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野馬財經 劉俊群
編輯丨劉欽文
AI大浪潮下,一場人才的遷移戰正在展開。
據“新浪科技”近日報道,和月之暗面齊名、估值高達200億元的“大模型六小虎之一”百川智能,其聯合創始人焦可已離職,另一位聯合創始人陳煒鵬也正在辦理離職手續,兩人未來或將在AI領域創業,目前正在尋求融資。
不僅如此,百川智能商業合伙人兼金融事業群總裁鄧江,雖未正式官宣,但也已離開,下一步他或許也要投身一家大模型創業公司。
這波高管出走早有端倪。早在2024年12月,百川智能聯合創始人、商業化負責人洪濤便已離職。
短短4個月,3位聯創及1位合伙級高管相繼出走。在職場社交平臺脈脈上,有網友犀利評論道,核心團隊帶著經驗自立門戶,這到底是“內部孵化”還是“資源分流”?兩位聯合創始人離職后的創業項目與百川現有業務有所重合,未來競爭還是合作?
曾并肩作戰、共同創業的“老搭檔”們,如今卻紛紛選擇離開。有人奔赴AI創業浪潮,有人另尋新東家。曾經的“天才少年”王小川,如今身邊還剩下誰?
聯創離職“另起爐灶”,業務會否“撞車”?
2023年4月,搜狗創始人王小川發布一篇《百川智能,共赴山海》文章,宣布創建“百川智能”,一家研發并提供通用人工智能服務的中國公司。
文章中,王小川提到,“我最動心的是,能和一群有理想的人,用極致的技術驅動創造出顛覆性的智能產品。這一次,百川智能將借助語言AI的突破,構建中國最好的大模型底座,并在搜索、多模態、教育、醫療等方面增強,幫助大眾輕松、普惠的獲取世界知識和專業服務。”
據王小川透露,其籌建百川智能不到兩個月,已有多位技術合伙人和領軍人物的加入,到2023年4月底將會有近50人規模的精英團隊。
官網顯示,這些精英團隊由來自搜狗、百度、華為、微軟、字節、騰訊等知名科技公司的AI頂尖人才組成。百川智能成立不到100天,便發布了Baichuan-7B、Baichuan-13B兩款開源可免費商用的中文大模型,且在多個權威評測榜單均名列前茅,下載量突破百萬。
精英團隊+技術人才的配置,讓百川智能迅速獲得多輪融資。
據“天眼查”顯示,百川智能公司成立之初便獲得了5000萬美元的天使輪融資。2023年10月完成3億美元的A1輪戰略融資后,2024年7月又宣布完成A輪融資,總融資金額達到50億元人民幣。目前,百川智能正以200億元的估值籌備B輪融資。
投資方不僅包括阿里、騰訊、小米等互聯網巨頭,還有多家國資背景的投資機構。百川智能也因此被稱為國內“大模型六小虎”之一,它與智譜、MiniMax、月之暗面、零一萬物、階躍星辰齊名。
其中,百川智能的投資方心資本創始合伙人韓彥曾表示:“百川智能在團隊組建、產品技術、融資能力、產業資源和商業落地上均顯示出了出類拔萃的能力。”
然而,從成立到爆紅短短不到兩年時間,曾經蜂擁而至到王小川身邊的人,如今正在一一離開。
目前,三位聯合創始人相繼離職,其中兩位——陳煒鵬與洪濤,還是王小川在搜狗的“舊部”。
另一位離職的焦可,主要負責百川智能的互聯網業務。他畢業于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后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攻讀碩士,與王小川是清華校友。
焦可的職業生涯始于百度,曾主管MP3、視頻搜索、地圖搜索等產品,并負責網頁搜索等產品的市場與運營。此后,他在趕集網、馬可波羅、智融集團等公司擔任高管,積累了豐富的產品和商業化經驗。
天眼查信息顯示,百川智能的股權結構中,王小川持股76.43%,聯合創始人茹立云持股0.77%,焦可同樣位列持股名單,持股比例為0.2%。焦可首次持股日期為2023年7月,這表明從百川智能創立初期,他便已加入,是公司創業元老之一。
圖源:天眼查
另一位聯合創始人陳煒鵬,在百川智能主要負責大語言模型技術,目前仍在辦理離職手續。他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是王小川在搜狗時期的“老搭檔”,曾擔任搜狗搜索研發總經理,負責通用搜索、垂直搜索和推薦系統的研發。
搜狗被騰訊收購后,陳煒鵬加入Soul母公司,擔任技術VP,推動內容理解、推薦算法及AIGC技術在社交產品中的落地。在搜索引擎和社交推薦領域,他都具備深厚的技術積累。
兩位聯合創始人離職后,雙雙投身AI創業。據“新浪科技”報道,焦可已在AI語音方向創業,并積極尋求融資,而陳煒鵬則選擇AI編程(AICoding)作為賽道,同樣在接觸投資人。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創業方向與百川智能業務有重合之處。
焦可的AI語音創業,涉及語音識別、語音合成等技術,而百川智能的“百小應”同樣具備智能語音交互能力,并在多模態模型上發力。這意味著,焦可的創業項目可能在語音交互應用上與百川形成直接競爭。
陳煒鵬的AI編程方向,則與百川智能的底層大模型研發能力有所重疊。百川智能在模型研發及迭代過程中,也需要大量編程技術來優化算法、搭建架構等。
在職場社交平臺脈脈上,網友評論道:“焦可搞AI語音,陳煒鵬玩AI編程,都是技術門檻高但變現難的賽道。百川剛拿完50億A輪融資,轉頭核心團隊就帶著經驗自立門戶,投資人心里怕是萬馬奔騰,這到底是“內部孵化”還是“資源分流”?
