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20年后,我們為何依然需要豆瓣?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20年后,我們為何依然需要豆瓣?

無論是20年前、10年前還是今天,豆瓣作為文藝評價體系、精神角落、興趣社區的角色都沒有“平替”。

文|文娛價值官

除了資深豆瓣用戶,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這家網站剛剛迎來了20周年生日。與10年前的喧囂熱鬧相比,20歲的豆瓣在互聯網上已經掀不起一絲漣漪。

豆瓣上一次受到全網關注,登上輿論的風口浪尖,還是2021、2022年因為飯圈亂象被勒令整改。在這最后一次“高光時刻”之后,除了作為影視評分參考之外,豆瓣對于網絡文化的影響力已經微乎其微。

20歲的豆瓣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的一塊“活化石”,見證了Web 2.0時代的蓬勃興起,移動互聯網大潮的席卷一切,短視頻對于圖文平臺的全面替代。前10年,豆瓣還試圖通過業務分拆,搭乘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快車。轉型失敗之后,豆瓣基本上選擇了“躺平”,以精神分裂的狀態存活著——它是文化青年們的精神角落,是流量飯圈的“養蠱”之地,也是一塊影視觀眾的輿論空間。

早在10年前,就有不少人預言豆瓣的消亡,移動端轉型失敗,商業化節節敗退,難逃關站或被收購的宿命。然而,豆瓣的生命力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頑強。這種生命力源自何處?無論是20年前、10年前還是今天,豆瓣作為文藝評價體系、精神角落、興趣社區的角色都沒有“平替”。

從“以文藝會友”到算法時代的“精神角落”

豆瓣從興起到衰落的歷史,也是“文青”這個群體從主流到邊緣化,在話語場中逐漸失聲的歷史。2015年之前,正是豆瓣書、影、音、小組、同城等頻道之間的協同效應,使原本是小眾群體的文藝青年成為互聯網上的一股力量。使文藝成為一種受人追捧的生活方式,使文藝青年之間的化學反應走出深巷,屢屢成為引領流行文化的風向標。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平民化浪潮,“以書影音會友”日漸淪為一種小眾儀式。新一代青年文化陣地也從豆瓣這樣的評分網站,轉移到了網易云、B站、小宇宙等內容平臺,無論是網易云評論、B站彈幕還是小宇宙社群,都是圍繞內容本身的即時表達、情緒共振,形成了一個個連接創作者與受眾,新鮮內容不斷涌現的文化生態。相比之下,書影音這樣的“內容載體”顯得僵化過時。

當然,還有小紅書這樣以算法連接興趣同好,同時容納陽春白雪與生活日用的內容社區,已經成為新一代“文藝網紅”們耕耘吸粉的陣地。

即便新平臺層出不窮,豆瓣作為“精神角落”的價值仍然無可取代,而且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顯得愈發珍貴。2016年初,豆瓣發布了首部品牌影片《我們的精神角落》,這是豆瓣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面向公眾發聲,闡釋平臺的價值。

值得慶幸的是,在這個算法推薦無所不在,網紅文化無孔不入的時代,拜豆瓣的“不思進取”所賜,它始終堅守了9年前對用戶的承諾——“在現實世界之外,希望為你的精神世界留存一處不受干擾、安然生長的地方。”

20年來,豆瓣仍然維持了建站之初的基本形態,將“去中心化”進行到底——不同用戶、群體、圈層之間彼此隔絕,書、影、音及小組用戶“圈地自萌”,你的分享僅友鄰可見,不用擔心一言不慎引來網絡噴子和粉圈巡邏。你無需為努力成為“平臺網紅”而焦慮,畢竟不存在火遍豆瓣的網紅大V,友鄰之間保持默默關注但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簡直是一個與網絡喧囂相隔絕的“桃花源”。正是這樣一個碩果僅存的“精神角落”,讓很多豆瓣老用戶多年以來不離不棄,也吸引不少年輕用戶來到了這里。

這并非是豆瓣有意堅持的結果,而是阿北當時設計的網站架構所決定的,除非推倒重來,否則很難改變。豆瓣早已不想做那個被用戶藏在靈魂深處、半年也不一定想起一次的“精神角落”。

這些年來,豆瓣引入了微博的“熱門話題”“實時熱門討論”等功能,也向小紅書“偷師”了不少產品設計,試圖打造一個中心化的輿論廣場,卻無法根本撼動去中心化的用戶體系。核心用戶之所以愿意來到豆瓣,不是為了這些廣場,而是經營自己的“精神角落”。

