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歲的沈德明輕輕折下桃樹的枝條,面對鏡頭,他前所未有地“大膽”起來。
他拉起79歲妻子王夏美的手,輕聲說道:“我喜歡你。”說罷,將手中的桃枝遞了過去。

王夏美慌忙擺手——相伴的61年里,這是她聽過最直白的告白。直到看見丈夫顫巍巍的手,她才恍然接過桃枝。四目相對,兩人忽地笑出了聲。
畫面定格在兩位老人相視而笑的瞬間。屏幕外,來自寧波財經學院象山影視學院的“劇點藝美”實踐團隊將這段視頻剪輯上傳至“水仙慈善”視頻號。“今天,我們的第一條短視頻正式出爐!”團隊成員孫佳怡語氣雀躍,仿佛按下發布鍵的剎那,也按下了時光機的啟動鍵。
時間倒回五個月前。彼時,寧波財經學院象山影視學院表演系主任馮喆正為學生策劃“劇點藝美”系列實踐課堂,她不愿讓實踐淪為簡單的資源下沉:“鄉村不該是學生的秀場,而應成為他們的課堂。”然而,如何讓年輕人在實踐中真正與鄉土對話?如何讓鏡頭既記錄真實,又傳遞溫度?這些問題如同盤旋的飛鳥,始終縈繞在她心頭。

轉機出現在余姚泗門鎮的謝家路村。當地“水仙公益基金會”正醞釀一個計劃——村里有近160對婚齡超過60年的夫婦,若能以影像記錄他們的故事,既能為村莊留存珍貴檔案,又能讓跨越半個世紀的愛情被更多人看見。“我們拒絕商業化,只保留最本真的表達。”基金會負責人沈先生強調。
馮喆得知這一構想后,立即帶著表演、廣播電視編導、攝像、廣告等專業的師生前往謝家路村。在“水仙公益基金會”的支持下,師生們與村民同吃同住,白天走訪金婚家庭,夜晚圍坐討論拍攝方案。經過數月調研,“劇點藝美”團隊的拍攝計劃正式落地,并于上周末開啟了首次拍攝之旅。

“我們的目標,是為每對老人制作一本專屬影集,并通過短視頻動態記錄創作過程。這不是簡單的拍照,而是打撈被遺忘的時光。”馮喆說。
當一個又一個歷經歲月打磨的愛情故事在眼前展開,00后大學生們看到了與影視劇截然不同的情感模樣。

沈其壯與楊美娟的故事宛如現實版“窮小子與富家千金”。楊家曾是當地大戶,楊家的小女兒楊美娟不愁吃穿,安心讀書到初中;沈其壯家則是普通的務農家庭,兄弟姊妹眾多,作為長子的他早早扛起家庭重擔,在楊美娟家做起了長工。
因干活認真、細致、手藝巧,沈其壯被楊父選中,而楊美娟也對這個務實的“小子”頗有好感。“當年沒要一分彩禮,就圖他人實在。”楊美娟摩挲著泛黃的結婚證,眼角的皺紋里仍藏著少女般的羞澀。
“在快節奏下,年輕人或許難悟情感真諦,但當時間的刻度拉長到40年、50年,甚至70年,這群年輕人或許能懂得‘從前車馬慢,一生只夠愛一人’。”帶隊教師張琦感慨道。
在她看來,這是一場“慢節奏”的旅途。她不希望學生過分注重結果,而是允許試錯、認真投入,與老人們建立深層聯系。為此,團隊立下不成文的規定:所有實踐地點由學生自主聯系。隊員們需撰寫方案、對接村鎮、協調物資,直至通過審核并獲得支持。溝通、拍攝、理解——年輕人不僅見證愛情,更在學習如何經營愛情。

今年80歲的沈金林,見到00后拍攝團隊后,熱情地將其迎進家門。他早已習慣這種“自來熟”,年輕時期,沈金林在一家遠洋公司工作,踏足40余個國家和地區,是見過“大世面”的人。
海上的風浪未曾讓他落淚,但談及妻子,他卻掩蓋不住內心的愧疚。其妻子顧小芝早年父母雙亡,在親戚的扶持下帶大。1961年,彼時18歲的顧小芝經人介紹嫁給了17歲的沈金林,婚后,丈夫常年遠航,家中大小事務全由顧小芝一手操辦,連分娩時,沈金林也沒能到場,那是他最大的遺憾。
歷經幾十年歲月,兩人從青蔥到白頭,靠著打拼蓋起高樓。當被要求用一句話總結過去時,沈金林脫口而出:“女性的力量真偉大。”

原來,那些被反復提及的“現代議題”,早已在老人的故事被呈現——對愛情觀的反思、對性別平等的認知、對陪伴的追尋……成員黃依婷感慨:“我們羨慕老年人的相濡以沫,其實也是在反思自己的人生。”
旅程剛剛啟程。未來一年,這支隊伍將繼續穿行于村莊。在后續計劃中,他們將為老人舉辦影像展,將短視頻剪輯成系列紀錄片,并嘗試將口述史編纂成冊。“在實踐中,我們會發揮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長,努力挖掘鄉村記憶的活化表達。”馮喆說。(綜合整理 顧佳誠)
來源: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