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楊
在祖國最東端的中俄邊境,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交匯處,撫遠市靜靜坐落于此。江水環抱,見證著中俄邊民百年來的貿易往來。如今,這里既有互市貿易區的熱鬧喧囂,中俄客商討價還價的聲音此起彼伏;也有產業園區里機器轟鳴,深加工項目推動經濟轉型的實干場景。撫遠,正以互市貿易為紐帶,以深加工為動力,在寒冷的邊境氣候與火熱的發展機遇中尋找平衡,書寫著邊城經濟的獨特篇章。
從“邊民早市”到“國際貨倉”
20世紀90年代后,黑河、綏芬河、撫遠等地相繼成立了邊民互市貿易區。根據《黑龍江省邊民互市貿易管理規定(暫行)》,中俄參貿人員每人每日在限額內交易的商品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稅。時至今日,邊民互市貿易在這些地區外貿中仍占據著重要位置。
1994年,撫遠曾入選國家級貧困縣,2000年人均GDP不到7000元,落后于黑龍江省的平均水平。到2022年,撫遠人均GDP已達到8.32萬元,超過全省平均水平3萬多元。

互市貿易的“熱”不僅體現在數據上。自2015年互市貿易區啟動以來,這里從零散的民間交易升級為“電商+倉賣+體驗”的復合平臺。跨境物流與電商平臺的融合更讓這里成為東北亞商品的“中轉站”。
2024年9月,跨境電商平臺OZON在東北設立保稅倉,將物流時長大幅縮短,訂單取消率顯著降低。但熱絡背后亦有隱憂——俄羅斯客商砍價愈發熟練,游客“只逛不買”的現象增多,倒逼撫遠從“低價集散”轉向“品牌化運營”。

值得關注的是,互市貿易區的業態正在悄然升級。2024年剛剛開業的米什卡俄羅斯餐廳,以紅菜湯、大列巴等地道俄式美食和充滿俄羅斯風情的裝修,成為互貿區的新地標。食客們在品嘗異國風味的同時,還能直觀感受中俄文化的交融。
俄羅斯海參:跨境貿易中的隱形冠軍
在撫遠的產業版圖中,俄羅斯海參是一條尚未完全顯形的“暗線”。俄羅斯遠東海域的冷水野生海參因肉質緊實、營養豐富,被視為高端滋補品,但受制于捕撈政策與加工技術,其商業化進程緩慢。
海巡撫進口落地深加工項目的啟動,以及東悅福俄羅斯野生海參科普館的建成,釋放出一個信號,即撫遠意圖將海參納入跨境加工體系,結合冷鏈物流與生物技術,開發即食海參、保健品等高附加值產品。
我們看到,這一布局背后清晰的商業邏輯,國內海參市場長期被養殖產品主導,野生俄羅斯海參的稀缺性可形成差異化競爭。

據了解,東悅福俄羅斯野生海參科普館屬公益性質,為撫遠市首家、唯一海參知識科普館,由海巡撫(黑龍江)食品有限公司出資建設,公司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并積極參與,開展進口落地深加工項目建設,加強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推動跨境貿易和投資的發展,是撫遠市政府招商引資項目。
“野生無污染、六排刺、參齡長、肉質厚實富有彈性、蘊含豐富的蛋白質……”東悅福(黑龍江)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強在介紹產品時如數家珍,指尖輕點著展示臺上的海參樣品,目光中透露出對自家產品品質的篤定與驕傲。
上市近一年來,東悅福俄羅斯海參憑借其優良的品質,借助跨境貿易的區位優勢,迅速打開了線下及線上銷售渠道,贏得了廣泛認可,在全國各地俄羅斯國家館、撫遠互市貿易區等線下實體店,以及京東、視頻號等線上商城都保持著強勁的銷售勢頭。
但挑戰同樣嚴峻,中俄質量標準對接、原料供應的穩定性、品牌溢價能力不足等問題,都可能讓這條“黃金賽道”險途叢生。
從“原料搬運”到“價值再造”
過去,邊貿經濟的核心模式是“進口原料、出口初級產品”,利潤主要依賴價差,抗風險能力薄弱。
如今,撫遠通過“接二連三”的產業融合,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價值鏈優勢。
據了解,當地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鱘鰉魚養殖基地,更引入生物科技企業,開發出魚子醬、即食魚膠等高附加值產品。其中,魚子醬加工技術突破了傳統工藝,通過低溫鎖鮮技術保留營養成分,使產品附加值提升5倍以上。“資源+科技”的模式,讓原本只能低價外銷的鱘鰉魚,搖身變為高端餐桌的“黑色黃金”。
在農業領域,蔓越莓產業的轉型更具啟示性。撫遠通過“南果北種”與“北品南銷”的雙向互動,將蔓越莓從單一鮮果銷售拓展至果汁、果醬、保健品等20余個品類。2024年,當地企業與南方食品加工企業合作,開發出添加蔓越莓成分的功能性飲料,借助南方成熟的電商渠道迅速打開市場,使蔓越莓產業附加值提升300%。“原料+加工+品牌”的全鏈條開發,提升了農產品的經濟價值,更構建了抵御市場波動的產業緩沖帶。

更深層的變革在于,撫遠正從“資源搬運工”向“價值定義者”轉型。通過引入先進工藝,當地將俄羅斯進口的野生海參轉化為即食海參、海參肽等深加工產品。這一轉型提升了產品的技術含量,更在中俄跨境產業鏈中占據了高附加值環節。原料經過技術賦能轉化為終端消費品,撫遠不再是簡單的“過道經濟”,而是成為具有產業話語權的“價值樞紐”。從“汗水經濟”到“智慧經濟”的跨越,正是邊城經濟轉型升級的生動寫照。
邊城的“冷思考”
撫遠的崛起,是地緣紅利與政策驅動的結果。但撫遠并未止步。從互市貿易的“人流帶貨”到深加工的“價值沉淀”,從鱘鰉魚到俄羅斯海參,這座邊城正在嘗試用“冷資源”孵化“熱經濟”。
站在中俄合作的前沿,撫遠的轉型軌跡為中國邊境城市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照系。它揭示了邊境經濟從“政策洼地”向“創新高地”躍遷的可能路徑:在標準對接上,需建立中俄跨境產業鏈的質量協同體系,破解技術壁壘;在技術研發上,要依托寒地資源特性,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核心技術競爭力;在品牌營銷上,需跳出“邊貿低價”的固有標簽,通過文化賦能與品質敘事,塑造高附加值的邊境貿易品牌。
若能在這些關鍵領域實現突破,撫遠或將成為中俄邊境經濟帶的“新樣本”,不僅賣商品,更賣標準;不僅賺差價,更賺附加值。從“賺差價”到“創價值”的蛻變,才是邊城經濟最深刻的“冷思考”與最熾熱的發展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