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楊
在東北振興的版圖上,黑龍江的縣域經濟正站在新舊動能轉換的十字路口。3月17日,黑龍江省政府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縣域經濟發展突破年行動方案》,不僅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注入新動能,更釋放出用“特色牌”破解同質化困局的強烈信號。
“千縣一面”困局下的破冰嘗試
黑龍江的縣域經濟曾長期受困于“資源依賴癥”和產業趨同化。2025年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當前全省僅有28個縣(市)地區生產總值超百億元,部分資源型縣市面臨“煤竭城衰”“林枯縣困”的窘境。這種“一產獨大、二產薄弱、三產滯后”的結構性問題,在東北寒地經濟的特殊背景下尤為凸顯。
以傳統農業縣為例,五常大米雖享譽全國,但精深加工率不足30%,品牌溢價尚未完全釋放;伊春的森林旅游雖資源豐富,卻受限于季節性短板和配套設施不足。
此次行動方案提出的“工業大縣、農業強縣、旅游名縣”立體定位,本質上是將縣域從“小而全”的跟隨者轉變為“專而精”的領跑者。例如,漠河市借力極光旅游打造寒地經濟IP,僅2024年11月1日至2025年2月10日就實現游客接待量109.31萬人次,同比增長46.29%。
這些實踐表明,找準“一縣一業”的主攻方向,才能把“冰天雪地”“黑土沃野”轉化為真金白銀。
政策工具箱里的“精準灌溉”
方案中“政策組合拳”的設計,暗含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治理思維升級。
2025年新出臺的9項水產專項政策頗具代表性:通過良種補貼、冷鏈物流建設、品牌獎補等全產業鏈支持,預計帶動冷水魚產業規模三年內翻番至80億元。這種“省級統籌+市縣落地”的模式,既避免縣市各自為戰的資源浪費,又通過“先建后補”機制倒逼項目實效。
在哈爾濱周邊,“總部經濟+衛星城鎮”的模式正悄然興起。賓西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承接省會產業轉移,已形成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兩大百億級產業集群。而在中俄邊境的綏芬河,跨境電商交易額突破200億元,黑木耳、蜂蜜等特色產品通過中歐班列遠銷歐洲,演繹著“買俄貨,賣全國”的故事。
城鄉融合催生“新增長極”
縣域經濟的突圍,本質上是一場城鄉關系的重構——新型工業化筑巢引鳳、農業現代化提質增效、城鎮化補齊公共服務短板,破解“城市虹吸”。
在齊齊哈爾,中國一重的超級漿態床鍛焊加氫反應器代表著重型裝備制造的世界高度;在大慶,頁巖油年產量翻番推動能源產業轉型升級。這些傳統工業重鎮的轉身,印證著“企業出題、科研解題、市場閱卷”的創新路徑。
更令人振奮的是,數字經濟正在重塑縣域發展邏輯。中國移動哈爾濱萬卡智算中心的建成,讓海倫市仁東村通過直播帶貨實現人均收入2.1萬元;2024年1月至11月,綏芬河市跨境電商貿易額完成21.5億元的背后,是數字清關系統將通關時間從3天壓縮至1天的暢通。
這些“數字+產業”的生動實踐,為農業大省的轉型提供了新范式。
破局之路仍需跨越三重門
盡管藍圖已繪,挑戰依然清晰可見——財政轉移支付機制如何平衡“輸血”與“造血”?特色產業如何抵御市場波動?怎樣在生態保護中培育新動能?
答案或許藏在“三基地一屏障一高低”的戰略定位中:建設現代化大農業基地,筑牢國家糧食安全防線;打造向北開放高地,激活沿邊經濟潛力;培育冰雪經濟、生態旅游等新增長極,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當克山縣的馬鈴薯從田間走向實驗室,當冰雕節慶嫁接數字文旅,這片黑土地正在證明:找準差異化賽道,縣域經濟不是負擔,而是孕育新質生產力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