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杜萌
今日,多家公募發布公告,稱自3月21日起,存量指數基金的指數使用費將由基金管理人承擔,不再從基金資產中列支。所謂指數使用費,是指數公司向指數基金產品收取的跟蹤指數的費用,當前國內ETF的指數使用費率平均為0.03%/年,場外基金為0.02%/年。
這意味著繼基金管理費、托管費降費、券商降傭后,投資者又省下了一筆實實在在的錢。

目前,國內兩家指數公司分別是中證指數和國證指數。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8月,是由滬深證券交易所共同出資成立的金融市場指數提供商。截至2024年6月,中證指數公司管理指數逾7000條,指數體系覆蓋以內地及香港市場為核心的全球20多個主要市場。
國證指數則是深圳證券交易所旗下的指數機構,由深交所全資控股,截至目前,公司旗下“深證指數”和“國證指數”發布數量超過1000條,開發ETF等指數化產品超過170只。
“指數公司編制管理指數,基金公司的產品部研發、上報跟蹤指數的產品,由證監會批準后才能進行募集發行環節。可以說,指數產品質量的好壞、數量的多寡,決定了ETF是否受到市場歡迎。指數公司對于公募來說是源頭之水?!蹦彻贾笖低顿Y部負責人表示。
隨著指數投資大爆發,我國ETF已經邁入3萬億大關。每只ETF的指數使用費具體是多少,則要看基金公司和指數公司的協商。
Wind數據顯示,當前A股上市的ETF指數使用費率在0.0004%至0.06%之間,其中ETF產品平均為0.03%/年,場外被動基金則平均是0.02%/年。跟蹤納斯達克、標普指數的QDII產品,指數使用費率比較貴,達到了0.06%/年。
截至3月18日,資產凈值在1000億元以上的被動指數型基金共有5只,分別是華泰柏瑞滬深300ETF(510300.SH)、易方達滬深300ETF(510310.SH)、華夏滬深300ETF(510330.SH)、嘉實滬深300ETF(159919.SZ)、華夏上證50ETF(510050.SH),當前的指數使用費率均為0.03%/年,逐日累積,按季支付。當基金的季度日均基金資產凈值大于人民幣5000萬元時,指數許可使用費的收取下限為每季度人民幣3.5萬元,當基金的季度日均基金資產凈值小于或等于人民幣5000萬元時,無標的指數許可使用費的收取下限。也就是說,當ETF規模越大時,需要支付的指數使用費也越多。
以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為例,2024年中報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支付的指數使用費為2745.3萬元;易方達滬深300ETF同期的指數使用費為1768.21萬元,華夏滬深300ETF同期的指數使用費則1295.1萬元。
早在2020年,業內曾就“誰來承擔指數使用費”進行過討論。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投資者已經交了管理費,指數是基金公司在使用,這筆費用由基金公司承擔是合理的;但從基金公司角度,使用指數是為了發行產品,也可以由基民承擔。隨后,行業內進行了相關改革,進行了“新老劃斷”,明確新發的指數產品指數管理費由基金管理人承擔,此前的老產品仍從基金財產中列支。
2021年1月18日,證監會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第3號——指數基金指引》,明確了指數基金應當在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中明確約定,標的指數許可使用費應當由基金管理人承擔,不得從基金財產中列支。而施行前已經核準或注冊的指數基金,指數使用費采取“新老劃斷”的方式收取。
此次基金公司主動宣布由基金管理人承擔指數使用費,意味著投資者又將省下一大筆費用,這也是公募基金費率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2023年7月,證監會發布實施《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全面優化公募基金費率模式,明確了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分“三步走”,按照“管理費用-交易費用-銷售費用”的實施路徑分階段推進。2024年4月19日,證監會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證券交易費用管理規定》,明確了調降基金股票交易傭金費率、降低基金管理人證券交易傭金分配比例上限,該規定自7月1日正式實施。目前,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已經走完了前兩步,僅剩銷售服務費率改革的“收官之戰”。
今年1月23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證監會主席吳清強調,2025年依然要為投資者省錢,要進一步穩步降低公募基金綜合費率,在已經降低基金管理費率、托管費率、交易費率的基礎上,今年起還將進一步降低基金銷售費率,這樣預計每年合計可以為投資者節約大概450億的費用。
今年3月6日,吳清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記者會上再次強調,要通過推進費率改革,讓基金公司與投資者利益的綁定更加緊密。
東吳證券研報指出,2024上半年,公募基金管理費+托管費+銷售服務費+交易傭金的“四大費用”合計為939億元,較2023年上半年減少了123億元,同比減少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