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互聯網保險中介賽道再度掀起波瀾。繼水滴、慧擇等平臺登陸資本市場后,手握“小雨傘保險”品牌的母公司手回集團(Shouhui Tech Limited)第三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試圖叩開港股大門。然而,這家成立十年的保險科技公司,在營收波動、政策調整與內部治理等多重壓力下,能否順利上市仍充滿懸念。
三次遞表背后的執著與壓力
手回集團的上市之路可謂一波三折。自2024年1月首次遞表以來,公司因未通過聆訊而兩度折戟,最終于2025年3月7日第三次更新招股書。根據披露,其聯席保薦人為中金公司與華泰國際,擬發行不超過7744.12萬股普通股。
執著上市的背后,既有業務擴張的資金需求,也與早期投資者的退出壓力密切相關。招股書顯示,手回集團在2015年至2024年間完成了五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歌斐資產、經緯創投等機構。部分協議中約定了“對賭條款”,若公司未能在規定期限內上市,投資者可要求按約定價格回購股份,這直接威脅其現金流穩定性。
業績“過山車”:高增長與盈利難題
財務數據揭示了手回集團的核心矛盾。2022年至2024年,其營收分別為8.06億元、16.34億元、13.87億元,呈現“增長-驟降”的波動趨勢;同期凈利潤則從1.31億元轉為虧損3.56億元、1.36億元。盡管2023年營收同比翻倍,但2024年又下滑15%,主要因長期壽險產品需求萎縮及保險公司傭金率下調。
收入結構單一成為關鍵風險。公司超99%的收入依賴保險交易傭金,而技術服務收入占比不足1%。這一模式與同行相似——水滴、慧擇等平臺的傭金收入占比均超過85%,但過度依賴單一業務使其易受政策與市場波動沖擊。
政策“緊箍咒”與行業洗牌
2023年以來,“報行合一”政策的落地成為保險中介行業的轉折點。該政策要求保險公司申報的定價與實際經營數據一致,嚴格限制傭金費率。手回集團的長期壽險首年傭金率從2023年的31.7%驟降至2024年的21.5%,直接壓縮利潤空間。
與此同時,行業競爭加劇。按2023年總保費計,手回集團在人身險中介市場排名第八,市場份額僅2.9%;在細分領域(長期人身險)雖位居線上中介第二,但7.3%的份額與第一名45.5%的差距懸殊?;ヂ摼W巨頭如螞蟻保、騰訊微保憑借流量優勢持續擠壓中小平臺,而監管趨嚴進一步抬高了合規成本。
內憂外患:管理風波與監管處罰
除了外部挑戰,手回集團的內部治理問題亦不容忽視。2020年,公司因高管“搶公章”事件引發輿論關注,時任董事長徐瀚與CEO光耀的權斗最終以徐瀚離職告終。此外,旗下子公司多次因違規受罰:2022年小雨傘保險因信息披露不充分被罰1萬元;2023年創信保險銷售因三項違規被罰5萬元。這些事件暴露出公司在合規管理與內部控制上的漏洞。
資本市場的耐心與抉擇
盡管風險重重,手回集團仍被部分機構視為潛力標的。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中國在線人身險市場規模將在2028年突破2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9.7%。公司若能通過上市募資優化銷售網絡、提升技術能力,或可增強競爭力。招股書顯示,其計劃將60%的募資用于銷售與研發,剩余部分用于并購與補充流動性。
然而,資本市場的態度趨于謹慎。投資者對“科技含金量”的質疑加劇——手回集團的研發投入占比常年低于4%,而銷售費用占比高達9%-12%。若無法講好“科技賦能”的故事,單純依賴傭金收入的商業模式恐難獲得高估值。
在政策收緊、流量紅利消退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增長與盈利、突圍巨頭競爭,仍是待解難題。即便成功上市,公司仍需應對傭金率下行、業務單一化及內部治理等長期挑戰。對于投資者而言,這既是一場關于行業前景的賭注,亦是對管理層能力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