從有趣靈魂聚集地到飯圈文化“養蠱池”

在“精神角落”之外,還有另一個豆瓣,那就是曾經作為有趣靈魂聚集地,后來淪為粉圈謠言發源地的豆瓣小組。豆瓣小組令人唏噓的“墮落歷程”,也是中文互聯網輿論生態的一面鏡子。

作為豆瓣最早的產品雛形,豆瓣小組是一個“烏托邦”性質的產品,帶有Web 2.0時代特有的理想主義色彩,小組由用戶創建,規則由用戶構建,內容由用戶輸出,是真正僅限同好之間交流的小角落。

到今天為止,國內社區都沒有第二個地方像豆瓣小組這么純粹,人群的聚集、交流遵循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和公平。所以,在豆瓣上你能看到各種奇奇怪怪的小組,不論小組的主題多么千奇百怪,組長都能通過自設門檻,真正聚攏志同道合之人,而“私密小組”的存在,更是進一步使豆瓣成為能吸納無數隱秘需求的海綿。豆瓣小組對于豆瓣本身的意義,在于擴寬了用戶人群,因為小組類型的豐富,間接吸納了更多元的人群。

然而,豆瓣小組的封閉性、強自治,也成了一柄“雙刃劍”,不僅意味著高昂的發現門檻,對于用戶的自主探索精神、自覺的社群維護意識,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后來,小紅書等社區通過推薦算法,而不是論壇機制,實現了興趣群體的彼此發現,興趣圈層的擴大共振,這對于普通用戶而言顯然更為“友好”。而大部分豆瓣興趣小組則隨著豆瓣本身的萎縮而日漸荒蕪。

曾經的豆瓣網紅,自媒體人和菜頭在紀念豆瓣20周年的文章中寫道:“我不喜歡一切群組,認為那都是養蠱池,發酵皿,培養基,總是會生出最狂熱最偏激的人和事來,偏偏又能發出最大的聲量。成為飯圈文化的溫床。”

其實,豆瓣小組并非是為飯圈文化而生,而是作為互聯網上碩果僅存的“閉環交流空間”,在不經意間為飯圈所利用。換言之,不是豆瓣選擇了飯圈,而是飯圈選中了豆瓣。

“作為豆瓣十年老用戶,見過這個網站最風光的時候,有很多非常有趣的豆瓣小組,包括下廚房組化妝品組,各種小眾愛好奇特組任何怪癖都能找到同好,眼見這幾年豆瓣變成了粉圈謠言發源地,黑水溫床。正常人都被趕走了,沒有人再去創造,因為創造是要愛的,而恨意只需要宣泄。”豆瓣用戶@四喜大丸子 告訴文娛價值官。

飯圈對于豆瓣小組的“奪舍”,雖然為豆瓣輸入了一波年輕用戶的流量,卻是弊遠大于利的“毒流量”,不僅讓豆瓣承受了監管部門的一次次通報督導,媒體輿論的口誅筆伐,也讓它在普通網民心中淪為一片烏煙瘴氣之地。畸態的飯圈文化與水軍泛濫,還從小組滲透到了書影音業務模塊中,對于作為豆瓣根基的評價體系形成了巨大沖擊。

2月份,豆瓣花渣聚集地、視聽萬花筒、好事花生、句號、韓劇等娛樂小組再次迎來一個月的限期整改。豆瓣只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對于小組內的引戰謾罵等過激行為進行不定期調控,卻無法從根本上予以杜絕。

進入2025年,豆瓣小組仍舊掙扎在飯圈漩渦之間,這可能是當初懷抱“烏托邦”愿景的阿北從來不曾想到的。

豆瓣評分還重要嗎?

