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小象
3月18日,永輝超市突然宣布要關掉黑龍江、吉林兩省的12家門店,還特別向東北的消費者道了歉。這些店將由本地超市品牌比優特接手。這場看似普通的閉店事件,其實藏著全國連鎖超市和區域品牌在東北市場的較量。
永輝為什么撐不住了?
永輝給出的理由是“集中資源做好優勢地區”,翻譯成大白話就是:這里生意不好做,不如把錢花在更賺錢的地方。其實這幾年東北的超市生意確實不容易——人口外流、消費力增長慢,再加上天氣冷物流成本高,很多全國連鎖店在這兒都難賺錢。
永輝的退場給了本地超市機會。比如接盤的比優特,原本就在黑龍江有85家店,這次吞下永輝的店后直接變成東北“超市一哥”。他們更懂東北人冬天愛囤大白菜、夏天愛吃燒烤的習慣,連凍貨儲存都比外地企業有經驗。這就好比本地人開飯館,肯定比連鎖快餐更知道街坊愛吃什么。
老百姓買菜會受影響嗎?
短期內可能會有點不方便。習慣去永輝買菜的大爺大媽得重新熟悉比優特的店面布局,有些常買的商品品牌也可能調整。但比優特承諾兩個月內重新開業,還保證不裁員、商品價格保持穩定。從長遠看,本地超市更靈活的優勢或許能帶來更適合東北人的服務——比如更多實惠的本地農產品,更接地氣的促銷活動。
生存法則變了:?全國連鎖不再“通吃”
這次閉店事件給整個零售行業提了個醒:
以前大超市走到哪火到哪的日子過去了。現在要像永輝這樣,該放棄的市場果斷放棄,把精力放在能賺錢的地區。就像開飯館,不能每個城市都開分店,得找準自己最拿手的菜系。
比優特這樣的區域品牌開始反超。他們像社區便利店一樣了解街坊需求,能快速調整貨架商品。但擴張太快也有風險——店開多了管理跟不上,服務變差反而會砸招牌。
現在的消費者既要便宜又要方便,還要商品新鮮多樣。超市不能光靠價格戰,得像網紅店那樣琢磨顧客心思。比如在東北超市里賣現磨豆漿的早餐區,或者給上班族準備半成品菜,可能比單純降價更管用。
這場超市“攻防戰”背后,其實是零售業從“搶地盤”變成“拼服務”的轉折。不管是全國連鎖還是本地超市,未來都要更懂消費者,更會精打細算。對咱們老百姓來說,超市換招牌不可怕,只要貨架上始終有實惠新鮮的雞蛋青菜,服務臺依然能笑著幫忙退換貨,就是好超市。畢竟,能讓我們心甘情愿掏錢包的,永遠是那些真正方便生活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