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楊
在上海動物園食肉動物展區前,哈爾濱姑娘小王正舉著手機拍攝小老虎“紅糖”的最新營業片段。鏡頭里,這只體重60多斤的“大型金漸層”正趴在水池邊喝水,毛茸茸的耳朵不斷抖動。
周六清晨直飛上海,白天蹲守展區,周日帶著各類文創趕回哈爾濱……曾在成都凌晨五點排隊看熊貓的“初代追星族”小王,如今正上演著升級版的“猛獸追星計劃”。

她笑稱:“這屆年輕人旅游?不,我們是在為情緒價值充電。”看似軟萌的文旅經濟背后,藏著硬核的吸金邏輯:當“可愛”變為剛需,猛獸也能成為吸金密碼。
從“熊貓卷王”到“萌虎鐵粉”
“我到底是來看動物還是搞粉絲運營?”正如小王所說:“去年追熊貓要清晨狂奔,今年看老虎得研究動物行為學。現在連景區導覽圖都像偶像行程表。”在成都,她見識過“頂流熊貓”和花的魔力:粉絲清晨高舉單反只為抓拍“女明星”啃竹子的慵懶瞬間;在哈爾濱虎園,她對著泥坑里打滾的“二埋汰”狂按快門,轉頭就把“野生頂流穿花襖”的冰箱貼帶回家;而上海動物園的孟加拉虎“紅糖”,則用一場“猛虎啃搖椅嚇到炸毛”的戲碼,讓她心甘情愿地說走就走。“以前旅游看風景,現在旅游看動物營業——紅糖站起來擺pose的瞬間,我直接顱內放煙花!”她手機相冊里存著從成都到哈爾濱再到上海的行程單,每張票根都標記著“為可愛充值”的字樣。

這種被網友戲稱為“猛獸追星特種兵”的現象,暴露了當代年輕人的旅行哲學:景點可以復制,但和頂流動物互動的獨家記憶無法量產——畢竟,誰能拒絕一個會啃搖搖椅的“金漸層”呢?
48小時追虎:年輕人的“情感快閃”
“時間就是金錢?不,時間是用來追星的。”小王展示著她的行程表:上海48小時,6小時蹲守紅糖虎,2小時逛周邊快閃店,2小時打卡咖啡館P圖發九宮格,除了休息和吃飯的剩余時間全耗在高鐵和飛機上。
這種“特種兵式追萌”背后,是城市文旅精心設計的“情感鉤子”:哈爾濱虎園把“二埋汰”的泥漿美化為“天然防曬霜”,上海動物園給紅糖定制“猛漢撒嬌”劇本,成都熊貓基地甚至推出“花花同款玩偶”——當動物被迫“996營業”,游客也在為“云養寵”的線下體驗瘋狂買單。

但殘酷的是,假如有一天紅糖長大褪去稚氣,當二埋汰洗凈泥漿變回普通東北虎,那些為萌力奔赴的機票酒店,是否瞬間淪為“沉沒成本”?
可愛易逝,IP永生
站在上海動物園的玻璃前,小王突然指著“禁止使用逗貓棒”的告示笑出聲:“這哪是看老虎,分明是在看城市IP運營的修羅場。”城市的算盤很精明:用動物明星制造短期爆點,用周邊產品延長消費鏈,再用直播和表情包把一次性游客變成“終身粉”。那么當“可愛”成為剛需,城市文旅的護城河究竟在哪里?成都熊貓基地的直播矩陣,找到了“長情陪伴”的情感邏輯——把一次性觀光變成長期情感投資,讓粉絲從游客升級為“云家長”。
畢竟,游客愿意為“動物明星”停留的幾小時,本質上是在為城市的創意買單。“我們追的不是動物,是城市會不會講故事。”小王舉著紅糖徽章,一針見血。
當哈爾濱把“東北虎”變成地域文化符號,當上海讓“都市萌虎”代言城市反差魅力,這場萌寵經濟終局早已注定:誰能把“可愛”熬成“IP永動機”,誰就能用毛茸茸的爪子撕開城市敘事的新維度,讓游客甘心奉上時間、錢包和朋友圈的流量王冠。否則,再猛的獸設,也扛不住下一波“萌力通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