如今,在大眾網民眼中,豆瓣已經縮減成為了影視評分網站代名詞,雖然它的參考價值正變得越來越小,對于娛樂市場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但在國內仍然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20年間,豆瓣見證了新一代影視觀眾的出現,打分群體從文青向大眾的變遷,文藝作品圈層化的愈演愈烈,行業評分的通貨膨脹,以及對于“老登電影”等作品的價值重估,也經受住了一波又一波水軍、輿論的沖擊。10年前,阿北在《豆瓣電影評分八問》中解釋的評分機制,至今依然是保護豆瓣評分(相對)公正性的“護城河”。

去年,“豆瓣評分通貨膨脹”現象曾經引起過業內的一陣熱議。媒體發現2023年有25部國產劇集獲得8分以上評分。較2019年翻了四倍。評分人數暴增,但真實的口碑與推薦卻并未隨之得到提升,讓豆瓣評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原本的權威性。

對于豆瓣而言,這樣的縱向對比有失苛責。在成立初期,電影愛好者構成了豆瓣評分的主力,因此打分相對“客觀”而嚴苛。如今豆瓣評分成為了影視觀眾的情緒激蕩、粉黑宣泄之地,早已不是單純的質量評價體系,而是大眾情緒的一個“風向標”。影視作品受眾的“圈層化”,也會無形之中提升作品在特定觀眾心目中的評分。如果說經典影視尚存在某種大眾共識,如今的影視作品早已不存在統一的評價坐標。

豆瓣評分與影視作品市場表現之間的背離,也早已成為老生常談的話題。過去兩年涌現出了不少豆瓣高分的國產佳作,然而電影市場卻陷入了寒冬之中。剛剛過去的婦女節檔期,豆瓣9分電影《還有明天》《初步舉證》票房都不盡如人意,反而始終被6.5分的《唐探1900》牢牢壓制。

與去年10億人次的觀眾規模相比,豆瓣評分群體仍然顯得微乎其微。隨著國內電影“口碑營銷”集體陷入“信任危機”,豆瓣評分也難以幸免,已經不再是大眾觀影的首要參考指標。

盡管如此,在這個網絡輿論日趨分裂、極化,影視“脛骨”四處出擊的時代,我們仍然需要豆瓣這樣一個匯聚各種聲音、容納好評差評的輿論空間。或許,只有等到失去之后,我們才會意識到豆瓣評分對于影視行業生態究竟有多重要。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豆瓣

4k
  • 豆瓣回應App閃退:緩存錯誤配置文件導致,卸載重裝即可解決
  • 加速郫縣豆瓣發展 成都出臺產業促進辦法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20年后,我們為何依然需要豆瓣?

無論是20年前、10年前還是今天,豆瓣作為文藝評價體系、精神角落、興趣社區的角色都沒有“平替”。

文|文娛價值官

除了資深豆瓣用戶,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這家網站剛剛迎來了20周年生日。與10年前的喧囂熱鬧相比,20歲的豆瓣在互聯網上已經掀不起一絲漣漪。

豆瓣上一次受到全網關注,登上輿論的風口浪尖,還是2021、2022年因為飯圈亂象被勒令整改。在這最后一次“高光時刻”之后,除了作為影視評分參考之外,豆瓣對于網絡文化的影響力已經微乎其微。

20歲的豆瓣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的一塊“活化石”,見證了Web 2.0時代的蓬勃興起,移動互聯網大潮的席卷一切,短視頻對于圖文平臺的全面替代。前10年,豆瓣還試圖通過業務分拆,搭乘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快車。轉型失敗之后,豆瓣基本上選擇了“躺平”,以精神分裂的狀態存活著——它是文化青年們的精神角落,是流量飯圈的“養蠱”之地,也是一塊影視觀眾的輿論空間。

早在10年前,就有不少人預言豆瓣的消亡,移動端轉型失敗,商業化節節敗退,難逃關站或被收購的宿命。然而,豆瓣的生命力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頑強。這種生命力源自何處?無論是20年前、10年前還是今天,豆瓣作為文藝評價體系、精神角落、興趣社區的角色都沒有“平替”。

從“以文藝會友”到算法時代的“精神角落”

豆瓣從興起到衰落的歷史,也是“文青”這個群體從主流到邊緣化,在話語場中逐漸失聲的歷史。2015年之前,正是豆瓣書、影、音、小組、同城等頻道之間的協同效應,使原本是小眾群體的文藝青年成為互聯網上的一股力量。使文藝成為一種受人追捧的生活方式,使文藝青年之間的化學反應走出深巷,屢屢成為引領流行文化的風向標。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平民化浪潮,“以書影音會友”日漸淪為一種小眾儀式。新一代青年文化陣地也從豆瓣這樣的評分網站,轉移到了網易云、B站、小宇宙等內容平臺,無論是網易云評論、B站彈幕還是小宇宙社群,都是圍繞內容本身的即時表達、情緒共振,形成了一個個連接創作者與受眾,新鮮內容不斷涌現的文化生態。相比之下,書影音這樣的“內容載體”顯得僵化過時。

