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魏勇猛
全球第二大汽車制造商大眾汽車集團在2024年以903萬輛的銷量繼續穩坐第二,這一成績相較于2023年略降3.5%,比起銷量上的下滑更讓大眾汽車高層憂心的則是財務上的利潤下滑和內部運營問題。
2024年財報顯示,大眾汽車集團全年銷售收入為3247億歐元,與上年同期的3223億歐元相比,微增0.7%。但營收上的增長并非來自于主營業務汽車板塊,主要得益于金融服務業務的穩定貢獻,如保險、租賃等。
而核心的汽車業務面臨挑戰,全年2659億歐元的銷售收入相較于去年已經開始下滑。
集團整體的營收增長也沒能換來利潤的同步增長。受制于固定成本的大幅增加等因素的影響,該集團全年營業利潤為191億歐元,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5%,凈利潤更是同比下降30.6%,至約124億歐元。其中用于集團重組的26億歐元是凈利下降的主要原因,其次,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使得大眾集團在產品定價、促銷活動等方面面臨更大壓力,影響了產品的銷售利潤。
值得一提的是,汽車部門的凈現金流驟降至50億歐元,去年這一數字為107億歐元,同比下降53.1%。大眾官方解釋稱主要因為高額投資及營業利潤的下降所致。
對于今年的前景展望大眾汽車集團也表示出謹慎的態度,預計其2025年營業利潤率最多只能比2024年的5.9%略有增長,因為該行業正面臨需求疲軟、成本高昂和持續的貿易緊張局勢。
糟糕的財務表現讓大眾集團不得不推出降本增效計劃,裁員成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大眾計劃2030年前在德國裁員超過3.5萬 人,占核心品牌員工總數的近四分之一,以實現每年節省15億歐元人工成本,并推動奧迪、保時捷等子品牌實施成本控制。這項計劃預計今年可為大眾節約勞動力成本約10億歐元。
去年開始的一系列的裁員與關停工廠的舉動也引發了德國本地工人罷工等勞資糾紛,對公司的生產運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從目前公布出來的計劃來看,大眾集團此次長達數年的裁員計劃涉及到旗下多個品牌和部門,保時捷涉及約3900人、斯柯達涉及約8200人、奧迪涉及約7500人、軟件部門Cariad涉及約1600人。
此外,留下的員工也將面臨減薪,2026年起只發放固定金額的1900歐元,之前的靈活獎金部分將暫時取消,包括大眾首席執行官奧博穆在內的高層領導將在2025和2026年減少11%的薪酬。
財報公布后,評級機構穆迪將大眾汽車的評級從A3下調至Baa1。穆迪將降級原因歸結于運營利潤率和自由現金流生成的近期下降,且在未來幾個季度內難有顯著恢復的可能。
穆迪在公告中還表示,如果大眾的這些改革措施能夠得到成功執行,可能會在2026年或2027年帶來盈利能力的提升。
就在大眾公布財報后的一周內,德國媒體《圖片報》爆料稱,大眾汽車集團的大股東——保時捷汽車控股公司,正考慮出售大眾汽車集團具有表決權的股份。德國媒體援引知情人士稱,共同控制保時捷汽車控股公司的保時捷和皮耶希家族希望將大眾汽車集團普通股的持股比例從目前的53.3%降至45%-50%,目的是騰出資金用于其他投資。
雖然僅僅一天之后,保時捷控股公司便迅速發布聲明,明確且堅決地予以否認該消息,但傳言還是引發了市場的高度關注。
保時捷與大眾的關系歷史悠久、雙方資本交叉復雜。簡單來說,保時捷控股是大眾集團單一最大股東,是大眾集團的實際控制者,大眾集團又全資持有保時捷這一品牌,兩者是深度綁定的關系。倘若保時捷控股將大眾的股權減至50%以下,后者的控制權有可能旁落,所以傳聞才會如此引人關注。
大眾是保時捷控股的核心資產,卻在去年帶來了199億的歐元的資產減值,導致后者凈債務攀升。大眾集團的股價已經從2021年的357歐元跌至111歐元,市值縮水將近70%。
