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孫藝真
3月21日晚間,滬深交易所發布《以上市公司質量為導向的保薦機構執業質量評價實施辦法(試行)(2025年修訂)》。
監管部門持續完善保薦機構執業質量評價體系,引導投行以上市公司質量為導向、以可投性為導向執業展業。
“新上市公司業績變臉市場影響惡劣,嚴重影響投資者權益?!鄙辖凰谛抻喺f明中強調。滬深交易所表示,完善以上市公司質量為導向的保薦機構執業質量評價體系,督促保薦機構提高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并上市保薦項目質量,以可投性為導向執業展業。
滬深交易所此次主要修訂內容分為四方面:
一是增設“業績下滑調整”指標,此次修訂在“成長能力”指標中增設“業績下滑調整”子指標。該子指標為扣分指標,上市公司營業收入或扣非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超過50%的,該公司當年上市公司質量部分得分扣5分。
二是調整部分指標賦值方式,例如,將“現金分紅比例”指標調整為按分紅比例在同行業可比公司中的排名賦值,提高指標得分區分度。
三是優化評價結果為A類的條件,增加“評價結果為A類的保薦機構,原則上評價年度納入上市公司質量評價范圍的保薦上市項目數量不低于3家”的規定,以增加保薦上市的公司數量,客觀衡量保薦機構整體執業情況。
四是完善評價結果運用,刪除“保薦機構連續3次評價結果為A類的,原則上不開展非問題導向類現場督導”的規定,以建立中介機構常態化滾動式現場監管機制。
“從展業情況來看,項目被被檢查、督導的概率大增,而且有常態化趨勢。”有受訪投行人士表示,“總體來說,修訂體現了監管對發行人及保薦機構的治理和內控保持高度關注,倒逼保薦機構回歸專業性和獨立性,從嚴監管企業發行上市活動,壓緊壓實發行監管全鏈條各方責任,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另外,評價體系通過新增“業績下滑調整”扣分量化指標,能夠動態監測保薦機構表現。”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修訂是資本市場從“融資市”向“投資市”轉型的關鍵一環,通過制度約束引導上市公司和中介機構回歸價值創造本源,最終實現投資者、企業、市場的三方共贏。對市場的利好影響則體現在上市公司質量提升,減少“帶病上市”現象,增強投資者信心;優化資源配置,推動資源向優質企業傾斜,支持實體經濟;強化市場約束,提升市場透明度和公信力,促進市場健康發展。
“評價機制細化也能夠促進投行加強行業研究、估值定價及投資者溝通能力。投行需建立更嚴格的內控標準,對發行人財務真實性、合規性進行嚴格的前置審查,避免因上市后業績問題等情況導致評價扣分?!鄙鲜鰳I內人士指出。
事實上,近年來,監管部門、中證協對券商投行相關評價體系已進行過多次修訂完善,評價體系不斷完善并引入上市后業績變臉率、項目撤否率等動態指標,推動投行進一步壓實“看門人”責任,強化源頭治理。
具體來看,滬深交易所自2023年7月聯合發布 《以上市公司質量為導向的保薦機構執業質量評價實施辦法(試行)》 以來,已完成2023年度、2024年度兩次試評價;去年8月,中證協完善投行負面評價公示機制,要求各保薦機構報送滬深北交易所各板塊實施注冊制以來的具體保薦撤否項目及基本信息;去年9月,中證協再度出手修訂了《證券公司投行業務質量評價辦法》并向行業征求意見,并新增“新股估值定價能力”專項評價指標。
從最新評價結果來看,根據中證協最新公布的2024年券商投行業務質量評價結果,96家券商中,11家券商投行業務獲評A類、B類66家、C類19家;而根據上交所去年末向保薦機構發布的發行上市審核動態,2023年度保薦機構執業質量評價中,6家保薦機構劃分為A類、20家保薦機構劃分為B類、8家保薦機構劃分為C類,其余69家保薦機構因相關年度無保薦上市公司或者無進入審核注冊環節的首發項目劃分為N類。
田利輝表示,投行執業質量評價辦法不斷完善,對券商投行有壓實責任、引導業務轉型、提升專業能力和加劇競爭分化四大影響。“明確扣分標準,促使券商投行更加注重項目質量和合規性,避免因項目問題被處罰;新增專項指標,引導投行聚焦國家戰略和科技創新,推動業務向高質量方向發展;強化新股定價等能力要求,促使投行提升專業水平,減少新股破發等現象;評價結果與分類評價掛鉤,促使券商投行提升綜合能力,推動行業優勝劣汰?!彼赋?/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