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號外工作室 王金星
編輯|白帝
2024年11月6日,美國大選塵埃落定,特斯拉股價飆升14.75%,馬斯克身價單日暴增超過2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00億元),此后,特斯拉股價一路走高,在12月創下488.54美元的歷史高點,市值超過1.5萬億美元。
然而不到三個月,特斯拉股價已經抹平特朗普當選以來的全部漲幅。截至北京時間3月18日,特斯拉美股收盤股價報238.010美元,股價下跌4.79%,市值跌落至7656億美元。
一場高樓宴客般的虛假繁榮之后,換來特斯拉的一地雞毛。
曾經被看作電動汽車領域領軍者的特斯拉,因為馬斯克,正陷入危局。
從銷售神話到“鯰魚”困局
3月16日,馬斯克在接受美國??怂剐侣勵l道專訪時,被問到其他生意做得怎么樣時,馬斯克回答:“很難”,沉默幾秒后,他長嘆一口氣。
“但是,沒有回頭路了?!敝鞒秩私釉挘忻绹襟w形容,馬斯克“差點落淚” 。
一直以來,特斯拉憑借先進的技術和創新的理念,在全球范圍內塑造了“絕對霸主”的形象。
自2021年1月1日,當第一輛國產特斯拉Model Y正式上市,這條“鯰魚”就正式開啟了在中國電動車的銷售神話。
2023年,特斯拉全球銷量達到181萬輛的新高,連續增長12年。2024年,特斯拉首度暫停了業績增長,全球范圍內共計生產電動車約177.3萬輛,交付約178.9萬輛。
但根據乘聯會數據及媒體估算,2024年特斯拉12月國內銷量達8.3萬輛,環比增長12.8%,全年國內銷量超65.7萬輛,同比增長8.8%,均創下歷史最高紀錄。
但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具體品牌方面,比亞迪以超400萬臺的成績領跑。
短短3年時間,在國內市場,特斯拉身邊已經圍滿殺手。
進入2025年,特斯拉境況正式急轉向下。
中國乘聯會數據顯示,特斯拉1月份在華銷量為63238輛,同比下降11.5%,位居第四。而排在它前面的比亞迪、吉利、長安的新能源車銷量分別同比增長84%、47.5%和26%。
今年2月,特斯拉在中國銷量僅為30688輛,與去年同期相比,降幅高達49%,連續5個月同比下滑,這也是2022年8月以來,特斯拉在國內兩年半時間里創下的最低紀錄。
在國內市場,國產新勢力全面圍剿是特斯拉神話破滅的直接原因。
對于特斯拉來說,如今的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群狼環伺。從具體車型來說,國內就已經有小米SU7、極氪7X、智界R7、蔚來樂道L60等等車型以“高性價比+智能化”精準狙擊Model 3、Model Y。
從銷量層面來說,比亞迪算是結結實實地給特斯拉上了一課。2023年,特斯拉交付量超過130萬輛,同比增長40%,比亞迪銷量超過90萬輛,同比增長184%,尚有一定差距。但在2024年,比亞迪已經正式趕超特斯拉,穩坐全球新能源車銷售量冠軍寶座。
今年起,比亞迪更是勢頭不減,從銷量上把特斯拉甩在身后。與此同時,特斯拉引以為傲的科技光環,也正被國產新能源汽車前后夾擊。
極氪007以激光雷達+8295芯片+800V平臺的全新架構入場,比亞迪海豹以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實現操控突破,問界M9將智能座駕算力推至特斯拉的3倍,小鵬G6的XNGP智駕系統更是直面挑戰特斯拉FSD(Full Self-Driving完全自動駕駛),而特斯拉似乎一直停留在原地。
其主流車型Model 3、Model Y量產已經分別長達8年、5年,占特斯拉總銷量的95%。反觀國內新能源汽車,今年比亞迪計劃發布19款新車,極氪001到極氪007也進行了快速迭代,問界M5在2年多時間里推出了5款車型,M7在不到2年的時間推出4個款型。
特斯拉2024款Model 3僅調整大燈與內飾材質,Model Y甚至未進行外觀迭代。特斯拉保守的產品策略和超低頻率的迭代周期,已經導致消費者嚴重審美疲勞。
