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孟寶樂
當京滬高鐵以350公里時速掠過齊魯大地,九曲黃河正裹挾著新時代的發展命題奔涌東去。
這條貫穿南北的黃金動脈,不僅見證著山東半島城市群的崛起,更將京津冀與長三角兩大國家戰略機遇,如百川歸海般匯入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
近日,山東重磅發布《山東省深入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度對接京津冀和長三角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旨在北上與京津冀緊密對接,南下輻射帶動長三角地區。
在這盤區域協同發展的宏大棋局中,濟南作為省會城市,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綜合實力,無疑成為深度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的關鍵落子。

扛起強省會擔當,落子國家戰略棋盤
在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區域協調發展已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去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視察時強調,山東要深度對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努力成為北方地區經濟重要增長極。
京津冀、長三角是我國主要城市群,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實力雄厚,在我國經濟布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從數據來看,長三角“三省一市”經濟總量已超33萬億元,京津冀區域經濟總量達11.5萬億元,而山東半島城市群GDP也已逼近10萬億元大關。
這三大區域的協同發展,將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擎動中國經濟新格局。
在此背景下,山東此次行動方案的出臺可謂恰逢其時。
山東要更深一步融入京津冀和長三角兩大國家戰略區域,省會濟南必須站排頭、擔大任。

梳理山東此次發布的《行動方案》,在最核心的六個方面共二十一項重點任務中,濟南在五個方面承擔了七項具體任務,成為山東16市中被“點名”次數最多的城市。
具體來看,在協同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將高標準建設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國科研究院,推進空天信息大學建設,加快推進合肥國家實驗室濟南基地建設,加快建設濟青科創智造廊帶、齊魯科創走廊,加強濟青吸引集聚人才平臺與北京、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協同聯動。
在協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方面,將支持濟南、青島、煙臺等市打造未來產業先導區,探索與長三角地區聯合發布未來產品應用場景和典型案例;支持金融機構來魯設立分支機構,推動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發展合作。
在協同提升基礎設施聯通水平方面,將新增、加密至世界級機場群、省會及重點城市優勢骨干航線,拓展濟南、青島機場國際航空運輸網絡;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支持濟南、青島、煙臺等市借鑒上海城市大腦建設經驗,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化拓展城市運行綜合管理功能。
此外,濟南還將在協同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協同推進全面綠色轉型發展、協同提供高品質公共服務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在這份行動方案的重點任務中,濟南可謂“高頻出鏡”。從科技創新到產業升級,從交通樞紐到對外開放,再到綠色發展,每項任務都直指城市能級提升的關鍵領域,展現出“全域參與、全鏈協同”的戰略縱深。

區位與戰略機遇疊加,濟南的優勢
這種戰略傾斜并非偶然。
對于濟南而言,北融京津冀、南接長三角,本身就極具優勢與潛力。
從中國地圖俯瞰,濟南恰似一枚“鉆石樞紐”:北接京津冀政治經濟心臟,南連長三角產業創新高地,西引黃河流域生態長廊,東聯膠東半島開放前沿。
這種“十字交叉”的區位優勢,使濟南成為南北資源要素流通的天然“黃金節點”。數據顯示,濟南至北京、上海的高鐵日均班次分別達116趟和68趟,最快1小時22分通達首都,2小時58分直抵滬上,形成“早餐在泉城、午餐在長安街、晚餐在外灘”的時空格局。
除了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濟南還手握多重國家級戰略機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賦予其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定位,自由貿易試驗區、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等國家級平臺形成制度創新“試驗田”,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則為產業升級提供戰略空間。
多重戰略疊加,使濟南在承接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長三角產業轉移中形成獨特優勢,其政策紅利釋放強度、戰略空間拓展維度均處于歷史最好時期。