當然,還有小紅書這樣以算法連接興趣同好,同時容納陽春白雪與生活日用的內容社區,已經成為新一代“文藝網紅”們耕耘吸粉的陣地。

即便新平臺層出不窮,豆瓣作為“精神角落”的價值仍然無可取代,而且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顯得愈發珍貴。2016年初,豆瓣發布了首部品牌影片《我們的精神角落》,這是豆瓣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面向公眾發聲,闡釋平臺的價值。

值得慶幸的是,在這個算法推薦無所不在,網紅文化無孔不入的時代,拜豆瓣的“不思進取”所賜,它始終堅守了9年前對用戶的承諾——“在現實世界之外,希望為你的精神世界留存一處不受干擾、安然生長的地方。”

20年來,豆瓣仍然維持了建站之初的基本形態,將“去中心化”進行到底——不同用戶、群體、圈層之間彼此隔絕,書、影、音及小組用戶“圈地自萌”,你的分享僅友鄰可見,不用擔心一言不慎引來網絡噴子和粉圈巡邏。你無需為努力成為“平臺網紅”而焦慮,畢竟不存在火遍豆瓣的網紅大V,友鄰之間保持默默關注但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簡直是一個與網絡喧囂相隔絕的“桃花源”。正是這樣一個碩果僅存的“精神角落”,讓很多豆瓣老用戶多年以來不離不棄,也吸引不少年輕用戶來到了這里。

這并非是豆瓣有意堅持的結果,而是阿北當時設計的網站架構所決定的,除非推倒重來,否則很難改變。豆瓣早已不想做那個被用戶藏在靈魂深處、半年也不一定想起一次的“精神角落”。

這些年來,豆瓣引入了微博的“熱門話題”“實時熱門討論”等功能,也向小紅書“偷師”了不少產品設計,試圖打造一個中心化的輿論廣場,卻無法根本撼動去中心化的用戶體系。核心用戶之所以愿意來到豆瓣,不是為了這些廣場,而是經營自己的“精神角落”。

從有趣靈魂聚集地到飯圈文化“養蠱池”

在“精神角落”之外,還有另一個豆瓣,那就是曾經作為有趣靈魂聚集地,后來淪為粉圈謠言發源地的豆瓣小組。豆瓣小組令人唏噓的“墮落歷程”,也是中文互聯網輿論生態的一面鏡子。

作為豆瓣最早的產品雛形,豆瓣小組是一個“烏托邦”性質的產品,帶有Web 2.0時代特有的理想主義色彩,小組由用戶創建,規則由用戶構建,內容由用戶輸出,是真正僅限同好之間交流的小角落。

到今天為止,國內社區都沒有第二個地方像豆瓣小組這么純粹,人群的聚集、交流遵循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和公平。所以,在豆瓣上你能看到各種奇奇怪怪的小組,不論小組的主題多么千奇百怪,組長都能通過自設門檻,真正聚攏志同道合之人,而“私密小組”的存在,更是進一步使豆瓣成為能吸納無數隱秘需求的海綿。豆瓣小組對于豆瓣本身的意義,在于擴寬了用戶人群,因為小組類型的豐富,間接吸納了更多元的人群。

然而,豆瓣小組的封閉性、強自治,也成了一柄“雙刃劍”,不僅意味著高昂的發現門檻,對于用戶的自主探索精神、自覺的社群維護意識,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后來,小紅書等社區通過推薦算法,而不是論壇機制,實現了興趣群體的彼此發現,興趣圈層的擴大共振,這對于普通用戶而言顯然更為“友好”。而大部分豆瓣興趣小組則隨著豆瓣本身的萎縮而日漸荒蕪。

曾經的豆瓣網紅,自媒體人和菜頭在紀念豆瓣20周年的文章中寫道:“我不喜歡一切群組,認為那都是養蠱池,發酵皿,培養基,總是會生出最狂熱最偏激的人和事來,偏偏又能發出最大的聲量。成為飯圈文化的溫床。”

其實,豆瓣小組并非是為飯圈文化而生,而是作為互聯網上碩果僅存的“閉環交流空間”,在不經意間為飯圈所利用。換言之,不是豆瓣選擇了飯圈,而是飯圈選中了豆瓣。

“作為豆瓣十年老用戶,見過這個網站最風光的時候,有很多非常有趣的豆瓣小組,包括下廚房組化妝品組,各種小眾愛好奇特組任何怪癖都能找到同好,眼見這幾年豆瓣變成了粉圈謠言發源地,黑水溫床。正常人都被趕走了,沒有人再去創造,因為創造是要愛的,而恨意只需要宣泄。”豆瓣用戶@四喜大丸子 告訴文娛價值官。