該網友繼續表示,更扎心的是,兩人創業項目與百川現有業務高度重合,未來競爭還是合作?劇本都不敢這么寫!
圖源:脈脈
此外,金融ToB業務的負責人、百川智能商業合伙人兼金融事業群總裁鄧江,雖未正式官宣離職,但其脈脈信息已更新為“前百川智能副總裁”。
圖源:脈脈
而在焦可和陳煒鵬被曝離職之前,百川智能的商業化負責人洪濤便已出走。百川智能官方曾對此回應:“洪濤因個人原因已從公司離職。在公司創立初期,他快速搭建了商業化團隊,為公司發展奠定了基礎。我們非常感謝他的付出和貢獻。”
洪濤是王小川的老“戰友”,清華大學畢業,曾任職康佳、雅虎,2005年加入搜狗,擔任首席營銷官(CMO),帶領搜狗廣告收入躍居行業前六,與王小川、前搜狗COO茹立云、前搜狗CTO楊洪濤并稱為“搜狗四大天王”。
據“財經網”報道,2024年2月,洪濤在一場社區活動上曾表示,他更關注商業化的成本壓力:“一年下來苦哈哈做各種私有化項目,到底掙多少錢,其實內心沒把握。”
截至目前,百川智能官方尚未對其他人事變動作出進一步回應。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表示,百川智能在短時間內出現多名核心人物離職的情況是較為罕見的,這種人員變動頻率在行業內屬于較高水平。不過,考慮到人工智能行業競爭激烈、技術迭代迅速,企業戰略調整和業務轉型過程中,出現一定程度的人員流動也是正常的。
個人抉擇還是戰略調整的“被動選擇”?
從上述離職或正在辦理離職的高管來看,他們的職責涵蓋互聯網業務、大語言模型技術、商業化以及金融ToB業務,幾乎涉及百川智能的核心運營層面。
而這一波高管出走的背后,既有個人選擇,也與百川智能的戰略調整息息相關。柏文喜表示,“百川智能的業務調整是導致高管離職的重要原因之一。”
據新媒體“智能涌現”報道,百川智能最初依靠四大業務組運轉:產研、通用、B端、醫療。
圖源:智能涌現公眾號
自成立以來,公司戰略經歷了多次調整——從模型研發及金融、教育行業的B端落地,到試水C端產品和多模態模型,再到重點發力醫療,同時推進B端商業化,最終全面裁撤B端業務,專注醫療方向。
業務重心的不斷變化,使得部分高管的崗位價值被削弱。
先看百川智能ToB團隊的變化。在百川智能內部,ToB業務曾被視為公司的重要盈利來源之一。B端組自公司成立之初便存在,主要面向金融領域,由前中關村科金副總裁鄧江帶隊,并直接向茹立云匯報。
但2025年2月19日,百川智能ToB業務團隊的PE團隊(提示詞工程團隊),被調至統管算法團隊的產研組。
這一調整,被不少員工視為B端業務收縮的前兆。據“智能涌現”報道,PE組在百川內部是業務需求、算法和工程之間的橋梁,自成立以來一直隸屬于B端組,如今被并入產研組,意味著B端業務的重要性被進一步削弱。
短短兩周后,2025年3月3日,百川智能徹底裁撤了主要負責金融ToB業務的B端組,組內員工當天簽署離職協議。據新媒體“職場Bonus”報道,此次調整涉及約40人。
當天下午,百川智能聯合創始人茹立云向員工解釋裁撤B端業務的原因:公司要聚焦醫療。
此次離職的鄧江,正是金融ToB業務的負責人。
除了商業化路線的調整,百川智能在基礎模型訓練上的策略也發生了變化。
2023年,創立之初的百川智能推進基礎模型研發,短短半年時間便開源了Baichuan-7B,又開源了Baichuan-13B。
但2024年,據“智能涌現”報道稱,公司已經停止預訓練新的超大規模通用大模型,且把精力放在醫療垂類大模型上。
需要說明的是,轉向醫療意味著更多的卡和算力資源將用于訓練新的醫療模型,而彼時公司仍在進行金融大模型的研發工作,導致2024年年中基礎大模型的訓練幾乎停滯。
加上2025年春節后,DeepSeek的崛起,王小川開始重新思考基礎模型的價值。據“職場Bonus”援引業內人士的觀點稱“彼時王小川突然不知道做模型有什么意義了。”
DeepSeek主打開源,使得大模型的技術壁壘進一步降低,許多閉源自研模型在ToB市場上的價值被削弱,百川也未能幸免。王小川認為,基礎模型的訓練不需要投入太多成本,并判斷百川在半年內難以追趕DeepSeek,因此選擇暫停。