在被大眾首席執行官奧博穆稱為大眾第二故鄉的中國,這里曾經最高貢獻大眾40%的銷量,是大眾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是大眾的“現金奶牛”,如今大眾在此卻節節敗退,是業績承壓的重要原因。2024年大眾在華累計銷量292.81萬輛,銷量同比下滑9.5%,比巔峰時少賣130萬輛。
作為燃油車時代的霸主,大眾在電動化和智能化的當下顯得轉型乏力,旗下的純電ID系列在與國內自主品牌和新勢力的較量下缺少優勢,在中國電動車市場的份額只有1.5%,幾乎沒有存在感。
北京一家上汽大眾4S店的銷售人員告訴界面新聞,到店的客戶基本都是來買油車的,奔著德系車的的操控穩定性和大眾的品牌來的,ID系列不主推,一個月能賣3、4輛的樣子。
大眾車主王先生表示,4年前買了一輛途觀L,各方面都挺不錯,很滿意,接下來準備置換一輛新能源,但不會考慮大眾ID系列,車機軟件系統方面大眾做的不如國產車,人家OTA按月更,大眾OTA一年更一次就不錯了。
此前,大眾堅持走軟件自研路線,成立子公司Cariad,該部門如今陷入困境,大眾計劃在今年年底前裁減1600名員工,占員工總數的30%。
這次裁員僅在德國本土,而在中國區Cariad的實體大眾酷翼(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及Cariad與地平線的合資公司——酷睿程均有職位在公開招聘。
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大眾將研發重心向中國轉移的標志,目前國內的軟件研發技術比德國要好,無論是自研還是與中國公司合作都更有可能出成果。他還表示,在電動化和智能化時代,已經證明以前歐洲研發車型再復制到中國的模式行不通了,中國研發反哺全球是將來可行的模式。
在電動化方面,近期大眾與中國一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自2026年起,一汽-大眾將新增11款針對中國市場的大眾汽車及捷達品牌全新車型,包括6款純電、2款插混和2款增程式車型,僅1款燃油車型。
在去年與上汽達成的新的合資協議中,雙方計劃到2030年,上汽大眾將推出包括15款專為中國市場開發的車型以及8款純電動車型在內的共計18款新車型。
除了“南北大眾”以外,專注于新能源車型的安徽大眾被認為是大眾在中國扭轉局面的關鍵,大眾集團對安徽大眾持股為75%,有絕對控制權,后續依托大眾與小鵬合作開發的CEA電子電氣架構的新車將由該公司負責生產銷售。
按照計劃首款純電SUV車型將在2026年投產,到2030年,大眾集團將有超過30款純電車型在中國市場銷售。
在此之前,大眾汽車集團已完成收購小鵬汽車已發行及在外流通股本總額的4.99%。
資深汽車分析師、格羅伯達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曾志凌表示:“大眾汽車已經在電動化轉型中落后,除了裁員和關停過剩產能等降本增效的措施以外,加大對中國的投入是重點,相較于歐洲市場對電動化轉型的踟躕不前,中國有更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與中國公司的合作能否推出爆款是近兩年在中國市場止住下滑局面的關鍵所在。”
為了扭轉困境,將過剩產能利用起來,大眾首席執行官奧博穆甚至計劃讓大眾轉型軍工制造。
近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曾提出總投入將達8000億歐元的“重新武裝歐洲”計劃,其中包括向歐盟成員國提供1500億歐元貸款用于國防投資,而貸款將只能用于購買“歐洲制造”軍事裝備。對此,奧博穆表示:“我們考慮所有可能性,包括將一些民用工廠改為軍用武器工廠。”
二戰期間大眾曾有過生產軍用車輛以及飛行炸彈的零部件的經驗。有資深汽車分析師表示,汽車行業與軍工本質上來說都是機械制造,轉型并不復雜。
德國軍工公司萊茵金屬憑借訂單增長和德國國防投資計劃的消息刺激,股價節節攀升,最新市值已超過德國三大汽車制造商奔馳、大眾和寶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