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犀牛娛樂 小福
編輯|樸芳
有些片子生不逢時,有些項目辯無可辯。
今年春節檔,雖誕生了《哪吒之魔童鬧海》這般現象級的動畫電影,也有不少項目落得了慘淡結局。在此之中,檔期三號種子《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下稱《封神2》)的慘法“獨具一格”。
僅看項目成績,12.2億的票房數字,起碼在檔期里還能排進前三。然而對于這個投資數額巨大的系列電影而言,這部續作的成績必定是遠低于主創預期的。它不光導致了這一部電影距離回本線異常遙遠,甚至有可能會影響到系列最后一部的后續開發工作。
不過在最近,犀牛君看到了一些聲音覺得這部影片的失敗更多是被輿情過度裹挾,影響了其應有的市場水準。但犀牛君認為,《封神2》的結局,還真不能怪觀眾。
導火索
首先還是不能忽視這部影片面前的客觀難點。
對于任何系列IP而言,想要在珠玉在前的狀態下超越前作都是非常困難的。
而《封神三部曲》又是標準的高舉高打型項目,自開發之初就立了個對標《指環王三部曲》的東方奇幻史詩定位。高昂的成本投入、從演員海選培訓開始的超長籌備制作周期、三部連拍的底氣,匯集了太多噱頭的《封神三部曲》,敗不起。
《封神第一部》其實就已經顯露了這部系列影片的高回報、高風險。影片上映之初,由于票房表現不及預期,直接連帶出品方北京文化吃了個跌停。直到后續影片口碑自然發酵、主創努力路演制造話題,才讓《封神第一部》逐漸逆跌找回主場。
《封神第一部》本就是靠著精神股東們的支持逆風翻盤,對于這種對核心觀眾依賴性較強的項目來說,本就立于“精神股東危樓”,成敗毫無定數。
與此同時,《封神2》選擇的春節檔又是過于特殊的檔期。
春節檔與其他重點檔期最大的區別是會面向最多元的觀眾群體。
春節是每年最重要的傳統團圓佳節,春節看電影也是很多普通人的必備年俗。與其他檔期不同的是,春節檔電影不僅將面對最強勁的線上傳播,還有線下親人、朋友聚會間產生的口口相傳,輿情擴散速度加倍。
這一特性為春節檔影片帶來了更強的曝光度與帶票效果,相應的,也會讓口碑不佳的項目更快被觀眾淘汰。
春節檔已經是行業公認的對項目容錯率最低的檔期之一。其實縱覽多年來的春節檔電影便能發現,預算充足、體量足夠、品質過硬幾乎是進入這個檔期影片的必備要素——當然品質是否符合觀眾預期又是另一件事了。
所以《封神2》沒有選擇口碑發酵時間更充足的暑期檔而是春節檔上映,本質上就是一件有極大風險的事。
找根源
當然,在我們看來,這部影片身上的內在問題更多。
先說導致輿情失控的直接因素,電影宣發。
不能說《封神2》的宣發策略錯誤,至少這部影片的宣發不算聰明。
在影片上映前期階段,《封神2》基本上一直在沿用《封神第一部》的成功經驗,主創們在上映前就開始在全國各大城市跑路演,很多城市的路演活動一票難求。排場固然夠大,但對于一部春節檔影片來說,在項目正式上映、流出真實口碑之前,僅靠傳統宣發來加持項目熱度顯然是不夠充分的。
在互聯網宣發方面,《封神2》的前期宣傳物料也幾乎沒有出圈之作,這與同為《封神》衍生,全程都在努力打破動畫電影固有宣發套路,積極迎合各路受眾的《哪吒2》形成鮮明對比。
負面輿情迅速發酵同樣也有影片宣發團隊的無意推波助瀾。
《封神2》宣發有一個關鍵性錯誤動作就是在上映首日于官微發布了殷郊法相后期制作特輯。前腳五毛特效輿情剛剛起勢,后腳官方就用貨不對板的制作特輯蒼白掩飾,徹底坐實了自吹自擂。
春節檔本就是輿情傳播速度加倍的特殊時間節點,隨著“殷郊法相”變成熱梗在網上迅速傳播,加快了《封神2》與五毛特效劃上等號的速度。
但犀牛君認為,觀眾嘲笑玩梗的前置條件始終是,《封神2》的特效的確是存在問題的。
同樣的奇幻真人電影特效,幾年前同樣進入春節檔的《刺殺小說家》建模更加精致細膩。而拋開殷郊這個爭議焦點,影片中同樣由特效制作的四大天王、雷震子等角色同樣存在預期落差問題。觀眾們吐槽的出發點都是因為花錢買票進了影院卻看到了嚴重低于預期的視效表現,絕非為黑而黑。
至于后續伴隨熱梗而來的一些夸大其詞的傳言,的確對影片造成了多次傷害。然而互聯網時代,所有影片都需要面對這種負面輿情失控會導致項目加速落敗的殘酷現狀。就像后來《封神2》特效制作公司那姍姍來遲的聲明一般,在更早的時候《封神2》已經被觀眾打下了粗制濫造的標簽,一切都來的太晚了。
最后還是回到老生常談的根本原因——內容品質撐不起。
即便拋開視效層面的種種現有問題,只談論故事本身,《封神2》仍然是一部低于前作的影片。
在前作中被視為反叛精神載體的男主角姬發,在《封神2》中一反常態成了為兒女情長優柔寡斷之人。觀眾對姬發、鄧嬋玉的吐槽很大程度上并非由于二人的感情線如何,本質上是由于兩個角色的角色塑造不夠豐滿,缺乏應有的成長線,進而出現了感情線影響整個角色觀感的問題。
角色動機不足,敘事缺乏邏輯,即便沒有“殷郊法相”輿情,《封神2》也不會比前作更好。而特效問題的出圈,更加快了這部影片的敗退。
與其懇求觀眾寬容,不如提升自身硬實力。畢竟同期項目中已經出了《哪吒2》這般驚世駭俗的好作品,中國電影行業并不缺乏創造頭部內容的生產力,觀眾也愿意為好內容付費。但這條路,從沒有捷徑可走。
回過頭再看《封神2》的結局,冤嗎?有點,但真不多。
而經歷了這次慘痛教訓,《封神第三部》身上的壓力一定會成倍增加,其他同類項目也更應警醒,如今的電影觀眾,眼睛里可是一點沙子都揉不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