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楊志錦
界面新聞編輯 | 王姝
在連續兩個月下降后,大行非銀存款轉為激增。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月末大行非銀存款余額14.6萬億元,相比上月末上漲2萬億元,環比大增16%,而此前兩月則合計下降4.5萬億元。
據界面新聞記者采訪了解,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2月股市火熱,居民存款向證券保證金存款轉移;二是大行負債壓力較大,或通過短期同業存款加價吸收同業負債。
這意味著同業存款也開始出現定期化的趨勢。在此之前,居民存款、企業存款已出現該趨勢。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月末居民存款、企業存款中定期存款的比重均在74%左右,但非銀存款未披露明細數據。存款定期化有助于提高銀行負債的穩定性,但定期存款利率較高,銀行負債成本也會有所上升。
居民存款、非銀存款“蹺蹺蹺”效應再現
銀行存款可分為一般性存款和同業存款兩大類。一般性存款占金融機構存款的大頭,包括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部隊和居民個人存款,需要繳納存款準備金。
而同業存款是金融機構之間出于清算和投資等需求開展的同業資金存入與存出業務。其中非銀同業存款關注度較高,指商業銀行吸收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含非法人產品)的同業存款,當前已占金融機構存款的一成,近年來對市場的影響加大。
央行日前更新的《中資大型銀行人民幣信貸收支表》顯示,截至2月末大行非銀存款余額為14.6萬億,相比上月末上漲2萬億,環比大增16%。
按照央行界定,大型銀行指本外幣資產總量大于等于2萬億元的銀行(以2008年末各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總額為參考標準),包括工行、建行、農行、中行、國開行、交行和郵儲銀行7家。
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大行同業存款高增的一大原因是,2月股市行情較好,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存款顯著增長,帶動非銀存款上升。這一趨勢與居民資產配置向權益市場轉移的現象一致,部分資金可能通過證券轉存形式進入非銀體系。
這在信貸收支表上也有顯現——在非銀存款大增的背景下,2月大行居民部門活期存款減少1.2萬億,“2月權益市場行情啟動,證券結算賬戶活期存款增長對非銀存款增長提供一定助益。”華創固收首席分析師周冠南表示。
從歷史上看,股市火熱時期,居民存款尤其居民活期存款會向證券保證金存款轉移,表現為居民存款與非銀存款的“蹺蹺板”效應增強。比如2024年10月,金融機構居民部門活期存款減少了0.5萬億,同期非銀存款增長了1.1萬億。
這在中小行身上也有出現?!吨匈Y中小型銀行人民幣信貸收支表》顯示,今年2月中小行居民部門活期存款減少了0.63萬億,同期非銀存款增加了0.79萬億。
或通過同業短期存款加價爭取負債
但是,僅用居民存款、非銀存款“蹺蹺蹺”效應仍難以解釋大行非銀存款的高增:橫向對比看,2月大行非銀行存款增加額是居民部門活期存款減少額的1.7倍,而中小行該比值為1.3;縱向對比看,在2015年-2024年間,大行非銀存款月度增加額(平均值)低于中小行,但2月份卻高出上萬億。

界面新聞記者采訪了解到,在大行負債壓力較大的背景下,2月大行通過同業定期存款、同業短期存款提價等方式獲取負債,導致大行非銀存款增長快于中小行。
“非銀活期被限價,相較于貨幣市場融出收益仍偏低,2月同業存款規模高增或為大行通過同業定期存款轉化有關?!敝芄谀媳硎?。
根據去年11月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布的《關于優化非銀同業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倡議》,銀行應以公開市場7天逆回購操作利率(2月份為1.5%)為定價基準,而2月份資金面較為緊張,DR007 (7天期質押式回購利率) 基本保持在1.8%以上。大行若以1.5%利率吸收同業活期存款,顯然不具備吸引力。
開源證券首席銀行業分析師劉呈祥表示,在負債壓力較大、同業活期存款利率被限價的情況下,不排除大行通過短期同業存款提價來補充負債缺口。2月份市場上七天、十四天期同業存款利率相對較高,大行靠提價獲得了一部分同業負債。
那么為何大行負債壓力較大,而中小行負債壓力較小?這背后又和各類銀行的資產負債擺布有關:在資產端,近年大行需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其信貸占比上升,中小銀行信貸占比則下降。此外,隨著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斷加力,大行需購買相當高比例的政府債券,以支持財政政策的實施。
在負債端,近年一般性存款降息形成“大行打頭、股份行緊隨其后、小行最后跟進”的模式,但其中存在時滯,導致小行與大行存款利差拉大,一部分存款尤其居民定期存款就從大行流轉到中小銀行。
央行數據顯示,2020年中小行居民定期存款增加額是中小銀行的1.3倍,但2024年該比值升至1.5倍。今年2月中小行、大行居民定期存款分別增加14285億元、9569億元,比值仍維持在1.5倍。
簡言之,考慮資產擺布后,中小行一般性存款較為充裕但大行一般性存款不足,近年大行不得不通過手工補息、高息同業存款“攬存”,以確保資金來源與資金運用規模總體匹配。
“手工補息”原是銀行對業務操作失誤進行的勘誤,但近年成為銀行尤其大行利率補貼的重要工具。去年4月監管對手工補息進行規范后,銀行尤其大行又通過高息同業活期存款攬儲。
央行數據顯示,2024年4-10月大行同業存款增加4.2萬億,相比上年同期多增3.3萬億,而在2024年4-10月中小行同業存款基本沒有增長。
“小銀行本身存款較為充裕,而信貸又貸不出去,所以加大了買債的力度,一部分還通過同業拆出借給了大行,所以中小行很少通過同業存款補充負債?!蹦戏绞》菽吵巧绦薪鹑谑袌霾咳耸勘硎尽?/span>
去年11月底監管部門對同業活期高息存款也進行規范,一些同業存款流出大行。央行數據顯示,去年12月、今年1月大行非銀存款兩個月減少4.5萬億元,減少額占整個行業的95%。
與此同時,大行通過同業存單補充負債,同業存單量價齊升。周冠南認為,在2月同業定期存款大幅增長的情況下,大行存單“提價換量”的緊迫性或有所弱化。
國盛證券固收團隊的一份研報則稱,面對當前負債缺口,大行自身調節能力有限,有效地解決依然有賴于央行。無論是通過降準,還是通過增加對大行資金投放等方式,都能夠有效地改善大行的負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