但這一決策在公司內部引發了不小的分歧。“職場Bonus”援引公司內部人士觀點稱,技術負責人(陳煒鵬)不認同這種做法,這也是促使技術負責人離職的重要原因。
據“新浪科技”報道,陳煒鵬已主動提出了離職,目前正等待百川智能內部放行。
知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陳煒鵬可能認為持續投入基礎模型研發對于公司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而王小川可能出于成本控制、更快實現商業化或其他考慮,決定將資源集中在醫療垂類。
北山常成基金投研院執行院長王兆江則指出,通用模型的競爭力主要取決于訓練成本,如果成本過高,功能性價比又不如競品,且市場推廣效率跟不上,就不能形成有效競爭力,很容易被對手打敗。百川在超大通用模型訓練上及時止損,轉而進入垂類方向研究,未必是一個錯誤選擇。
盡管經歷了人事動蕩,百川智能仍堅持在醫療AI賽道上大舉推進。在與新媒體“晚點LatePost”的對話中,王小川透露,2025年第一季度,百川的AI兒科醫生將在北京兒童醫院正式上崗,每個海淀居民都將擁有一個“AI醫生助理”。
對百川智能影響幾何?
百川智能的三位聯合創始人相繼離職,給公司帶來的震動逐漸顯現。
從技術角度來看,“對于陳煒鵬的離職,如果百川智能新招技術負責人,招聘及適應過程可能會對公司的技術研發業務產生多方面的影響。”柏文喜表示。
柏文喜認為,招聘新負責人本身就需要時間,此外,新負責人還需要適應公司業務和技術架構。短期內,技術研發的進度可能會出現一定的停滯,甚至放緩。而長期來看,雖然新負責人有可能帶來新的管理思路和創新能力,但如果與現有團隊磨合不佳,可能會引發內部矛盾,從而影響研發的穩定性和效率。
據“新浪科技”報道,離職的陳煒鵬管理著百川超過一半的研發人員。
“技術領導的離職必然會對現有研發團隊的士氣產生不小的影響,特別是一些直接向陳煒鵬匯報的骨干成員,可能會因為公司未來發展方向的不確定性而開始考慮自己的職業規劃。”宋清輝表示。
更重要的是,兩位聯合創始人的離職并非簡單的職業跳槽,而是選擇直接進入AI創業賽道。
宋清輝指出,如果是“內部孵化”,通常會有明確的合作協議和利益分配機制,并且創業方向應該與母公司形成互補,而不是直接競爭。現如今,兩位創始人選擇進入與百川智能業務類似的領域,這種情況顯然不同尋常,可能意味著百川智能不僅面臨人才流失,還要面對來自同一市場的直接競爭。
“這種變化對百川智能而言,負面影響顯而易見。人才流失、技術經驗流失、投資者信心下降,這些因素無疑會對公司未來的發展造成嚴重挑戰。”他表示。
與此同時,百川智能所處的賽道競爭也愈加激烈。
世界經濟論壇《人工智能驅動健康的未來:引領潮流》報告顯示,2024-2032年,AI醫療市場預計年增長43%,規模有望達3.58萬億元。
在此背景下,眾多企業紛紛布局,搶占市場。
“互聯網巨頭”百度依托大健康領域的數據沉淀與先進數字技術,2023年9月便推出產業級醫療大模型——靈醫大模型,并在2024年4月通過網信辦備案。2023年10月,商湯也發布升級版醫療健康大語言模型“大醫”。2025年3月,華為組建醫療衛生軍團,強勢入局醫療大模型臨床落地。
對于百川智能來說,在醫療領域有不少重量級對手,未來的市場格局將變得更加復雜。
商業世界風云變幻,沒有長盛不衰的贏家,也不存在永恒不變的優勢。正如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喧囂過后,資本市場始終遵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鐵律。
你怎么看百川智能4位高管相繼離職?評論區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