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芊
在零下30攝氏度的黑龍江嫩江,一群“白胖子”正攪動縣域經濟的春水。冰天雪地里,養殖戶老張捧著剛出殼的鵝苗笑得合不攏嘴:“這小家伙比金蛋還金貴!”三年前還在地頭轉悠的他,如今已是年入30萬的“鵝司令”。這場始于農家院的產業變革,正在書寫“金鵝傳奇”——2024年,嫩江385萬只大鵝撲棱出3.6億元產值,硬生生把“鐵鍋燉”燉成了“黃金鏈”。
?政策“孵化器”破殼:從炕頭到產業鏈的72變?
“養鵝能補錢,貸款貼一半,死了有保險!”這句順口溜在嫩江養殖戶中口口相傳。政府打造的“金鵝政策包”像暖炕般托起整個產業:大鵝養殖保險的保險費通過政府各級補貼,養殖戶自己僅需繳納每只0.6元的保險費,保額每只50元;養殖戶貸款買飼料,政府掏腰包貼息;就連鵝苗住進的“育嬰房”,都享受每平方米200元的恒溫補貼。三年來,2686萬元真金白銀化作鵝舍里的聲聲歡叫,養殖量火箭般從102萬只竄至385萬只。
在墨爾根古驛道旁的現代化孵化中心,智能溫控系統正守護著百萬鵝蛋。“以前炕頭孵鵝看天吃飯,現在流水線日均破殼1.2萬只。”技術員小王指著屏幕上跳動的數據,45天育肥周期、95%成活率,這些數字讓傳統養殖脫胎換骨。更絕的是“脫貧鵝”計劃——建檔立卡戶每養一只鵝,額外多拿5元補貼,讓大鵝真正成了“共同富裕鳥”。
?產業鏈“造金術”:一根鵝毛的奇幻漂流?
在九三經濟開發區的羽絨車間,機器正把蓬松的鵝絨卷成“云朵”。這些每噸價值40萬元的“軟黃金”,即將飛向波司登的冬季新品。“以前宰鵝取肉,現在連呼吸都賺錢。”廠長李建國算著賬:鵝血提煉血清,賣給生物制藥企業;鵝肝制成法式鵝肝醬;鵝毛梗變身羽毛球,直供李寧工廠。原本20元的整鵝,拆解后身價暴漲8倍。
夜幕降臨,“北鵝”直播間里熱氣騰騰。主播操著東北腔喊:“老鐵們!咱家熏鵝用柞木慢烤8小時,拍一發三!”鏡頭掃過現代化中央廚房,真空包裝的鵝肉預制菜正乘冷鏈南下。從北大荒門店到北上廣餐桌,這只東北大鵝完成從“土味”到“輕奢”的華麗轉身。品牌總監透露,與八一農墾大學聯名的藥膳鵝湯,還沒上市就收到東南亞百萬訂單。
?“鵝”立雞群的秘密:小城玩轉產業魔方?
站在千畝鵝產業示范區的觀景臺,嫩江市委書記崔凱指向遠方:“那里要建鵝文化主題公園,游客能體驗‘追鵝大賽’。”這個把“鵝元素”刻進DNA的城市,正用三產融合打破產業邊界——春季辦鵝苗認養節,夏季搞羽絨時裝秀,冬季推全鵝宴美食游。就連廢棄的鵝毛都被藝術家制成羽毛畫,變身文創爆款。
在鵝血清生物實驗室,科研人員有了驚人發現:鵝抗體竟能對抗罕見病毒。這項突破讓嫩江站上生物醫藥新風口,原本論斤賣的鵝血,如今論克計價。更絕的是“數字鵝倌”系統,每只鵝腳環里的芯片記錄著運動軌跡,消費者掃碼就能看到“鵝生全記錄”。
從雪原到云端,嫩江大鵝的翅膀扇動出縣域經濟新氣象。這座小城用“政策溫度+科技硬度+文化厚度”,把傳統養殖業煉成點石成金的產業魔方——畢竟,能把自己燉成3.6億產業的鵝,注定不是普通家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