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投資界PEdaily
稚暉君又融資了。
投資界從多方獲悉,智元機器人完成新一輪融資——騰訊領投,另有多家產業方及老股東跟投,包括龍旗科技、臥龍電氣、華發集團、藍馳創投等等。至此,智元機器人在兩年內完成了A輪與B輪整體融資,并正在以150億元的估值接洽新一輪融資。
這是近年創投圈的現象級項目。公司身后站著一位90后——創始人曾是華為“天才少年”、坐擁270萬粉絲的B站up主稚暉君彭志輝,他的搭檔是上海交大教授閆維新。
這也讓人不禁想到另一位90后創始人——王興興,隨著他們站上新一輪全球科技競賽的舞臺中央,具身智能正在拉開真正的時代序幕。
90后聯手大牛,“必須再快一點”
智元機器人,離不開背后的稚暉君和閆維新教授。
稚暉君,原名彭志輝,1993年生于江西吉安,早年間因為父母工作調動去到廣東生活。根據公開信息可以勾勒他的童年印象:從小話不多,常常以一款只有32兆內存的GAMEBOY掌機為玩伴。
2015年,彭志輝從電子科技大學畢業,繼續在本校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讀研。期間,他展現出了強大的動手能力,并通過拍視頻為人熟知:2017年,他在B站發布了11段視頻,“機器人”從那時起就在他的視頻中頻繁出現,包括自平衡機器人、雙足機器人、打乒乓球機器人等。自此,彭志輝成為小有名氣的科技圈KOL。
2018年從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后,彭志輝入職OPPO研究院AI實驗室,擔任算法工程師,在這里他工作了兩年的時間。
真正讓他聲名大噪是在2020年。那時彭志輝經過前后七輪的面試,通過華為的“天才少年計劃”成功入職,成為華為計算產品線昇騰部門的一名算法工程師,主要方向是AI邊緣異構計算領域。年薪百萬,一時風頭無兩。
與此同時,作為知名UP主的稚暉君也在B站擁有越來越多粉絲,被稱為“野生鋼鐵俠”。他在B站上發布了很多自研機器人的視頻,點擊量都高達上百萬,例如3個月自制最小電視、甚至用吃剩下的螃蟹殼打造了一臺可無線控制、可目標追蹤、可激光測距的火星車……如今,稚暉君在B站擁有超過270萬粉絲。
事實上,彭志輝從小就有著一個機器人夢:“如果程序員是數字世界的上帝的話,那親手給機器人以身形,再用AI賦其靈魂,這就是真極客的浪漫啊!”于是,在2022年12月,稚暉君在社交平臺正式宣布自己離開華為,去追求自己夢想和熱愛的事業——2023年2月,智元機器人起航,彭志輝任職首席創新官及人形機器人首席技術官,負責人形機器人產品研發工作。
逐夢之路從上海起航。上海是人工智能發展高地,智元機器人選擇入駐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與彭志輝一同創業的,還有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康養首席科學家、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閆維新。閆維新曾回憶這場創業:“當時我們覺得人形機器人肯定會有大發展,與志輝一拍即合,智元就這樣成立了。”
在具體分工上,閆維新主要負責人形機器人的“身體”,彭志輝則負責人形機器人的“大腦”,任聯合創始人及CTO。在他們看來,2024年是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元年,各家都會把自己的產品進行落地嘗試。
目前的智元機器人以涵蓋遠征、Genie和靈犀三條主打產品線,2025年1月,智元機器人的第1000臺通用具身機器人正式量產下線,刷新行業記錄。而就在這個月,智元發布了首個通用具身基座模型“智元啟元大模型”及靈犀X2,再度引發市場關注。
這是一場有關科技與速度的競賽。
一場融資競賽,騰訊也來了
投資界從知情投資方處獲悉,這是智元機器人在兩年時間里所獲的第7次融資,目前合計完成了大A輪與大B輪。接下來,智元機器人開始以150億估值繼續在創投圈的新征途。
