董事;12月,總經理兼董事黃震離職,由董事長王瑤暫代總經理職務。
2024年,公司管理層繼續調整。當年4月,國聯基金發布公告,副總裁曹健轉任督察長,原督察長周妹云則接任副總裁。同時,劉魯旦與馬榮榮被任命為副總裁。7月,副總經理閆軍升任總經理,并與張煥南共同進入董事會,張煥南擔任副董事長。
根據國聯證券年報,國聯基金2024年營收4.32億元,利潤總額9039.24萬元,凈利潤6163.02萬元。截至2024年底,總資產12.86億元,凈資產11.65億元。2023年4月27日,國聯證券取得國聯基金的75.5%股權,自該收購日起至2023年底,國聯基金實現營收2.39億萬元,凈利潤3029.41萬元。
目前,國聯基金管理百億元規模的基金經理共有十名,從他們的履歷來看,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大部分還是原中融基金的老將,包括李倩、韓正宇、石霄蒙、朱柏蓉、潘巍、王玥、楊宇??;另一部分則是近兩年引入的公募人才,羅匯、霍順朝、吳娜娜這三名基金經理分別于2023年和2024年加入國聯基金。最新數據顯示,國聯基金近一年新聘基金經理4名,近一年離任基金經理3名,比例均高于行業平均。
從產品表現來看,2024年國聯基金繼續在固定收益這一主力業務下足功夫。
具體來看,2024年貢獻最大的是國聯基金旗下的債券型基金,規模首次突破千億,來到1228.54億元,同比增長33.27%。
受益于債基規模的擴增,國聯基金的公募規模在2024年有了飛躍性的提升。自2020年至2023年這四年間,國聯基金的管理規模一直在1100億元至1200億元區間波動。Wind顯示,2024年國聯基金公募管理規模1534.59億元,同比增長34.54%。
根據最新年報數據,截至2024年末,國聯基金資產管理總規模1961.96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1.88%,其中非貨幣公募基金管理規模1323.36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0.29%。
盡管債基業務表現亮眼,但國聯基金的權益類業務發展相對滯后,暴露了國聯基金偏科嚴重的問題。2024年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表現十分暗淡,2024年國聯基金的股票型基金規模同比增長不到2億元,混合型基金僅增長了0.2億元。另類投資基金僅有1只,規模在1.06億元,FOF基金有兩只,在管規模0.83億元。
有業內人士指出,現在市場上的頭部基金公司,在權益、固收、ETF、量化各個板塊都有布局,這樣不管市場風格怎么變,都有產品能跑出來。但像國聯基金這種中小型公募,如果權益類基金中沒有招牌明星基金經理,也沒有爆款產品,市場知名度和吸引力自然不夠。
除了國聯基金,國聯證券的公募基金布局還涉及中?;稹?/p>
早在2022年時,國聯證券參股中?;?,持有中?;?3.41%股權。根據年報披露,中海基金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1.25億元,利潤總額392.08萬元,凈利潤365.14萬元。
2024年5月,國聯證券的資產管理子公司國聯資管獲得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國聯資管業務正式邁入獨立運營新階段。至此,國聯證券已形成“一參一控一牌”的公募基金格局。
隨著國聯民生證券的整合逐步完成,民生證券全資控股的民生基金也被納入國聯集團旗下。2024年12月底,證監會正式核準國聯集團成為民生證券、民生基金和民生期貨的實際控制人。
不過,民生基金的未來發展方向仍未明確。盡管早在2020年5月,民生基金已獲得證監會核準設立,但至今近五年時間,該基金公司尚未開展實質性業務。此前證監會已經核準,民生基金的注冊地由北京改為上海,注冊資本金為2億元,經營范圍涵蓋公募基金管理、基金銷售及其他經證監會批準的業務。
隨著國聯民生證券整合完成,未來如何同步做好旗下三家公募基金的整合取舍,實現資源整合與協同發展,成為擺在國聯證券面前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