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薛冰冰
界面新聞編輯 | 李慎
一架擦得锃亮的道格拉斯飛機立在香港赤鱲角的國泰城入口,頗具年代感的灰白色機身熠熠生輝,機頭呈昂首向上的姿態。
這是國泰航空的第一代飛機。安全航行七十多年后,這家香港老牌高端航空公司在過去幾年遭遇了史上最大“滑鐵盧”。經過兩年多時間的打破、重建、反思,這家航司在2025年3月發布了亮眼業績。
國泰航空支棱起來了。
2020-2022年,國際航班大范圍停擺,面向內地的國內航班也嚴重削減,國泰航空遭受幾乎致命性的摧毀,進入史上最困難時期。低谷時期一天載客量僅302人,而常態下這一數值在10萬人左右,如此打擊在全球航空集團中都屬罕見。
斷了客流的國泰處境艱難,整個集團每月消耗現金高達15億至20億港元,短短4個月,旗下兩家全服務航司更是錄得45億港元的虧損。國泰管理層在港交所公告中直言:“雖然我們一直迎難而上,但若不調整運營部署,集團最終將無法生存”。
2020年下半年,國泰集團決定斷臂求生,關停港龍航空的同時裁員約8500人,并啟動390億港元的資本重組計劃,勉強穩住了局面。
一直撐到2022年底2023年初,旅行限制及檢疫措施陸續放開,國泰終于迎來復蘇的曙光。與此同時,2023年的第一天,曾任國泰航空顧客及商務總裁的林紹波接過“一把手”的接力棒,正式出任國泰集團行政總裁。
“救火隊長”林紹波肩負著將跌倒的老牌航空集團拉出泥潭的艱難任務。他曾放出豪言:“我們努力將國泰航空與香港重新聯結,并致力令香港與全世界重新接軌。為此,我們不僅要回到疫情前的狀態,還要重建國泰航空,使其表現更勝從前。”
但誰也沒料到,重建計劃剛起步,又跌了一跤。
2023年5月份,因空乘歧視內地旅客的“毛毯事件”,國泰航空卷入輿論漩渦,批評聲、質疑聲鋪天蓋地而來,公司品牌形象和口碑遭遇嚴峻考驗。
一面是業務和財務的重建,一面是必須挽回的口碑和形象,林紹波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在一次媒體采訪中,林紹波透露,每天都在跟團隊一起解決問題,慢慢心態也有改變。“我經常跟團隊說,我們能控制的只有怎樣去應對,把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上、做好當天事,控制不了的就不想太多。”
2024年底,為期兩年的重建計劃正式宣告完成,2025年1月份開始,國泰集團的航班數量已經恢復到疫情前100%的水平。財務上,繼2023年盈利創十余年新高后,2024年國泰集團繼續穩定發揮,實現營收、凈利雙增長,連續第二年賺近百億港元。
這證明了亮眼業績不僅僅是受益外部環境好轉,內部的一系列“底層邏輯”改革開始發揮效益。
對林紹波而言,緊繃的弦終于能夠有所放松。
3月13日,國泰航空專門在深圳為內地媒體舉辦了一場業績溝通會,林紹波向界面新聞表示,回憶重建過程,初期時壓力很大,因為要從一個非常低的點迎頭追趕。但這些問題甚至是危機,成為推動國泰進步的關鍵動力。
“我把自己比喻成一個運動員,要保持好的身體、好的心態。國泰的管理團隊、前線同事都非常團結,壓力是有,但其實還是覺得開心,整體而言很享受過去兩年的工作。”林紹波以輕快的口吻總結了心路歷程。
業務重建
國泰是香港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航空集團,占據香港航空市場超一半的市場份額。由于沒有本土航線,國泰完全依賴跨境旅行,吸納旅客進出香港以及經停香港飛往全球各地,是一家名副其實做中轉生意的樞紐航司。
巔峰時期,國泰航空連同旗下附屬航司共運營239架飛機,聯結香港至全球35個國家共119個目的地(加上代碼共享聯結54個國家共255個目的地),包括中國內地26個目的地,位列全球第八大國際客運航空公司。
但在大范圍旅行限制下,國泰集團全球航線網絡迅速收縮,可載客量一度維持在10%以下,客運收益削減至2019年的2%-3%。航班無法正常運營,也意味著飛機要長時間停場。因香港氣候濕潤,不利于長期停放,國泰只能將飛機一架一架地轉移至澳洲中部沙漠愛麗斯泉長期封存,被封存機隊數量高達85架。
停擺的不只是飛機,還有國泰集團成千上萬名員工。