濟南的創新實力更是與日俱增,已匯聚超281萬的人才資源,中國科學院13家院所先后落地。此外,濟南還擁有11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和32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這些科研平臺的建立,為濟南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動力。
在全球科研城市的排名中,濟南展現出不俗的實力。在英國《自然》雜志發布的2023全球科研城市100強中,濟南位居第32位,充分證明了其在全球科研領域的重要地位。
而從產業圖譜看,濟南已形成“四梁八柱”的現代產業體系: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等四大主導產業規模突破1.6萬億元,集成電路、空天信息等六大產業共同體不斷壯大,十大標志性產業鏈群能級顯著提升。
作為全球最大的透明質酸生產基地、亞洲最大的酚醛樹脂產業集群、全國最大的重型汽車制造基地,濟南在生物醫藥、特高壓裝備、激光產業等領域的龍頭地位持續鞏固。2023年,濟南新能源汽車產量躋身全國前十,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硬核支撐。
如今,站在深度融入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關鍵節點上,濟南憑借堅實的發展基礎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展現出十足的底氣與堅定的信心,正以昂揚奮進的姿態開啟高質量發展的嶄新征程。

以“樞紐思維”,引領南北共振
事實上,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的協同互動,濟南早已開始行動。
在“十三五”期間,濟南便前瞻出臺《精準對接央企打造北方總部基地行動方案》,通過組建京津冀魯協同發展企業聯盟,引進中國中化、中國電建等一大批央企區域總部及分支機構落戶濟南,形成“引進一個、帶動一串、輻射一片”的磁吸效應。
各區縣也以差異化定位形成協同發展的雁陣格局,例如槐蔭區依托京滬高鐵濟南西站樞紐優勢,高標準、高起點、高規格打造“京滬系”樓宇,吸引著一大批企業入駐,包含多家世界500強和國內500強企業。
商河縣以“濟南對接京津冀橋頭堡”戰略定位,一方面打造新舊動能轉換產業承接地,重點發展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形成“研發在京津、轉化在商河”的協同創新模式;另一方面創新鏈式招商改革,建立“拿地即開工”審批綠色通道,成為京津冀產業轉移的首選地。
既要請進來,也要走出去。在為京津冀、長三角優質資源創造良好環境的同時,濟南也主動走出去,積極舉辦專題招商推介會、產業對接會、項目洽談會等一系列活動,邀請京津冀、長三角地區的企業來濟投資。
去年8月,生物醫藥領域“龍頭”企業恒瑞醫藥時隔七年再次與濟南簽署項目合作框架協議,加碼投資,堪稱企業與城市雙向奔赴的典范。
在此之前,濟南市委書記劉強與市委副書記、市長于海田親自掛帥,率領招商團隊奔赴上海,首站便來到恒瑞醫藥,雙方敞開心扉展開了一場面對面的深度交流,為開啟新一輪合作埋下了良好鋪墊。
數據顯示,2024年,濟南市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帶頭開展招商考察活動15次,足跡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推動中科曙光、恒瑞醫藥、匯川科技、廣日電梯、阿爾斯通等多個項目取得實質突破。

2025年濟南市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同時,將策劃舉辦一批城市招商特色推介活動,聚焦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招強引優。
甫一開年,濟南就加快了“北上”和“南下”的步伐——2月11日,濟南市委書記劉強率隊赴北京市走訪考察京東集團總部;2月27日至3月1日,濟南市土地儲備中心聯合濟南市投資促進局、濟南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等市級平臺公司,赴江蘇、浙江、上海三地進行產業對接考察……
與此同時,濟南各區縣紛紛奔赴長三角展開上門招商活動,搶跑“春天里”的市場機遇——3月17日至20日,長清區委副書記、區長王士強率領考察團,前往蘇州和上海;3月20日至21日,歷城區委書記張軍帶領考察團前往寧波;3月21日至22日,槐蔭區委書記孫常建率黨政代表團,奔赴上海、無錫……
從市領導到區縣負責人,濟南上下齊心,積極高頻次走出去,一趟又一趟“頂格”拜會企業,精心推介濟南的投資環境,積極推進項目洽談落地。從中可以看出濟南加快推進區域協同發展的緊迫感與堅定決心。
當濟南以“樞紐思維”重塑城市發展邏輯,這座黃河之畔的省會城市,正深度融入國家戰略的宏偉布局。
這場跨越地理空間的戰略躍升,不僅關乎一城一池的發展,更將在黃河流域與京津冀、長三角的協同共振中,打開中國經濟發展的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