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莊鍵
界面新聞近日獨家獲悉,韓國鋰電池公司LG新能源引入了前捷威動力的核心團隊,意圖補強其在磷酸鐵鋰電池領域的短板。
今年3月,第一批約20位捷威動力前員工已陸續入職LG新能源南京工廠,主要從事研發崗位。界面新聞了解到,LG新能源還計劃引入第二和第三批捷威動力前員工,但尚未確定具體的時間表。三批團隊的總規模在200人左右,除研發外,還涉及生產、銷售等不同職能。
LG新能源未就此消息回應界面新聞的采訪。
捷威動力成立于2009年,總部位于天津,員工人數曾超過千人,但目前已處于停工停產狀態,奇瑞、長城汽車、合眾新能源等車企都曾是該公司的鋰電池客戶。復星國際(00656.HK)持有捷威動力49.95%的股權,為其第一大股東。
LG新能源上述舉動的目的,應在于補強其磷酸鐵鋰方形電池技術的短板,該公司此前主攻三元軟包電池技術路線。
按照正極材料區分,鋰電池包括磷酸鐵鋰和三元電池兩大類,方形和軟包則是鋰電池不同的封裝形式。由于中國企業過往數年的技術攻堅,磷酸鐵鋰方形電池在能量密度、快充及低溫性能等方面均得到顯著提升,其在動力和儲能電池市場已成為絕對主流。以寧德時代(300750.SZ)為代表的中國電池企業在這一技術路線上占據著壓倒性優勢。
由于技術路線選擇問題,LG新能源市場份額顯著降低。去年,LG新能源在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的份額為10.8%,排名第三位,較2021年下降近十個百分點。此外,由LG新能源供應三元電池的儲能電池項目頻繁發生火災,使得其在儲能電池領域的競爭優勢也逐漸喪失。
據界面新聞獲悉,2024年春節后,LG新能源啟動與捷威動力的合作談判。上述談判由捷威動力股東方牽頭,意向合作的形式為人員與電池專利轉讓。捷威動力當時已陷入經營困境,由于國內鋰電池市場競爭激烈等原因,捷威動力在2023年11月爆出天津總部停工停產的消息,江蘇鹽城和浙江長興電池生產基地也陸續停產。
LG新能源與捷威動力此后進行了多輪溝通,但這一合作在去年底陷入停滯。在這一情況下,捷威動力與當時仍然在職的約200名員工協商解約事宜。今年1月,雙方就解約補償金等事宜達成一致,目前正在按計劃實施,預計今年4月全部結清。
在與公司解除合同后,上述200名前捷威動力員工與LG新能源重啟溝通,但此次合作不再涉及捷威動力電池專利的轉讓,員工將以自由身的形式加入LG新能源。
LG新能源在2022年開始加強磷酸鐵鋰電池業務布局,目前已有諸多進展。
該公司在去年7月宣布獲得首筆磷酸鐵鋰電池大單,將從2025年末到2030年,向雷諾集團旗下的電動汽車子公司安培(amere)提供約39 GWh的磷酸鐵鋰電池,可用于生產59萬輛電動汽車。這些動力電池將在LG新能源的波蘭工廠生產。
LG新能源還在去年與龍蟠科技(603906.SH)子公司常州鋰源簽訂協議,鎖定用于生產磷酸鐵鋰電池的原材料。其將在2024年至2028年期間,向常州鋰源購買26萬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預計合同總額超過100億元。LG新能源也入股了龍蟠科技印度尼西亞子公司,計劃與這家正極材料供應商在當地合作生產磷酸鐵鋰正極材料。
在磷酸鐵鋰電池技術方面處于落后的LG新能源,正在集聚各方資源,力圖挽回當下的不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