飯圈對于豆瓣小組的“奪舍”,雖然為豆瓣輸入了一波年輕用戶的流量,卻是弊遠大于利的“毒流量”,不僅讓豆瓣承受了監管部門的一次次通報督導,媒體輿論的口誅筆伐,也讓它在普通網民心中淪為一片烏煙瘴氣之地。畸態的飯圈文化與水軍泛濫,還從小組滲透到了書影音業務模塊中,對于作為豆瓣根基的評價體系形成了巨大沖擊。

2月份,豆瓣花渣聚集地、視聽萬花筒、好事花生、句號、韓劇等娛樂小組再次迎來一個月的限期整改。豆瓣只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對于小組內的引戰謾罵等過激行為進行不定期調控,卻無法從根本上予以杜絕。

進入2025年,豆瓣小組仍舊掙扎在飯圈漩渦之間,這可能是當初懷抱“烏托邦”愿景的阿北從來不曾想到的。

豆瓣評分還重要嗎?

如今,在大眾網民眼中,豆瓣已經縮減成為了影視評分網站代名詞,雖然它的參考價值正變得越來越小,對于娛樂市場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但在國內仍然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20年間,豆瓣見證了新一代影視觀眾的出現,打分群體從文青向大眾的變遷,文藝作品圈層化的愈演愈烈,行業評分的通貨膨脹,以及對于“老登電影”等作品的價值重估,也經受住了一波又一波水軍、輿論的沖擊。10年前,阿北在《豆瓣電影評分八問》中解釋的評分機制,至今依然是保護豆瓣評分(相對)公正性的“護城河”。

去年,“豆瓣評分通貨膨脹”現象曾經引起過業內的一陣熱議。媒體發現2023年有25部國產劇集獲得8分以上評分。較2019年翻了四倍。評分人數暴增,但真實的口碑與推薦卻并未隨之得到提升,讓豆瓣評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原本的權威性。

對于豆瓣而言,這樣的縱向對比有失苛責。在成立初期,電影愛好者構成了豆瓣評分的主力,因此打分相對“客觀”而嚴苛。如今豆瓣評分成為了影視觀眾的情緒激蕩、粉黑宣泄之地,早已不是單純的質量評價體系,而是大眾情緒的一個“風向標”。影視作品受眾的“圈層化”,也會無形之中提升作品在特定觀眾心目中的評分。如果說經典影視尚存在某種大眾共識,如今的影視作品早已不存在統一的評價坐標。

豆瓣評分與影視作品市場表現之間的背離,也早已成為老生常談的話題。過去兩年涌現出了不少豆瓣高分的國產佳作,然而電影市場卻陷入了寒冬之中。剛剛過去的婦女節檔期,豆瓣9分電影《還有明天》《初步舉證》票房都不盡如人意,反而始終被6.5分的《唐探1900》牢牢壓制。

與去年10億人次的觀眾規模相比,豆瓣評分群體仍然顯得微乎其微。隨著國內電影“口碑營銷”集體陷入“信任危機”,豆瓣評分也難以幸免,已經不再是大眾觀影的首要參考指標。

盡管如此,在這個網絡輿論日趨分裂、極化,影視“脛骨”四處出擊的時代,我們仍然需要豆瓣這樣一個匯聚各種聲音、容納好評差評的輿論空間。或許,只有等到失去之后,我們才會意識到豆瓣評分對于影視行業生態究竟有多重要。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塘县| 灵山县| 武平县| 巴南区| 锡林郭勒盟| 太仆寺旗| 内江市| 托克托县| 昭平县| 乌兰浩特市| 南昌县| 平安县| 岱山县| 宜昌市| 福泉市| 辛集市| 冷水江市| 高陵县| 五峰| 天镇县| 连云港市| 庆云县| 确山县| 随州市| 衡阳市| 台州市| 黎城县| 甘德县| 宜川县| 蓝田县| 兰西县| 文水县| 旬阳县| 昭平县| 闸北区| 尼勒克县| 温泉县| 九寨沟县| 自贡市| 西峡县| 惠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