而外界一直關注的4680電池,也一直處于懸而未決的狀態。2020年,特斯拉正式發布4680大圓柱電池,單體容量較2170電池提升5倍,并且成本實現進一步優化,這款電池的獨特之處在于使用干法電極代替傳統的濕法電極,以實現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的目標,但特斯拉花了4年多的時間仍沒有實現完全量產,現在特斯拉車輛的續航里程、充電速度已被國內新能源車企超越。隨著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中國電池供應商不斷推出新電池,特斯拉在補能體系上的優勢正被本土超充網絡和換電站沖擊。
與此同時,國內新能源車企正從產業鏈層面撼動特斯拉成本體系。前有比亞迪通過垂直整合供應鏈,進一步降低成本,后有寧德時代“神行電池”降價30%,徹底瓦解特斯拉價格戰底氣,無論怎么看,國內市場對于特斯拉來說都是時過境遷。
國內遭遇“鯰魚”困局之外,特斯拉在全球市場也正經歷至暗時刻。
數據顯示,特斯拉2月在德國的銷量同比驟降76%,在瑞典、挪威、丹麥的銷量分別同比下降42%、48%和48%。在其最大市場美國本土,銷量也連續4個月下降。
如今,特斯拉在歐洲市場正進一步惡化。近日,據一項超過10萬德國人參與的調查顯示,94%的德國人表示不會再購買特斯拉的汽車。特斯拉,正以其最不愿意的方式站在風口浪尖。
從降價飲鴆止渴到品牌危機
特斯拉何至于此?帝國從來都是從內部崩塌的。
首先是其姍姍來遲的頻繁降價策略。
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價格戰開戰2年后,特斯拉終于在2025年正式加入價格戰,但事實證明,這一決定可以算是戰略失誤。
據公開信息,2025年到現在僅僅3個月,特斯拉已經有過兩次大幅降價行為。1月6日,特斯拉中國官方宣布Model 3和Model Y全系車型大幅降價,降幅在2萬-4.8萬不等。2月5日,特斯拉Model 3全系車型推出“史上最大優惠組合拳”,限時保險補貼8000元、5年0息政策以及特享充電權益,使得中國地區的特斯拉Model 3成為全球市場最便宜的車型。
但兩次還算有誠意的降價行為,并沒有挽救特斯拉在國內的頹勢,原因是單純降價,產品配置卻沒有提升,讓消費者單方面產生品牌貶值的想法。最直接的體現是特斯拉二手車殘值率大幅下跌。
數據顯示,特斯拉Model 3標準續航版殘值率為52.3% ,Model Y長續航版兩年殘值率58.4%。較低的殘值率進一步拉長了消費者的觀望周期。與此同時,單純降價引發老車主集體抗議,“開一年虧三成”,品牌忠誠度降到冰點。
另外,特斯拉長期塑造的高端形象,也成為其國內市場競爭的枷鎖,在20萬-30萬區間,零跑、小米等品牌以高性價比和精準定位成功蠶食其市場份額。而在30萬以上的高端市場,蔚來、理想等品牌又實現了截流。顯然,特斯拉的降價不僅是降低價格,也在降低身價,難有效果。
其次是煥新版 Model Y市場競爭力不足。
今年1月,特斯拉推出煥新版 Model Y,相比老款 Model Y 起售價上漲了 2.36 萬元。特斯拉對煥新Model Y的產品力相當自信,目前,煥新Model Y已經開始交付。
煥新Model Y的設計、內飾和配置變化較大,但說到基礎參數,仍是換湯不換藥,主要的變化在視覺感受和舒適性配置上,更像是把之前的槽點補齊。但基礎體驗方面,很難撐起“煥新”兩個字。
退一步而言,“煥新”不是特斯拉的第一次,更何況曾經煥新Model 3的到來也并未讓Model 3車系守住銷量位置。煥新 Model Y的市場競爭力,不宜抱太大希望。
最后是水土不服的中國版FSD,進一步蠶食品牌忠誠度。
一直被特斯拉寄予厚望的FSD終于在今年2月開始向國內用戶推送,但由于政策限制,特斯拉無法將中國道路數據傳至海外進行訓練,只能依賴模擬器來優化算法,導致實操過程中難以應付復雜道路狀況而暴露缺陷。
事實上,FSD的感知算法和智駕體驗確實是T0級別的存在。若本土化得以有效推進,可能仍是國內新能源汽車需要研究和趕超的。
據財新消息,百度正在配合特斯拉解決FSD中國版的問題。雖然雙方還未承認,但兩家之前合作過地圖,此次合作仍值得期待。