由于難以負擔巨大人力成本,國泰被迫大裁員。財報數據披露,2020年至2022年,國泰集團全球員工總數逐年遞減,降幅分別達到-25.15%、-15.63%和-1.85%,數量從34200人驟跌至21200人。

隨著旅行限制解除,國泰馬不停蹄恢復航線網絡和客運航班數量,在這背后,人力、機隊運力缺一不可。
據國泰方面透露,飛機解封復飛要經過頗為復雜的程序,單是策劃過程就耗費大概4到6個月。返回香港的每架飛機還要進行為期14天的維護檢查程序,然后再在港機工程或廈門太古進行進一步的定檢維護,重新噴漆等,才可投入航班運營。從2022年年中開始,直到2024年6月,國泰才接回了全部長期停泊在海外的飛機。
與此同時,因疫情擱置許久的新飛機引進也重啟。2024年8月份,國泰集團宣布一項千億投資計劃,千億投資中最大比例資金用于機隊,共向空客公司訂購30架A330neo(A330-900)型號客機,并有權額外增購30架,新飛機預計于2028年起陸續交付。
相比機隊運力,人力流失造成的空缺更為棘手。2023年進博會期間,林紹波告訴界面新聞,未來的運力重建,國泰面臨最大的挑戰是人力資源。因為要新開一個航班,需要不同部門人員的配合,如機組人員、地勤人員、后勤人員等。
航空業具有特殊性,補足人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飛行員、乘務員等機組人員要經過數月的培訓才能正式上崗。尤其是見習飛行員,完成理論課程后要到國外接受飛行訓練,再回香港進行模擬駕駛艙訓練,整個過程較為漫長,需提前進行人才儲備和積累。
為此,國泰航空早從2021夏季開始就在香港本地重新招募飛行員,聯同集團旗下其他航空公司,共增聘約300名飛行員;2022年10月啟動全面招聘計劃,目標是增聘超過4000名前線員工,包括于2023年底前增聘700名飛行員;2023年8月,國泰首次開啟內地人才招聘,除了空乘、飛行員以外,招聘還逐漸擴大到IT、地勤人員、客服等崗位。
大規模招聘的確幫助國泰重新聚攏了人氣。
據財報披露,在經過2020-2022年連續三年員工總人數下滑后,2023年國泰集團全球員工數量終于實現正向增長,同比提升12.25%,比2022年增加了2600人。
2024年更是創下歷來最大規模招聘,全年共聘用約7000名新員工,使集團總員工人數突破3萬人,重回疫情前的3萬以上人數規模。2025年3月份,國泰航空又在上海舉行招聘體驗日活動,繼續面向內地招聘乘務員、飛行員、副駕駛以及飛機維修機械員等。
國泰方面透露,通過大力招聘飛行員及加快飛行員培訓,集團飛行員總數超過3400人。目前飛行員流失率約為3%,低于歷史水平。
人力、機隊運力迎頭趕上之后,國泰航線網絡迅速恢復并有進一步擴張之勢。
2024年業績發布會上,國泰集團主席賀以禮透露,集團于2025年至今已公布新增11個航點,今年內國泰航空與香港快運的網絡將覆蓋超過100個客運航點。(注:國泰集團實施雙品牌戰略,國泰航空為全服務航司,香港快運為低成本航司)
財務手術刀
國泰航空(0293.HK)于1986年在港交所上市,界面新聞梳理了過去15年的財務數據發現,其經歷了多個階段的起伏波動。首先是2010年至2015年,在全球經濟復蘇以及成本控制、效率提升的背景下,國泰營收和凈利潤整體呈上揚趨勢,年營收規模保持在800億-1000億港元左右,且連續六年保持盈利,最高時的凈利潤為2010年的140.48億港元。

因燃油對沖錄得大額虧損,2016年至2017年國泰由盈轉虧,兩年分別錄得凈虧損5.75億港元和12.59億港元。此后,國泰展開為期三年的企業轉型計劃,包括拓展新收入、為客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增值服務、提高生產力等,并在2018年和2019年一舉扭虧為盈,凈利潤分別為23.45億港元和16.91億港元。
但在2020年至2022年,受外部不可抗因素影響,國泰航空進入史上最困難時期。三年合計虧損超337億港元,相當于虧掉巔峰時期利潤的2倍多。
從2023年開始,全球航空業加速復蘇,僅用了一年時間國泰就創下近百億港元的凈利潤。復盤扭轉原因,林紹波稱,盈利的回升得益于國際航班重建速度快于內地,以及供求失衡下乘客收益率高于正常值。