翻看背后投資方——財務股東包括高瓴創投、紅杉中國、藍馳創投、中科創星、百度風投、鼎暉投資、奇績創壇等;產業及國資投資方則涵蓋上海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臨港集團、立景創新、臨港投控集團、上汽創投、軟通動力、臥龍電氣、騰訊、比亞迪、北汽產投、TCL等,陣容豪華。
過去兩年,智元曾掀起了一場融資風暴。印象深刻的是在去年3月,智元機器人新增股東紅杉中國、M31資本、上汽創投。而在2023年12月,智元機器人完成融資,集結了藍馳創投、中科創星、鼎暉投資、長飛基金、C資本、高瓴創投、立景創新、三花控股集團、基石資本、臨港新片區基金和銀杏谷資本等。
其中,長飛基金是上市公司長飛光纖參股子公司,三花控股集團曾設立汽車零部件公司,為特斯拉的供應商,而立景創新是立訊精密的關聯公司。
他們的入局有一個顯而易見的邏輯,智元的機器人可以應用在工業制造領域,而產業投資方則能夠幫助降低機器人生產成本。實際上,在遠征A1的發布會上,智元機器人團隊就曾透露,遠征A1的商業化將首先應用于工業智造領域,他們在和汽車公司、3C制造商接觸。
國內車企也紛紛加入。比亞迪在2023年就已出手,智元機器人成為其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第一筆投資;以及依托上汽集團的上汽創投也來了。車企投資智元機器人的另一個原因或許在于,通過投資來布局人形機器人及其供應鏈,這也是競爭對手特斯拉已經涉足的領域。再者,擁有“大腦”的機器人會以具體任務為導向自我決策,很容易聯想到自動駕駛,二者或許可以相互學習借鑒。
高瓴創投和奇績創壇均是在智元剛剛組隊時就開始支持的種子輪投資人,高瓴創投此前向投資界分享,出手智元時市場上還沒有“具身智能”的概念,直至一半年后這個概念才開始火熱起來。可以說,那時國內創投圈對于機器人行業,還停留在單純地作為硬件來看的階段。但今天,盛況驚人。
90后集結,今年這里繼續爆發
具身智能,正在締造創投圈最火爆的一幕幕。
這里繞不過另一位90后創始人——宇樹科技王興興,大學時就能獨自做出雙足人形機器人,同樣是一名典型的理工科男生。公開信息顯示,從2016年創辦起,宇樹科技至今已經完成至少9輪融資,投資方名單越來越長。
開年至今,王興興風頭強勁。最新的消息是,宇樹科技最新一輪融資正在進行中,估值據悉已接近200億,一位宇樹科技的早期投資方告訴投資界:“真實情況與外界傳言相差并不大。”
兩家當下最為火爆的機器人背后——掌門人王興興與稚暉君都是90后,此外銀河通用王鶴、斯坦德機器人王永錕等也都是90后。放眼望去,90后新一代正在扛起具身智能競賽大旗。
創投圈感受尤為深刻。最近,機器人融資應接不暇——據投資界不完全統計,2025年開年至今,已有維他動力、松延動力、中科第五紀、千訣科技、阿米奧機器人、智平方、逐際動力、星海圖、靈寶CASBOT、自變量機器人、零次方機器人、VLAI未來動力、西湖機器人等眾多具身智能相關公司獲得融資。
這里擠滿了投資人。甚至,投資機構一天落子三家公司——3月19日,同創偉業完成對霞智科技、數字華夏、中科第五紀三家機器人企業的戰略投資。
投資人普遍認為,機器人產業已進入“AI+場景”雙爆發周期,與此同時,“具身智能項目都在搶融資窗口。”
猶記得此前,英偉達黃仁勛多次在演講中預測:“人工智能的下一波浪潮是具身智能。”比黃仁勛更激進的是馬斯克,他聲稱人形機器人普及程度將是汽車的10倍,曾承諾特斯拉將于2025年限量生產旗下人形機器人“擎天柱”,預計生產超過1000臺或數千臺。
說到底,具身智能背后是一場新興產業之爭。但現實也擺在了面前——目前全球范圍內,具身人形機器人都還處于研發階段。要想讓一個機器人去模仿人類進行各種動作和行為,然后進行精確的全身運動控制和泛化的manipulation,“其實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實現科幻電影那一幕,還有一段長長的路要走。但無論如何,新時代的車輪正滾滾向前,我們知道,它終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