3月16日,一位自稱是特斯拉中國員工的用戶在NGA論壇發文,稱特斯拉FSD中國版第二個版本已經推出并進步神速,新版本比之前的測試表現會實現更超預期的提升,但這還遠遠不夠。
相比之下,華為的ADS 2.0以及小鵬的XNGP等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已經實現了城市NOA(Navigate on Autopilot)無圖化,并且其訂閱價格也遠遠低于特斯拉FSD6.4萬元的買斷價。
怎么看,現階段特斯拉手里的牌都不夠。
特斯拉何至于此?與馬斯克脫不了干系。
特斯拉:站在天才與瘋子的十字路口
特斯拉的圍城現狀,首席執行官馬斯克絕對是最清楚的。
在馬斯克為特斯拉制定的“三步走”戰略規劃里,建立電動汽車品牌和制造技術基礎是第一步,擴大產品線并實現盈利是第二步,而全面進入自動駕駛和能源領域,是第三步。
就目前而言,從Roadster到Model Y,從加州的費里蒙特到上海超級工廠,從幾近破產到凈利潤近150億美元,特斯拉已經完成了前兩步。按進程,馬斯克計劃在2027年前推出專用Robotaxi和無人駕駛網約車服務,將特斯拉打造成一家自動駕駛業務公司。
但馬斯克可能也沒想到,這個屬于商業神話的劇本,臨時被添加了副本。而自己,也從硅谷偶像以極快的速度轉化為右翼符號。
于是,仇視馬斯克的人,將特斯拉和馬斯克本身捆綁,不斷攻擊特斯拉,特斯拉迎來了四面楚歌的時代。
近年來,馬斯克曾無數次戲??疹^,特斯拉股價不斷飆升,讓無數做空基金破產,他曾在X平臺上嘲諷空頭:“你們的錢是我的燃料。”馬斯克曾表示,“真正的護城河,從來不是財務報表上的數字,而是持續顛覆世界的勇氣?!?/p>
而特斯拉也在馬斯克引發爭議、股價短期下跌、業績強勢反彈、股價創新高的閉環中走出了一個個危機時刻。至于這次結果如何,沒有人說得準。
或許對于馬斯克來說,電動汽車這個產品的使命已經到了后期。
馬斯克談到,特斯拉將在今年量產1萬臺擎天柱,未來全球有10億臺人形機器人,特斯拉將占據10%的市場。據他預計,當生產100萬臺擎天柱時,機器人的成本可以降至1萬美元左右,若以2萬美元銷售,將為特斯拉“創造10萬億美元的營收潛力”。
方舟資管Ark Invest曾預估,一旦特斯拉轉型成一家盈利能力更強的機器人出租車公司,股價將在5年內飆升12.5倍,達到2600美元。
這個故事可能和大家熟悉的特斯拉汽車無關,但確實是一個充滿誘惑的資本故事。
與此同時,馬斯克的能源大幕,已經揭開。
早在2023年特斯拉投資日上,馬斯克就曾拋出儲能240 TWH、30TW可再生發電、10萬億美元制造投資、不到燃料經濟1/2的能源所需、小于0.2%的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占地面積、相當于2022年10%全球GDP的可持續能源投資(約10萬億美元)等概念。
彼時,這個藍圖因缺乏細節而遭到市場質疑,其股價盤后跌幅擴大至6%。但如今,2年時間過去,馬斯克并非信口雌黃。
今年2月11日,特斯拉超大型商用電化學儲能系統Megapack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正式亮相。在上海特斯拉超級工廠,每年將約有1萬臺Megapack儲能系統下線,儲能規模近40GWh,可滿足1.3萬戶家庭或40個中型工廠的一年用電需求。
相比汽車業務的下滑,特斯拉儲能的表現則是相當耀眼。
根據財報,其2024儲能業務收入達100.86億美元,同比增長67%,且毛利率從18.9%提高到了26.2%。馬斯克更是早就豪言,到2030年,特斯拉儲能業務的規模將比肩汽車業務。
在更高的維度上,特斯拉正在向理想的方式進化,馬斯克確實是獨一無二的商業奇才。但當馬斯克和政治捆綁,很有可能變成特斯拉的“蕭何”。
特斯拉要不要去“馬斯克化”?很難說,但就目前來看,政壇中的馬斯克,對于特斯拉發展來說弊大于利。特斯拉要力挽頹勢,回歸產品主義是必經之路。
沒人能預測馬斯克的結局,因為沒有人能看懂馬斯克,但也恰恰因為這樣,特斯拉正站在“天才”與“瘋子”的十字路口。
向左,特斯拉需剝離馬斯克的爭議人格;向右,特斯拉需放棄技術理想主義向商業現實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