現金流方面,因集團整體運營帶來現金收益,截至2023年末國泰可動用的無限制用途流動資金結余高達200億港元。
然而,隨著市場供求逐漸回歸常態化,高票價、高收益率難以維系,國泰集團2024年上半年開始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不過從全年業績來看,由于貨運需求更強勁、客運量上升、燃油價格回落和成本效益提升的帶動,2024年全年國泰集團還是實現收益、凈利雙增長。
財務數據顯示,2024年國泰集團實現收益1043.71億港元,同比提升10.5%,重回千億級營收;錄得應占溢利98.88億港元,同比增加1%,達到2010年至今第二高的水平。
拆分來看,強勁的跨境電子商務需求驅動國泰貨運顯著增長,載貨量較2023年增加11%,收益率上升約3%,收益總額為274.17億港元;客運方面,國泰航空和香港快運2024全年乘客量共增加超過30%,收益總額為685.89億港元,同比提升11.6%。
業績向好、底氣變足以后,國泰逐步償還政府借款。
作為390億港元資本重組計劃的一部分,此前,國泰集團從香港特區政府借款195億港元?,該筆資金以優先股的形式提供。同時,港府還向國泰提供了78億港元的過渡性貸款。
由于財務狀況恢復超預期,國泰集團于2023年向港府支付19.7億港元優先股股息,且回購優先股的50%,而78億港幣的過渡性貸款并未動用。2024年7月國泰集團又贖回港府所持有余下50%的優先股,相當于98億港元。
挽回口碑
過去兩年,林紹波頻繁往返于香港和內地之間,不僅頻繁到訪大灣區,還來到北京、上海乃至河南、陜西等眾多內地城市。盡管普通話不夠標準,林紹波還是堅持與內地媒體、相關部門或人士進行線下交流,且每次都把交流時間拉長并放慢語速。
高頻次互動的起因之一在于,2023年5月,有網友實名舉報國泰航空乘務歧視非英語乘客。事后,國泰迅速反應,接連發布三篇道歉聲明。林紹波還親自領導跨部門工作小組,實施提升服務文化培訓、擴大普通話服務范圍、于中國內地招聘機艙服務員等多個方面的優化措施。
在重塑品牌形象的努力下,國泰有了很多細微卻強烈的變化。
機上服務是旅客感受最直觀的方面。此前有旅客在社交媒體反饋,國泰航空菜單使用英文居多,而目前國泰航班上的餐單已配備英文、簡體中文、繁體中文多種語言,便利內地旅客閱讀。餐食供應也加入了內地元素,例如,將寧夏、云南、新疆的紅酒帶到航班上,同時也開始提供擔擔面、云吞面等特色小吃。
“餐飲服務是我們今年重點發展的一個項目,尤其希望多做中華美食,把內地八大名菜系推出給更多的顧客。4月份會在香港往返內地的中長航線商務艙提供川菜,并配備中國名茶,之后會爭取推廣到國際航線。” 3月13日媒體溝通會上,國泰顧客及商務總裁劉凱詩透露。
針對機上影音娛樂,自2024年起,國泰在航班娛樂系統中增加了眾多國產影視作品。“這兩年我們還會陸續增加更多國產大片、國產電視劇。今年二季度會上春節檔電影,如《熊出沒:重啟未來》、《唐探1900》、《哪吒2》。”劉凱詩說。
文化培訓方面,國泰推出了“中國文化教育培訓”項目。該項目由民航局指導,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專家團隊授課,面向所有新入職的空乘人員展開。通過系統化的學習,空姐們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
不過最突出的改變還是在于,國泰從2023年起在中國內地招聘空乘、飛行員等,以此擴大普通話服務范圍。據劉凱詩透露,不僅是香港往返內地的航班,現在所有國泰航班上至少配備一名可以講普通話的乘務員。今年還會繼續招聘內地乘務員,預估達到1000名,占整體乘務員的10%左右。
此前的3月8日,國泰人事董事黃瑋彤在國泰招聘體驗日上則提到,2024年年底,國泰集團員工數量已經超過30000名,其中內地員工約3000人,這一數字到今年年底預計將達到4000人左右,空中乘務員和見習飛行員仍是招聘重點。目前,已有超過500名內地空乘在國泰集團的航班上提供服務,60多名內地見習飛行員正在接受專業培訓。
持續加碼內地
林紹波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一個集團最重要的就是定位,回看這兩年的成績還是非常滿意,因為我們的定位抓得很清晰。”
