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消費最前線
街上比奶茶店還密集的是什么?藥店或許是標準答案之一。
數據顯示,早在2023年,全國持證藥店的數量就超過了奶茶店,前者為66.7萬家,遠超后者的51.5萬家。前幾年,由于醫藥分離制度的出臺、藥店開業門檻降低以及用藥需求的增長,零售藥店扎堆生長。
可惜好景不長,隨著早期紅利的消失,加上線上醫藥零售的爆發,這六十多萬家藥店的生存空間漸趨擁擠。
有報道稱,在2024年,已經約有4萬家藥店關閉,行業閉店率達到5.7%,高于2023年的3.8%,同時,2024年上半年藥店店均銷售額同比下滑10%,其中,72%的門店生意出現下滑,預計未來仍有20%中小藥店被淘汰。
那么,不想坐以待斃的藥店要如何自救,或許,“賣藥”早已不是一樁好生意了,整個醫藥零售賽道正想方設法換一番天地。
下一步,藥店賣什么?
2024年1月至7月,實體藥店平均每日每店的銷售額不足3000元,甚至有些沒有醫保資質的小型藥店日均銷售額連1000元都沒有。再加上電商價格戰、集中采購、線上醫保試點、一鍵比價……讓本就客流量與利潤在下降的實體藥店苦不堪言。
為了挽救這一岌岌可危的局面,各大藥店使出渾身解數。
據悉,一心堂在去年上半年繼續加大彩票業務,累計銷售彩票6562萬元。無獨有偶,益豐藥房開設生鮮零售、中藥養生、農產品零售;漱玉平民增加美妝業務,美麗事業部已有400多個SKU;老百姓大藥房增加了普通食品、個人護理和生活用品類商品占比……
除了尋常藥品,美妝、個護、保健品甚至生物制品都成了藥店的“新希望”。總而言之,當醫藥零售遇冷,藥店只能努力調整自己的業務結構,而非藥品業務的表現力也相當突出,尤其是生物制品。
去年在整個醫藥零售行業銷量下降的背景下,生物制品卻實現了正向增長,漲幅一度高達15.9%,典型的產品如火遍全球的減肥“神藥”司美格魯肽,帶動品類同比增長超過一倍,至今熱度仍在攀高。2024年上半年,美團上的醫美消費訂單同比去年同期增長43%。
這些新興的零售業務或許是革新實體藥店未來走向的主要推力。
就目前來看,一些藥店品牌也的確證明了這一方法的可行性。據悉,漱玉平民的美妝業務在2024年同比增長20%;老百姓2024年前三季度,非藥品的毛利率高達39.53%,而海外藥妝店的成功更為國內醫藥零售提供了新思路。
以日本的藥妝店為例,公開資料顯示,在日本的藥妝店,銷售規模最大的商品類別不是藥品,而是食品和其他品類,約占比28%;其次為家庭護理品,約占比22%;美容護理產品與OTC藥品分別為18.1%和18%。
有些國外藥店連鎖巨頭甚至可以通過多元化商品結構,成功將非藥品類銷售額提升至總收入的60%-70%。正如日本藥妝店之父松本清所言:“藥店不應只賣藥,而應成為解決生活不安的據點?!?/p>
只不過,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目前國內實體藥店的業務占比改革還在起步階段,大部分連鎖藥店的主要盈利來源還是藥品。比如去年上半年,一心堂醫藥產品外的其他產品及其他業務收入合計8.24億元,占公司總營收的比例僅為8.85%;健之佳的便利零售業務收入為1.89億元,僅占總營收的4.23%。
更主要的是,賣了那么多年藥的實體藥店驟然轉向其他業務,短時間內難免生疏。比如想要賣生鮮水果的益豐藥房,其生鮮損耗率一度高達8%。資質方面也需要重新審核,2024年山東省僅30%藥店獲批可銷售醫療器械。
而消費者一時半會也沒有改變對藥店的刻板印象,對他們而言,藥店依舊是藥品零售地,而非其他。另外,中康產業研究院調查顯示,2024年,實體藥店的經營環境日益嚴峻,藥品品類全年增速預計僅2.9%,含非藥在內的全品類也基本暫停增長。
這就意味著,當整個消費環境出現大轉變,藥店無論賣什么,都是一場命運多舛的冒險。
“去醫保化”有多少可行性?
坦白來講,藥店大量鋪設非藥品,實際上與去年持續發酵的實體藥店“去醫保”大潮緊密相關。
2025年開年,山東、云南、內蒙古多地再次出現藥店主動終止醫保定點協議的現象,當然,大部分藥店去醫?;⒎峭耆撾x醫保體系,而是指藥店通過降低醫保銷售占比,轉向非醫保產品和服務。
其目的也很簡單,一是為了應對醫保收緊帶來的監管成本,二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利潤。這兩年,不斷“試探”醫保局底線的實體藥店終于迎來大規模清算。大參林藥店、老百姓藥店均曾因醫保違規被處罰過。
頭部藥店“帶頭”越線,這讓醫保局不得不加大監管力度,國家醫保局數據顯示,僅2024年檢查的醫療機構和零售藥店的數量,就超過了過去5年數量的總和。去年上半年,2024年上半年,醫保部門又推行了飛檢、藥品追溯、信息采集等一系列促進藥店合規經營的舉措。
層層監控下,原本高度依賴醫保的實體藥店,索性選擇“去醫?!?。而脫離醫保系統,于藥店而言,會是一樁好事嗎?
