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徐魯青
界面新聞編輯 | 姜妍
《漪》

大方/鏡像·中信出版社 2025-3
1992年出生的杜梨有兩個身份,一個是頤和園打工人,一個是青年作家。她在頤和園檢票、守閣、消毒、拍照、維持秩序,工作快五年,把園內所見所聞寫進了散文集《春祺夏安》中。這本書是散文集之后,她又寫作的七個現實與魔幻交織的短篇故事。
書中那些看似普通的都市人物——面臨生育焦慮的建筑師、家暴受害者、失獨夫婦、北漂說唱歌手——如同現代社會的螺絲釘,渺小卻有著獨特的螺紋與磨痕。他們在生活的湖面投下石子,激起一圈圈不同的漣漪:或以荒誕對抗焦慮,或拒絕與創傷和解,或練習與痛苦共生。在當代都市生活的混沌與困惑中,這本書試圖描寫一些或許瞬間即逝,卻明亮的"泊松亮斑"。
《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5-3
羅蘭·巴特曾指出,敘事廣泛存在于"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小說、史詩、歷史、悲劇、正劇、喜劇、啞劇、圖畫、玻璃彩繪、電影、連環漫畫、社會新聞、交談之中"。繼羅蘭·巴特之后,在推動文學研究方面,熱奈特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是20世紀60年代“新批評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敘事話語》是他的一部代表作品。
這本書中,熱奈特以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為分析對象,建立了一套文本分析工具,也突出了普魯斯特敘事中一直未引起評論界重視的問題。在書中,他回應了國際學界對前作《敘事話語》的批評,修正了原有論點,也提出了一系列敘事學的新問題和方向。
《在工作中迷失:逃離資本主義》

新行思·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5-3
“星期一的早晨,始于一聲嘆息。”
在當代社會,關于工作的傳統假設正在崩塌。埃塞克斯大學哲學講師阿梅利亞·霍爾根認為,努力不一定帶來滿足,摸魚可能有點道理。她提出三個核心問題:什么是工作?它如何傷害我們?面對支撐工作的謊言,我們能做些什么?
努力工作不再能夠保證一個安全、高薪的未來;工作遠不是通往財富和成就的途徑,而是意味著不穩定、焦慮和疏遠。霍爾根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日常勞動經驗,解析了"工作"的語義分層:從廣義的"耗費精力"到狹義的"有償勞動"。她指出,同一活動可能既是工作也不是工作——在別人家擦地板收費是工作,在自己家中則不被視為工作;在Instagram上發內容可能是休閑,也可能是網紅的職業活動。書中還討論了"休息"作為一種對工作的抵抗形式,以及團結合作對改變工作條件的重要性。
《高齡海嘯 : 日本養老觀察》

萬川·中國工人出版社 2025-2
日本已成為全球老齡化的"試驗場",面對高齡化率超過31%的社會現實,養老產業專家川口彰俊與凌云合著了這本書。川口介紹了日本養老介護的歷史、介護保險制度、以及作為工作十年的養老院院長,在介護現場看到的現狀。
書中以富山縣為例,展示了超高齡社會的日常困境:八九十歲老人仍需駕車出行,高齡司機事故頻發;養老設施雖有"社區巴士"等服務,卻杯水車薪。更關鍵的是,日本政府早在三四十年前就意識到少子化問題,卻遲遲未采取有效對策,導致勞動年齡人口自1995年達到頂峰后持續下降,預計到2050年將比2021年減少近三成。確保護工人數也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厚生勞動省估算,2023年護工缺口為22萬人,2040年,缺口達69萬人。 這不僅是一本關于日本養老的觀察筆記,更是中國即將面對的現實鏡鑒。
《真愛遺事 : 中國現代愛情觀的形成》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5-3
在中國,到1931年才第一次有“愛情”這個詞條。歷史學者潘翎在《真愛遺事》里,勾勒出一幅從明末到民國的中國愛情觀變遷圖景。書中梳理了前現代與現代愛情觀的連接點:《牡丹亭》、《浮生六記》、魯迅譯介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征》,以及徐志摩追摹艾倫·凱"靈肉一致"的浪漫主義,如何為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了重構情感倫理的工具。
在潘翎筆下,民國文人群體成為愛情觀念的實驗者。愛情不僅是私人領域的革命,更成為啟蒙話語與國族想象的角力場。《新青年》上的離婚聲明、公園石碑上的自由婚約,無不印證私人情感如何被賦予歷史使命。如今,當我們討論彩禮爭議、離婚冷靜期、親密關系異化等問題時,潘翎筆下的"遺事"或許能提供理解當代愛情的歷史坐標。
《驢子醫生和它的朋友們》

方寸(The Unique World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5-1
與動物共生是人類世代相傳的體驗。作為人類不說話的朋友,動物能直接、即時地表達它們的情感,無偏見、無條件地給出它們的愛。書中記錄了多個實際案例:驢子不會取悅別人,不會盲目跟隨,它會決定自己要走的路。在驢子中發現自我,有著重要的療愈作用。山羊可以幫助一個因父母分離而沮喪的孩子重新快樂起來。抑郁的人在活潑的狗面前有機會敞開心扉。
在雷納·沃爾法特博士與貝蒂娜·穆茨勒的Ani.Motion弗賴堡動物輔助心理治療研究所,驢子、貓、狗、綿羊、雞、牛和迷你豬都是重要的“動物輔助治療師”。動物輔助治療的效果并非源于神秘的"第七感",而是基于動物與人類在漫長共同進化中形成的神經系統、生理和激素系統相互作用。在與動物的相處中,人類可以獲得許多寶貴的東西,比如無條件的愛、接納和理解。
《中國繪畫:元至清》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3
藝術史家巫鴻認為,"以獨立畫家為綱的敘事方法延續了傳統畫史的局限。"他寫作的這本書嘗試跳出以往畫史寫作模式,涵蓋元、明、清六百余年的繪畫發展歷程,關注媒材發展、畫派分化與地域互動,將個體畫家置于整體藝術潮流背景下考察。
書中分析了文人畫如何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據主導地位,以及"詩、書、畫、印"結合的形式如何成為傳統繪畫的典型表現,通過對明代"浙派"與"吳派"的梳理,呈現了不同畫派間的交流與發展。與傳統畫史不同,巫鴻也將女性畫家與非文人畫家納入研究視野,分析文人畫、宮廷繪畫與商業繪畫之間的關系等。
《手上有毒的貓》

未讀·四川美術出版社 2025-3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只貓毒,每一只貓毒都該被緊緊擁抱。"
日本漫畫家原田千秋講述了一只名為"貓毒"的特殊貓咪的故事。一只生活在垃圾場的微波爐里,游蕩在街頭巷尾的小貓。它因為手上有毒而無法與朋友牽手,因為與眾不同的毛發而總是披著破洞的床單,即使被扔石頭也不愿讓他人為難。漫畫描繪了孤獨者的日常:一個人聽著電話聽筒里"嘟——嘟——"的聲音,寂寞時輕輕抱緊電線桿……這些場景既是貓毒的生活,也是現代人內心的真實寫照。
貓毒的故事不僅僅是關于一只貓,也是關于所有“厚著臉皮活下去”的人們——那些孤獨但依然閃閃發光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