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楊
1980年,黑龍江克山農場的農民老張第一次見到手扶拖拉機時,圍著這個“鐵疙瘩”轉了三圈,嘀咕著“這玩意兒能頂十頭牛?”
45年后,他的孫子小張坐在無人駕駛拖拉機的駕駛艙里,屏幕上跳動著土壤濕度、肥力數據和北斗導航路徑——這場跨越半個世紀的農機革命,不僅是工具的迭代,更是一部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鮮活切片。

從“人扛馬拉”到“鐵牛開道”
改革開放初期的黑龍江,農田里回蕩著牛馬的嘶鳴。家庭聯產承包制釋放土地活力,但集體化時代的農機體系瓦解,1985年全省農機總動力僅580萬千瓦,手扶拖拉機普及率約5%,農民更相信“一鋤一犁保豐收”。
轉折發生在1995年,省政府提出“夯實農業基礎”,小型播種機、收割機開始普及。彼時,一臺東方紅-75拖拉機需要全村集資購買,但小型播種機讓機械收割率升至25%,讓黑土地嘗到規模化的甜頭。
鋼鐵洪流與“千億斤糧食”野望
一臺東方紅-75售價相當于農民十年收入,卻能讓百畝小麥收割時間從15天縮至3天。效率與成本的拉鋸,催生了最早的農機租賃合作社。
2000年,買臺聯合收割機要耗光全家積蓄,但跨區作業一年就能回本。如今更精明的賬本出現了——無人拖拉機夜間作業省油20%,智能播種機讓玉米畝產提升15%。農機從“成本項”變成了“利潤中心”。
2004年,《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如同一劑強心針,30%購置補貼讓農機銷量三年翻番。
2010年“千億斤糧食工程”啟動,在技術層面,精密播種機實現“厘米級”定位。
到2015年,全省水稻插秧機械化率達95%,玉米機收率85%。
但“大塊頭”農機的副作用顯現——黑土層出現流失,倒逼保護性耕作技術登場。這一階段的田間,日本久保田聯合收割機與國產東方紅同場競技,農民戲稱:“鐵牛打架,糧食說話”。
智能農機開啟“無人時代”
2020年春耕,北大荒的無人機編隊在疫情中完成萬畝施肥作業,北斗導航拖拉機在封控區“無人值守”開展春耕。

2024年,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聯合省財政廳印發《農業機械報廢更新補貼實施方案補充通知》,新政堪稱農機市場的“外科手術”——報廢補貼覆蓋9類機械,取消馬力限制等。這種從“補數量”到“補質量”的轉變,讓黑龍江農機報廢更新量逐年增長。
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取代了當年的生產隊長。他們手握價值千萬的智能農機隊,提供從播種到銷售的“全托管”服務。這種新型生產關系,讓農民從“體力勞動者”變身“農業投資人”。
曾經大規模機械化帶來黑土層流失之痛。如今,秸稈還田機、免耕播種機的普及,讓土壤有機質含量連年回升。智能農機正在書寫新的篇章——用鋼鐵守護泥土。
“算法種田”新紀元
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背后,是機械化率98%的硬支撐。2025年“三新戰略”(新計劃、新技術、新農機)更將單產潛能挖掘到極致——相當于用算法在每公頃土地上多“擠”出百斤糧食。
2025年,佳木斯“無人農場”示范區的AI病蟲害監測系統,讓傳統農技員感嘆:“機器比人更懂莊稼”。智能農機占比超40%的目標,標志著黑土地進入“算法種田”新紀元。

45年間,黑龍江農機從“鐵疙瘩”進化為“數據終端”,站在2025年的門檻回望,黑龍江農機的進化史恰似中國改革的縮影:政策破冰、技術突圍、市場激活。
當無人農機在田壟間劃出數據軌跡時,我們看到的是機械的迭代,更是一個農業文明向數字文明的集體轉身。或許到新中國成立百年時,今天的北斗導航拖拉機會成為博物館里的“古董”。但老張們的故事會永遠流傳——那是一代人用鋼鐵、芯片與黑土地對話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