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杜萌
ETF市場密集“上新”。
3月12日,科創綜指、自由現金流以及A500三大指數的相關產品在同一天獲批。其中,首批科創綜指ETF的聯接基金也同時獲批,距離2月28日上報僅用了8個工作日。有公募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最快將在本周開始募集。
聯接基金獲批的同時,首批科創綜指ETF在上市后卻遭到了較大幅度的規模縮水。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13日,易方達上證科創ETF(589800.SH)自3月4日上市后份額減少7.68億份,相比成立時的20億份縮水近四成;華夏上證科創ETF(589000.SH)自3月5日上市后份額減少了6.32億份,相比成立時的15.4億份縮水超過四成。

為何上市僅僅幾天,規模就出現大縮水?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這和該批產品的投資者結構有關,“科創綜指ETF以個人投資者居多。尤其是從成立到上市經過了近十天的建倉期,科技板塊的投資熱潮稍有下降,這批ETF上市后即浮虧,所以很多投資者就選擇了贖回。”某公募渠道部人士告訴記者。
“我是為了完成銷售任務,自己找家人買了兩萬塊,就等著上市后就贖回。要留著資金應付下一次的發行任務。”某頭部券商渠道部人士透露。
又一波ETF發行大潮即將到來。3月12日以來,超20只指數基金密集獲批。2月25日,華寶滬深300自由現金流ETF、摩根滬深300自由現金流ETF上報,這是首批滬深300自由現金流ETF,目前均已獲批。此外,易方達等公司上報的國證自由現金流ETF也已獲批。
作為核心寬基,中證A500指數的產品矩陣仍在繼續搭建。3月12日,易方達基金、華安基金、摩根資產管理、工銀瑞信基金、國泰基金等旗下的中證A500增強策略ETF獲批。
在新基金密集獲批的同時,又有多只指數基金上報。證監會官網顯示,僅3月以來,已有40只指數基金上報。細分行業類ETF快速擴容,債券指數基金也密集上新。3月以來,海富通、博時、創金合信、工銀瑞信等四家公司上報了上證AAA科技創新公司債指數基金。更早之前,富國基金、鵬華基金、招商基金也上報了上證AAA科技創新公司債指數基金。
2月9日,中國證監會印發《促進資本市場指數化投資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從持續豐富指數基金產品體系,加快優化指數化投資發展生態,加強監管、防范風險等方面提出相關措施。
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14日,今年以來權益類指數基金發行規模合計為696.73億元,部分創新品種強勢吸金。
中國證券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底,我國公募基金總規模為31.93萬億元。其中股票基金的總規模從2024年12月底的4.45萬億元降至今年1月底的4.39萬億元,減少約592.43億元。混合基金的總規模也從2024年12月底的3.51萬億元降至3.43萬億元,減少約827.19億元。之所以規模減少,是因為1月份股市震蕩,再加上臨近春節,不少投資者為了規避假期的重大利空風險,選擇了贖回基金,持幣過節。
如何留住增量資金,防止資金“上市就跑”,讓ETF成為“源源不斷”的活水?
面對ETF這個競爭激烈的賽道,為了最大限度地打造品牌、留住投資者,各家公募也是煞費苦心。
3月12日,嘉實基金舉辦2025年超級指數節。嘉實基金副總經理、首席市場官魯令飛表示,“幾年前,我們內部對發展ETF的定位是‘競速’,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卷,競速策略也讓我們ETF的產品研發、業務拓展、投資運營等能力都快速成長并趨于成熟。隨著對客戶需求的理解越來越清晰,我們對ETF的定位已經發生變化,從自身發展的視角更多轉向客需驅動的視角,從強調‘競速’變為強調‘基石’。”
魯令飛認為,對于投資者而言,標準化的ETF產品未來會像固收產品一樣,成為賬戶里基石性的標準配置。而基金公司的差異化價值,是通過向投資者提供ETF解決方案和多策略服務,幫助客戶實現投資目標。
外資公募也加入了ETF的角逐之戰。摩根資產管理總經理王瓊慧告訴記者,隨著ETF市場發展愈發成熟,越來越多非純被動的ETF正走入投資者的視線,包括基于量化策略的指數增強型ETF、基于基本面研究的主動型ETF等等。ETF作為投資工具,其承載的策略正變得越來越豐富。目前,該公司正在打造以中證A50ETF、中證A500ETF、中證A500增強策略ETF為代表的“A系列”ETF產品線。
也有頭部公募在“陪伴”上下功夫。去年年末,某頭部公募大手筆招聘了幾十位投教人員,組成“投資者之家”團隊,為投資者提供詳細的售前、售中、售后的陪伴服務。
“ETF作為一種投資工具,主打的就是透明、物美、價廉,并且從長期來看,業績優異。現在市面上不缺ETF,缺的是優質產品帶來的投資體驗。我們做的就是通過深度的策略研究,為投資者提供全天候、交易便利的配置工具與被動投資解決方案。”某公募ETF部門指數解決方案的負責人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