首先,不再有監管壓力的確能提高藥店的自主經營能力。其次,不少藥店曾被醫保結算回款周期困擾過,據悉,藥店正常的醫保結算不超過30天,但有些地區少則兩三個月、多則大半年,一些規模稍大的連鎖經常要墊付資金,影響了正常運營。
另外,“集采”藥品“零差價”銷售……導致大批藥店的經營利潤被壓縮,非醫保產品占比的提升無疑是提高利潤的最佳辦法,中康CMH調研顯示,80-150元價位的非醫保健康產品需求年增長19%。
健之佳就是典型的例子,這家醫藥連鎖集團已經逐步發展為藥店、藥妝、便利店、健康廣場、中醫館、診所、體檢中心多種業態一體的健康綜合體。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67.35億,凈利1.01億。2022-2024年第三季度末,實體門店營業收入金額持續增長,醫保結算收入金額呈持續下降態勢。醫保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由2022年的52%下降至2023年的47%,再下降至2024年1-9月的44%。
但“去醫?;闭娴哪敲慈菀讍??
不可否認,消費者習慣醫保支付,一旦藥店終止醫保定點協議,客流和銷售額勢必會下降。調研顯示,70%消費者會因“無法刷醫保”放棄購買非必需藥品,“北京普惠健康?!迸兜臄祿?,近一半投保人選擇用醫保個賬支付。
甘肅某縣域藥店醫保支付占比高達78%,2024年河南某藥店因退保導致月銷售額下降40%。時至今日,線上醫保支付試點讓消費者對醫保的依賴程度只增不減,2024年醫保線上支付覆蓋城市從6個暴增至40余個,廣州24家試點線上醫保藥店月均銷售額增長45%,而周邊非定點藥店客流量下降27%。
還有一點,醫保產品與非醫保產品占比調整意味著藥店需要重構供應鏈,但中小藥店議價能力弱,而2023年公立醫院銷售額超10億的非醫保品種共有12個。若是完全脫離醫保體系,藥店的合法性與專業性還會被消費者質疑。
種種跡象顯示,到底去不去醫保,這個讓整個醫藥零售賽道思考良久的問題,至今依然是個兩難的抉擇。
“即時配送”的甜頭吃到了多少?
一個真實的現象是:雖然街頭巷尾的藥店越開越多,數量直線碾壓奶茶店,但現實生活中,走入線下門店去買藥的消費者卻不見多少,他們寧愿用手機下單,享受即時配送的便利,尤其是在夜里。
艾媒咨詢指出,有近9成的受訪者有在夜間生病或用藥經歷,但超6成人遇到過夜間買藥難、買藥不便,同時有8成以上用戶希望能夠在外賣平臺買藥。實體藥店想要繼續生存,線上的即時配送或許可以成為出路之一。
根據米內網預計,到2030年零售藥店O2O的規模占實體藥店的份額將升至19.2%,如果線上醫保全面開放,2030年零售藥店O2O的規模占實體藥店的份額將升至32.1%,這種預測不是空穴來風,畢竟這兩年,即時配送大有滲透到本地生活方方面面的架勢,實體藥店也終于跟著分了一口甜頭。
早在2022年底,就有超18萬家零售藥店加入醫藥O2O,占全國零售藥店總數近1/3,截至2024年6月末,O2O直送門店藥品市場規模達48.4億元,銷售規模同比增長21%。換而言之,線上醫藥零售的崛起非但沒有壓制線下藥店,反而為其在清冷的日子里提供了一絲曙光。
但凡事的兩面性也在此刻顯現。在醫藥電商賽道里,線上平臺分為三種:一是以美團、餓了么、京東健康為代表的平臺型企業;二是以老百姓、大參林等連鎖藥房構建的O2O平臺;三是以叮當健康為代表的自營型平臺。

在這三種模式里,美團、餓了么、京東健康包攬大部分市場占有率,調查顯示,在一眾醫藥電商平臺中,以上三家的使用率最高,基本都超過了30%。這就導致藥店本身孵化的線上平臺備受冷落,主流平臺掀起的價格戰又讓實體藥店在無形中充當了資本的“打手”。
坦白來看,醫藥電商價格戰的激烈程度絲毫不遜色于整個電商市場。此前,京東健康推出“買藥無門檻包郵”活動,參與的線下門店超過萬家;美團買藥多盒補貼、爆品直降、上線“平價好藥1元起”專區。
一直以來,線上與線下的藥品售價本就存在巨大差異,線上價格戰直接“壓榨”了線下藥店的微末利潤。九派新聞報道,一盒標價27元的活菌顆粒,在扣除補貼優惠、管理費、騎手跑腿費、服務費后,到手收入只剩14元,比進價還低。
如果盲目跟從價格戰,又與實體藥店“導購為主”的經營模式相互矛盾,甚至還會進一步降低客單價,中康科技數據顯示,藥店的客單價為69元,醫藥O2O的客單價為35元。線上零售雖讓藥店不再門可羅雀,但在賺錢一事上,助力卻沒有想象中那么大。
可想而知,等線上醫保全面開放,比價系統進一步成熟,實體藥店能在互聯網中吃到的紅利,恐怕就更少了。