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芊
2025年的冬天,哈爾濱因冰雪旅游繼續爆火出圈。其中,一款神似索菲亞教堂的慕斯蛋糕悄然走紅,社交平臺上的熱度直線飆升,單日銷量從20個躍升至超100個,但仍供不應求,成為游客心中的“打卡神器”。緊隨其后,中華巴洛克街區、松花江索道天鵝城堡等地標性建筑的文創糕點也紛紛登場,為各大景區增添了一抹亮色。這場“烘焙+文旅”的風暴,不僅點燃了游客的熱情,更預示著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哈爾濱:烘焙里的文旅創新
這股文創糕點熱潮的背后,站著一家功不可沒的民營企業——哈爾濱黑天鵝職業培訓學校。自20世紀90年代成立以來,這家學校一直專注于西點師、烘焙師等技能培訓。如今,他們憑借創意和技術,將索菲亞教堂、中華巴洛克街區等地標建筑,通過3D建模、數字打印等技術,復刻成慕斯蛋糕、巧克力雕塑,實現了視覺與味覺的雙重革新。中華巴洛克蛋糕上的建筑群仿佛“微縮景觀”,讓游客在品嘗中也能打卡城市地標,感受文化的韻味。

哈爾濱的景區也沒有閑著,紛紛加入“文旅+”的大潮,與企業聯手打造“沉浸式消費場景”。中華巴洛克創意設計中心的“凍梨咖啡”搭配巧克力蛋糕,讓人在品嘗中感受獨特的旅行體驗。而中秋時節,融合黑龍江旅游風光的文創月餅在“面包的日嘗”烘焙店上市,好評如潮。美團數據顯示,中秋節期間,黑龍江省博物館因文創月餅搜索量上漲51%,全國范圍內“文創月餅”搜索量更是激增923%,哈爾濱位列最愛搜索“文創月餅”客源地第五名,緊跟北京、洛陽、保定、徐州之后。

文創食品的多元探索
哈爾濱的成功,無疑為其他城市提供了靈感。長春的烘焙師們不甘落后,紛紛推出復刻54路有軌電車、這有山、紅旗轎車等元素的甜品,讓人在甜蜜中回味城市的記憶。山西則依托《黑神話:悟空》IP,文創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春節期間,“煤炭糖”和青花汾酒白酒酒心巧克力等創意食品走紅網絡,讓人在品嘗中感受山西的獨特魅力。昆明冠生園與云南文創企業拾翠合作的“滇式文創糕點”,更是讓傳統伴手禮煥發新生,講述著云南的故事。

文旅融合的“甜蜜經濟學”
面對這波文創食品的熱潮,如何讓“流量”變“留量”,成為哈爾濱和其他城市共同思考的問題。關鍵在于,將地標、民俗等元素轉化為具有情感共鳴的“文化IP”。在江西資溪縣,以“面包文化節”為核心,打造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將面包產業升級為集觀光、體驗、消費于一體的文化符號,年產值超億元。這些成功案例表明,IP要兼具獨特性與延展性,通過持續的內容輸出強化品牌生命力,避免成為一次性“網紅”。
哈爾濱的“烘焙+文旅”模式,不僅為傳統烘焙業開辟了新賽道,也為城市文旅產業提供了“輕資產、高附加值”的轉型樣本。未來,誰能以文化為核、以科技為翼,誰就能在“甜蜜經濟”中搶占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