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藍洞商業 趙衛衛
ATM,阿里+騰訊+小米這個組合,代表著 2025 年以來港股市場重要的科技力量。如今也是 AI 行業三巨頭,成了風向標。
尤其是今年 2 月,阿里最先喊出 3 年投入超過 3800 億用于 AI 基礎設施,而且預計未來三年在云和 AI 的基礎設施投入將超越過去十年的總和,如此大手筆在國內科技巨頭中也是首屈一指。
阿里如此激進,國內科技同行們跟不跟進?如今答案顯現在各家的全年財報上。
騰訊比過去激進,但還是謹慎的節奏。去年四季度,騰訊已經為 AI 服務采購了大量 GPU,AI 相關的資本開支已經拉升到了 390 億元,而后借著 DeepSeek 的東風,騰訊元寶 APP 開始大規模投放,成為了中國 DAU 排名第三的 AI 原生移動應用,而今年,騰訊預計資本支出占收入的低兩位數百分比,如果按照 13%-15% 來計算,那么意味著今年騰訊資本開支在千億規模。
而對于營收和利潤創造歷史新高的小米,今年的 AI 投入也不算低。小米今年的研發費用預計 300 億元,AI 相關的投入約占四分之一,也就是 70 億-80 億的規模,「當然,這是從財務口徑來看。如果從現金流的口徑來看,實際投入是要超過這個數字的。」小米總裁盧偉冰在財報會上說。
押注 AI,ATM 拿出了各自歷史水平最高的籌碼,它們都要找到自己面向未來的船票。而對于普通人來說,2025 年的社交、電商和手機等智能硬件的生活中,一定會體驗到越來越多的 AI 智能,它們能否成為助力生活的一部分?
騰訊,首次披露 AI 路徑
就在騰訊發布 2024 全年財報的當天,騰訊在上海舉辦了數字生態大會城市峰會,這場峰會的預熱信息中,最吸引人的一條是:騰訊首次對外展示 AI 發展路徑。
這場騰訊 AI 峰會可以說主要是為政務、金融、教育等 B 端行業準備的,關鍵詞就是「助力產業提效創新」。
騰訊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 CEO 湯道生提到了幾個案例,包括頭部物流集團 DHL 使用大模型知識引擎,編排了 41 條企業專屬的工作流,用 AI 自動接待客戶;在泰國市場,正大集團旗下零售公司 CP AXTRA,就把主要的零售及批發業務系統,成功遷至騰訊云;廣汽埃安出海中,騰訊云也幫助其部署數字基礎設施,3 個月完成落地。
但對 C 端用戶來說,過去一段時間騰訊的 AI 感知會更強烈一些,不論是微信搜一搜還是騰訊元寶,都在借助 DeepSeek 的調用廣泛深入用戶生活中,元寶 APP 在下載量上一度追趕上了字節跳動的豆包,湯道生將 C 端的 AI 使用關鍵詞定義為「助力大眾美好生活」,給用戶帶來有用、好用的智能體驗。
給 B 端企業以增長,給 C 端需求以普及,可以說是當下騰訊 AI 發展路徑的關鍵。
「推進自研混元大模型的全鏈路」+「擁抱 DeepSeek 等開源大模型」已經構成騰訊 AI 在大模型發展上的基本思路,給客戶選擇自由滿足不同性價比要求,已經成為騰訊在大模型上的一個特色。
除了 DeepSeek 的加持,湯道生展示的騰訊元寶的三大獨特優勢還有:獨家接入微信公眾號優質內容源,支持一鍵導入微信文件,支持上傳騰訊文檔、一鍵導出對話。正是這種優勢的明確,得以讓騰訊開始為元寶 APP 大量投放,騰訊元寶的日活用戶,也在過去一個月時間里增長了 20 倍。
如今 AI 發展路徑已經明確,騰訊以元寶為先鋒的 AI 發展路線,未來可能進化成強大的原生 AI 助手,騰訊總裁劉熾平在財報會上認為,元寶不會是騰訊 AI 唯一的入口,微信、QQ、QQ 瀏覽器等產品中,都會融入 AI 功能,不同產品之間的協同會擴大用戶群。
更重要的是,騰訊已經從 AI 的投入中獲得了確定性的回報,而且越發顯性。
上個季度,騰訊透露過 AI 相關收入占比在 10% 左右,雖然相比美國云廠商來說并不高,但這個季度,騰訊廣告收入同比增長 20% 到 1214 億元,主要來自于視頻號、小程序和微信搜一搜的廣告增長,增速遠超行業平均水平,而 AI 在其中的驅動作用功不可沒。
通過廣告而不是訂閱模式來變現,是中國科技巨頭區別于歐美科技巨頭在 AI 發展路線上的區別,騰訊示范的路徑是,AI 搜索的速度快了,質量更高了,自然帶來更高的廣告變現,游戲的生命周期也拉長了。
這也是騰訊今年在 AI 的資本支出達千億規模的原因之一。過去一年,騰訊 AI 相關的研發投入為 707 億元,資本開支更是突破了 767 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占總營收的 11.6%,今年騰訊「為 AI 發電」的資本支出,將沿著這一水平繼續推進。
小米,超 75 億砸向 AI
對于小米而言,2024 年業績電話會上,更受關心的是火熱的汽車業務,其次才是 AI。