回顧兩年的重建之路,國泰的獨特戰略定位——“植根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成為這家航空公司最重要的競爭優勢。在公開場合,包括林紹波在內的許多國泰高管不止一次強調內地市場的戰略地位以及重要性。
作為一家在香港注冊并以香港為基地的航空公司,多年來國泰在植根香港、聯通世界方面做得比較成熟,但對內地市場的尊重和理解,與其對業績的貢獻率不成正比。
據界面新聞梳理,按地域來劃分,從2023年上半年到2024年下半年,中國內地、香港及臺灣占國泰集團總營收的比重分別達到60.72%、60.78%、58.93%和58.87%,基本占據半壁江山。內地市場的收益貢獻可窺見一斑。

據國泰方面介紹,目前,國泰航空是運營往返香港和內地航班數量最多的航司。今年夏天國泰集團內地航點將達20個,每周運營超過290對往返香港和內地的航班。其中,4月28日,國泰航空將開通每周四對往來香港與烏魯木齊的直航航班,將香港與國家西北部通往“一帶一路”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重要樞紐直接連系起來。
林紹波稱,當前國泰在中國內地的團隊由兩位總經理帶領,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國內地整個團隊的戰略性發展,國泰新任命一位董事級人員。4月1日起,鄭家駒將正式出任國泰集團中國內地董事,引領國泰集團深化內地市場布局,推動業務持續增長。
“鄭總會常駐在深圳,因為除了北京總部,大灣區是我們在香港以外的另一個中國內地總部。”林紹波表示。
整個內地市場中,大灣區又是國泰的重中之重。2023年下半年國泰發布的“聚焦未來三大發展領域”中,第一塊就是“將大灣區視作香港的延伸市場”。為吸引更多大灣區客源,國泰航空已開通多種海陸空聯運服務,如海空接駁服務能讓旅客在大灣區八大碼頭辦理登機及行李托運手續,再直接坐船至香港國際機場海天碼頭;陸空接駁服務“陸天暢行通”,可以一站式預訂機票及跨境車服務。
界面新聞了解到,在國泰集團去年宣布的千億投資計劃中,與內地直接相關的投資為北京首都機場貴賓休息室。林紹波表示,國泰在北京首都機場的貴賓室仍是上一代的規格,而首都對國泰而言是戰略意義重大的航點。所以國泰已經開始重新裝修貴賓室,預計2025年年中以全新面貌和內地旅客見面。
然而,未來的國泰集團要保持持續強勁的增長勢頭,還面臨著很多挑戰。
一方面,隨著全球航空運力恢復,區域航線競爭頗為激烈。2024年國泰航空整體收益率下降12%,香港快運收益率更是下降23%,未來需通過開發小眾航點、獨家航點應對價格戰。香港快運行政總裁毛潔瓊在3月13日媒體溝通會上也表示,今年將新開5條新航線,有4條為獨家運營。同時,會把飛機準點率、飛機使用率提升上去,做好單位成本的優化,以此來增強成本效益。
另一方面,過去的2024年貨運板塊對國泰集團業績形成強有力的支撐,但是地緣政治沖突以及新的關稅政策可能影響跨境電商貨運需求,對國泰貨運的增長構成挑戰。對此,林紹波回應稱,集團正審慎監察目前地緣政治局勢對航空貨運的潛在影響,集團會及時靈活調整市場策略。
在國泰反復強調的加碼內地市場方面,更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
深圳市航空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譚超塵向界面新聞分析,南航、深航等內地航司在大灣區擁有密集的航線網絡和較高的市場份額以及便利的地面交通的通達性,能夠更好地滿足內地,尤其大灣區旅客的出行需求。 對于國泰開辟的內地-香港-全球的航線網絡市場都有直接的競爭。
此外,內地航司在開辟國際航線,尤其洲際航線都有一定的政府支持,也增加了內地航司國際航線的價格競爭優勢,同時大量低成本航空公司的興起加劇了價格競爭。
“國泰在內地市場,尤其是大灣區,面臨來自南航、深航等本土航司的激烈競爭,但其國際化網絡和高品質服務仍是重要優勢。未來,國泰需通過加強本地化、優化成本效益和擴展航線網絡,以提升在內地市場的競爭力。”譚超塵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