但 AI 是小米不能輸的一戰,在小米汽車、智能手機、智能家電的產品中,AI 的落地都是通過與小米澎湃 OS 2 深度融合來實現的,目的是賦能「人車家全生態」的戰略,提升用戶的智能化體驗,而在小米集團內部,AI 也在為生產、銷售和客服等場景提效。
從資本開支上看,小米過去一年的開支是 105 億元,其中手機和 AIoT 部分是 64 億元,而汽車部分是 41 億元,這部分支出相比 2023 年的增量,就在于汽車和 AI 業務相關,而 2025 年的資本支出繼續增長,增量同樣是為了汽車和 AI 業務,但小米財報會上沒有透露具體數字。
而從研發費用上看,今年小米研發費 300 億元,比 2024 年增長了 59 億元,增速保持平穩。小米總裁盧偉冰在財報會上提到的數據是,300 億元的整體研發費用中,AI 投入大約會占比四分之一。也就是說,小米為 AI 投入的研發費用大致在 70 億-80 億元的規模。
「如果從現金流的口徑來看,實際投入是要超過這個數字的。」在盧偉冰看來,小米為 AI 方面的投入是很大的,小米生態中三個核心技術分別是 AI、OS 和芯片。
盧偉冰比較滿意的小米 AI 布局,要算得上去年年末發布的「超級小愛」AI 助手,他在財報會上兩次提到「超級小愛」的用戶口碑,用戶使用頻率比較高,解決了此前不能連續回答的諸多痛點,未來在汽車的智能座艙中也會發揮重要作用。
但相比其他國產手機廠商,小米 AI 上的能力并不突出,仍處于打造基礎設施和夯實技術的階段。
尤其在手機端,目前即便是蘋果也面臨尷尬的局面,備受期待的 Apple Intelligence 中有關 Siri 的新功能被無限期推遲,AI 負責人也被撤換。對于小米手機的 AI OS 能力,盧偉冰承認目前距離真正的 AI OS 還有一定距離,可能需要 2-3 年的時間,手機上的 AI 功能在使用,但用戶粘性沒有達到預期。
相比小米手機,小米汽車上的 AI 體驗或許更早實現,畢竟智能駕駛是最前沿和近變現的 AI 技術。
按照雷軍的規劃,小米汽車要在 2025 年推出全場景智能駕駛功能,涵蓋高速、城市道路和泊車場景,爭取進入 L3 階段,小米也要在智駕領域三年內投資超 60 億元。目前最新的進展是,2 月份小米汽車已經開啟了端到端全場景智能駕駛功能全量推送,車企之間 L3 級別的競爭,已經在從量到質的道路上了。
阿里,AI 不能輸
3800 億的 AI 投入目標提出一個月之后,阿里巴巴 CEO 吳泳銘主張在阿里現有業務中,全面實現「AI 化」。
具體而言,就是今年阿里所有業務部門的績效,將通過如何利用 AI 促進增長來評估。而淘寶、天貓等核心電商部門,正在與阿里云的通義千問工程師合作,共同開發提高效率和用戶體驗的功能。甚至有知情人士透露,今年會推出一系列 AI 原生應用,他們相信很快會出現一個比抖音更受歡迎的殺手級 AI 應用。
阿里在 AI 上的強考核多合作提出的同一天,字節跳動也開始了 AI 戰略上的變化,強調內部的放權與協作。
Seed 是字節跳動的大模型部門,此前一直由朱文佳負責。今年 2 月前谷歌 DeepMind 副總裁吳永輝加入字節跳動后,他開始負責大模型基礎研究的 Seed Edge 團隊,朱文佳與吳永輝二人平級。
在 Seed 內部全員會上,Seed Edge 團隊開始變得更重要,提出暫緩對 Seed Edge 團隊的季度 OKR 和半年業績考核,提供充足算力,擴大內部信息共享權限,提升跨團隊協作等等一系列舉措。
這一變化背后的核心,還是 DeepSeek 火爆帶給字節跳動的啟示:做比預訓練和大模型迭代更?期、更基礎的 AGI 前沿研究,瞄準 AI 的下一代范式,而不是一個產品的 DAU。
國內科技巨頭中,唯一能跟阿里在 AI 投入上相抗衡的,只有字節跳動。
此前有外媒報道,字節跳動在 2025 年投入 AI 基礎設施建設的費用超過 200 億美元(折合 1500 億人民幣),其中為 2025 年購買 AI 芯片準備了 400 億人民幣,是 2024 年支出的兩倍,另計劃在海外投資約 68 億美元。字節跳動隨后否認了這一報道。
如同字節把豆包 APP 打造成國民級 AI 應用一樣,近期夸克動作頻頻,也成了阿里在 AI 應用上的明星產品。
新夸克最新的定義是「AI 超級框」,將 AI 對話、深度思考、深度搜索、深度研究、深度執行整合到一起,以一個極簡的「AI 超級框」,滿足用戶所有需求,而且未來阿里通義千問模型的最新成果,第一站都會接入夸克。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群總裁吳嘉也成為夸克 CEO,此舉也被認為是該業務戰略地位的提升。
夸克是阿里 AI 進攻最明顯的產品一線,而背后的資本投入、人才爭奪、范式創新等一系列布局,都將在阿里與字節跳動的對決中逐漸展開,這將成為2025 年中國 AI 行業最重要的一個競爭格局。
這一戰阿里不能輸,畢竟蔡崇信說了,「如果不能跟上 AI 每天帶來的持續而驚人的進步,我們就會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